盧敏明
南京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網絡侵權案件中替代責任的適用
盧敏明
南京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江蘇南京210094
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侵權案件不斷增加,并且呈現新形式,這些新案件的出現不可避免的對原來間接侵權責任認定的規則帶來沖擊。本文從美國Shapiro案入手,著重分析在網絡環境下替代責任的適用性以及認定標準,并結合我國的立法背景,對網絡侵權案件中替代責任的認定作深入的分析。
關鍵詞:Shapiro案;網絡侵權;替代責任
一、美國Shapiro案及其引發的思考
Shapiro案是一個經典的關于替代責任的案例。原告Shapiro是涉案音樂的版權人,被告是Jalen和H.L.Green Co.Inc.原告起訴稱:Jalen在其經營活動中,未經原告的許可,制作和銷售含有原告歌曲內容的盜版唱片,構成版權侵權。同時,原告還起訴Green,認為Green存在銷售、幫助或者積極參與銷售盜版唱片的行為,也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此案一審法院認為,Jalen未經許可制作、銷售盜版唱片的行為構成侵權,應當按照法定標準支付原告法定許可費用和損害賠償金,但是,由于Green并沒有實際參與盜版唱片的銷售,不對Jalen的出售行為負責,所以無須對原告承擔法律責任。原告不服,提起了上訴。
上訴法院在審理案件中發現:Jalen和Green之間的協議約定Jalen和他的雇員必須遵守Green公司的規章制度;Green公司有權隨時開除任何行為不端的雇員;Jalen的唱片收入由Green保管,并且從中扣除10%-12%作為回報。基于上述事實,上訴法院認為Green公司雖然沒有積極參與盜版唱片的銷售,但是其有能力控制Jalen的直接侵權行為,同時又從侵權行為中獲得了明顯而直接的經濟利益,其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里的法律責任就是本文所要討論的替代責任。美國上訴法院的判決奠定了美國法院在版權侵權案件中適用替代責任時的基本標準,即“控制能力”和“直接利益”兩項標準,它成為判定是否構成替代責任的關鍵。
二、替代責任的由來及內涵
替代責任最初來源于狹義雇主責任學說,也就是受雇人在執行職務過程中造成第三方損害時,雇傭人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其形式上的特征就是替代責任,盡管雇主責任與版權并無太大聯系,但是,時至今日,它已經被大大拓展了。在版權法領域中,被告與直接侵權人并無雇傭關系,也可能要承擔替代責任。
根據美國版權法中的替代責任的規定,其對一般侵權行為中的替代責任進行了一定的“放寬”,在美國版權法中,替代責任中不再要求責任人與直接侵權人存在雇傭關系,只要求責任人對直接侵權人的侵權行為具有控制權利和能力,同時還進行了一定的“限制”,在認定替代責任時明確提出了責任人從直接侵權行為中獲得了直接的經濟利益。
綜上所述,替代責任是美國版權法上與引誘侵權和幫助侵權并列的一種責任形式。當被告有權利和能力控制他人的直接侵權行為,同時與直接侵權行為有明顯而直接的經濟利益聯系時,被告要為他人的直接侵權行為承擔替代責任。
三、替代責任在網絡侵權案件中的可行性
替代責任在網絡侵權案件中,其是否適用遇到許多難題。首先,在傳統的替代責任適用情形中,存在各種各樣的法理基礎,然而在網絡環境中,替代責任的法理基礎無法確定;其次,替代責任中“控制能力”標準無法準確定義,畢竟在網絡環境中,網絡服務商對用戶的控制能力很難確定;最后是關于“直接利益”的認定,“直接利益”包括確定收益,但是在美國的Fonovisa案件中,法院將未來收益歸入“直接利益”,對于是否可以將未來收益歸入“直接利益”,學者們持不同意見。
針對上面的困境,本人做出如下分析:第一,關于替代責任在網絡侵權案件中適用的法理基礎可以選擇“企業責任”理論,所謂企業責任理論,就是企業的經營獲得利益的同時也會存在風險,企業必須將這種風險歸為經營的成本,這就使得企業會為了獲取利益而造成他人的損害,此時,企業就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網絡服務商在提供網絡服務之初就能預見風險,但他依然愿意經營,因此可以得出其愿意為了自己的營利目的而承擔風險,結合“企業責任”理論,適用替代責任是合適的。第二,關于“控制能力”標準,在網絡服務中,網絡服務商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來拒絕用戶發表侵權作品,所以只要證明服務商能夠利用技術手段來控制用戶的侵權行為,就可以認定網絡服務商是具備控制能力的。第三,關于假想收益是否歸入“直接利益”的問題,本人覺得不能將假想收益歸入直接利益,因為,在司法審判中,利用侵權行為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吸引力而增加被告的未來利益,這只是一種可能性,而且法律講究公平公正,這種認定對于被告來說有失公允。
四、網絡侵權案件中替代責任的構成要件
就網絡侵權案件中替代責任的構成要件而言,本文認為包括以下兩點:
第一,在控制能力的認定方面。監控直接侵權者的能力必須是一種現實的能力,比如說網絡服務商具有主動發現侵權行為的技術能力、網絡服務商具有鑒別侵權的版權專業能力、網絡服務商具備制止侵權的能力等。此外,網絡服務商在實施監控行為的時候不能違背法律。比如說,網絡服務商不能為了監控,侵犯用戶的個人隱私,這將可能構成違法。
第二,在直接利益方面,網絡服務商除了對用戶收取固定費用外,還應該有其他用戶使用侵權產品所帶來的利益,也就是要有現實的利益存在。
五、我國關于網絡侵權中關于替代責任的規定及建議
目前在網絡侵權案件中主要適用的是間接侵權的相關法條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的第四條:“網絡服務提供者通過網絡參與他人侵犯著作權行為,或者通過網絡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犯著作權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的規定,追究其與其他行為人或者直接實施侵權行為人的共同侵權責任。”和第五條:“提供內容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明知網絡用戶通過網絡實施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或者經著作權人提出確有證據的警告,但仍不采取移除侵權內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權后果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的規定,追究其與該網絡用戶的共同侵權責任。”對于替代責任的規定,目前我國暫時沒有明確的規定,只是在《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22條中:“網絡服務提供者為服務對象提供信息存儲空間,供服務對象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并具備下列條件的,不承擔賠償責任:(四)未從服務對象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中直接獲得經濟利益。”對于該條的解讀,本人覺得,即使服務對象提供的是侵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只要網絡服務商沒有從中獲得直接的經濟利益,就不用承擔法律責任。可以看出,立法者可能是想將美國版權法中的替代責任引入到中國的法律中,但是該法條并沒有涉及前面所提到的“控制能力”原則,只是規定了“直接利益”原則。
針對以上的分析,本文認為:我國雖然在《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22條有類似替代責任的規定,但是這條規定顯然讓網絡服務商承擔更大的侵權風險,并不能很好的保護好版權者的利益,所以本文覺得要從以下幾點去完善:首先就是要完善該條規定,將《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22條中的第四點刪除,單獨列出一條,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如果能夠利用技術手段來控制用戶的侵權行為,并且從服務對象提供的侵權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中直接獲得經濟利益,那么網絡服務提供者就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其次,在司法實踐中,不僅要貫徹法律的規定,更要總結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結合本國的國情,通過司法解釋,將其加入司法實踐中去。
[參考文獻]
[1]楊立新.侵權行為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唐廣良.知識產權研究[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
[3]黃虹.在線服務提供者的版權侵權責任[J].電子知識產權,2005(6):13.
中圖分類號:D9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176-02
作者簡介:盧敏明(1991-),男,漢族,江蘇常州人,南京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2015級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