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藤中 倪世成 徐 陽
河北師范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24
網絡信息犯罪
蒿藤中倪世成徐陽
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石家莊050024
摘要:進入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犯罪類型也越來越趨于多樣化、科技化、智能化,并以不同于傳統犯罪的表現形式對社會的安全和穩定造成嚴重的危害。高科技犯罪成為近些年發案率較高的一類犯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認知網絡信息犯罪,探討現實條件下解決此類犯罪的方法使我們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的課題。網絡信息犯罪是伴隨電子計算機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開發應用,以及兩者的結合所出現的一種新的犯罪類型,可以對信息處理和信息交流構成雙重威脅。目前,因網絡已是最為廣泛的信息交流手段,與網絡有關的犯罪也成為電子信息犯罪中危害最大的一種犯罪形式,所以,對其產生、蔓延、發展規律進行研究十分必要。
關鍵詞:科技化;網絡信息;犯罪類型
一、網絡信息犯罪解讀
網絡信息犯罪,并不是一個規范的法學概念。它不僅表明網絡或者信息是該類犯罪的主體或者客體,而僅僅是根據網絡信息犯罪的特點歸納得出的一種犯罪學意義上的犯罪類型。就如同高科技犯罪是發生在高科技領域一樣,網絡信息犯罪是與互聯網這一信息手段及其所傳遞信息有關的犯罪。
網絡信息手段的出現與迅速發展,是以電子計算機的信息處理功能為基礎,以網絡傳遞信息的功能為媒介所形成的多機合并體系,如果拋開計算機的處理功能,網絡只是一種傳遞信息的導線或者電子發射和接受裝置,不可能對所有傳遞的信息和數據進行實質上的處理。因此,在電子計算機出現以后網絡通信手段尚未出現之前,針對計算機處理功能所實施的犯罪行為,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立法界都將其稱之為“計算機犯罪”當互聯網為人類提供了一個虛擬空間之后,針對網絡信息實施的犯罪才正式出現,人們開始將此類犯罪稱之為“計算機網絡犯罪”。
二、網絡信息犯罪的類型
(一)以網絡信息功能為工具的犯罪
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國家,開始使用計算機和加入國際互聯網的時間比較短,因此,從網絡信息犯罪的形態來看并不復雜,其中大多數表現為以網絡信息功能為工具的犯罪。例如:妨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網絡信息犯罪,此類犯罪利用網絡信息功能造謠、誹謗或者發表、傳播其他有害信息,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制度或者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此外,利用網絡信息功能銷售偽劣產品或者對商品、服務作虛假宣傳。網上購物這一新興的貿易方式一經出現就受到商界的熱烈歡迎,目前已經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交易雙方通過互聯網這個平臺進行貿易洽談,既省去了許多簽約環節,實現了經貿活動的快捷高效。但是,網購這一貿易形式存在的無紙化的特點卻被犯罪分子惡意利用,他們通過互聯網發布虛假的商品銷售信息,在騙取購物者的錢財之后銷聲匿跡。近些年,出現的有關這一方面的詐騙案件不勝枚舉。
(二)為網絡信息為侵害對象的犯罪
非法侵入型犯罪和破壞性犯罪是常見的兩類,所謂非法侵入是指行為人無權進入的網絡信息系統,運用破解其安全系統的手段侵入,借以竊取國家秘密、政府檔案、科技信息、個人隱私、重要的商業秘密等資料的犯罪行為。國際上一般將之稱為“黑客”。
2014年發生了許多黑客入侵案件,其中之一便發生在土耳其,土耳其境內的巴庫-第比利斯-埃爾祖魯姆石油管道從打造之初就將安全性放在了首要位置,但這一管道的建設卻依舊沒能抵擋住來自黑客的數字戰爭。據悉,當時黑客首先入侵了該石油管理部門的網絡系統,然后安裝了一個惡意軟件,并關閉了警報、切斷了通信聯系、給管道內的原油大幅增壓。由于管道內壓力的不斷增大,該石油管道最終發生了爆炸,爆炸的火焰高度甚至高達150英尺。可見,入侵型犯罪對于本系統的危害性是非常的嚴重。另外一類便是破壞型犯罪,此類犯罪表現為行為人出于某種動機,故意利用損壞、破壞、刪除、修改、增加、干擾等非法手段,對網絡信息系統內部的硬件、軟件以及傳輸的信息進行破壞,從而導致網絡信息丟失、篡改、更換。
三、網絡信息犯罪的成因
網絡信息技術給人們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對社會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之所以會發生一些如前所述的問題,其原因首先是網絡信息系統自身有一定的脆弱性: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統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漏洞,而大多數網絡通信協議也并非專為通信安全而設計,操作系統在為用戶提供方便的通信功能和共享設置的同時也使不法分子有機可乘。當然,在我國發生網絡入侵的案件比比皆是,我國的網絡信息話過程采取的是“拿來主義”,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支撐,大多數依賴進口,計算機網絡所使用的網絡管理設備和軟件也基本上是舶來品。由于缺乏自主技術,我國的網絡系統處于被竊聽、干擾、監視和欺詐多種信息安全威脅之中。當然,出現網絡安全問題最關鍵的還是網絡信任體系的缺失和公共安全意識不足。“信任體系”是在人、計算機和網絡之間建立的一種信任關系。網絡信任體系是指以密碼為基礎,以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和基礎設施為主要內容,以解決網絡應用中的身份認定、授權管理和責任認定等為目標的互動體系。我國在這一方面還存在這明顯的不足。
四、網絡信息犯罪的防控對策
網絡信息犯罪的廣泛性和虛擬性,使之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各國正在通過加強國際化合作等有效措施來預防和控制此類犯罪的發生與蔓延。
(一)建立規范網絡信息管理的法律體系,我國已就網絡的規范化管理,出臺了諸如《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金融機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工作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但是這些法律法規大多表述的過于概括和原則化,不利于執法機關的實際操作。同時網絡信息的發展速度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料,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泛,社會上發生的新情況和執法環節暴露出的新問題應接不暇,致使立法相對滯后的現象越來越明顯的表現出來。因此,需要我們進一步做好立法工作。
第一:應制定和完善網絡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和規范政府、網絡信息主管部門和用戶對保護網絡信息安全的權利和義務,把安全管理工作完全納入法制軌道。第二:擴大量刑幅度,改變量刑偏寬、偏輕傾向?,F行法律對網絡信息犯罪量刑偏寬、偏輕傾向,始自此類犯罪的認識不足和對青少年違法犯罪所給予的寬容,因此制定法律時總是設定較輕的處罰設施。第三:增加單位犯罪的規定。我國《刑法》未規定單位可以成為直接針對網絡信息的犯罪主體,但國外卻有此種立案法。
(二)大力推進網絡道德規范建設,要倡導與制定網絡道德規范。這樣可以把網絡道德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強大的合力,并借助社會輿論的力量,形成一個對上網用戶特別是網絡運營商的行為進行指導和規范的文化氛圍,信息產業部門和信息使用大戶更應該成為宣揚網絡道德文化的實踐者和倡導者。同時,要迅速改變網絡信息“媚俗”的亞文化狀態。人類社會的研究成果表明,社會分化會產生許多社會群體,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社會規范,有自己對社會關系的處理方式。當社會的某一群體形成一種既有主流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含一些其他群體所不具備的文化要素生活方式時,這種群體文化在犯罪學中便被稱為亞文化。網絡亞文化本身的價值及其功能自然不能否定。但是,如果網絡亞文化不能被主流文化所同化,便會引發種種沖突。
有的學者認為,計算機犯罪導致刑事立法滯后,主要表現在:對刑法規范設置的沖擊。一是罪名的欠缺。對于司法實踐已經出現的某些違法乃至足以構成犯罪的網絡嚴重違法行為,由于我國刑法尚未做出規定,將導致無法可依,二是刑罰種類需要創新。需要引入新的資格刑或者規定某些與使用計算機有關的保安處分;三是行為人低齡化對刑事責任年齡制度額影響;四是犯罪類型需要調整,需將網絡犯罪部分罪種進行調整。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1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