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卓亞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公安邊防部隊領導干部問責制概念及意義探析
付卓亞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迅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我國部隊的法治化建設也步入了新階段。公安邊防部隊領導干部問責以提高領導干部的責任意識和法治意識、預防事故為目標,也逐漸走上了法治化軌道。公安邊防部隊領導干部相對于地方黨政領導干部有其特殊之處。要完善公安邊防部隊領導干部問責制則首先要明晰其概念及意義,從而為其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公安邊防部隊;領導干部;問責制;概念;意義
一、領導干部問責制內涵分析
關于問責,韓志明認為問責之問是過問和追問的意思,問責之責是指根據法律、制度和道德倫理所應承擔的責任,簡單地說,問責制就是指一種特定的問責主體對其管轄范圍內的各級組織及其成員不當或錯誤履行職責和義務的情況進行追究的制度。[1]其實在我國有不少學者都認為問責就是追究責任。這樣一種理解就過于強調問責的懲戒性而忽略了問責的預防性作用。這種觀念倒向其實情有可原,因為問責在我國的出現是源于2003年的非典事件中兩位主管官員的免職,對于領導干部的問責相當于是事后追責,這樣的出場必定導致我國領導干部問責制的發展偏向于追責,即出問題以后才想起追究相關領導的責任。然而,這樣運用問責并未充分有效地發揮出問責的作用。隨著問責制的發展,不少學者也意識到問責的情形不應局限于事后追責,開始關注和強調日常性的無為問責,認為更應將問責貫穿于領導干部的日常工作之中,應當從問責“庸政”、“懶政”之中提高領導干部的責任意識,防患于未然。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健全督查問責機制,堅決整肅庸政懶政怠政行為,決不允許占著位子不干事。”[2]但若對于問責的概念理解始終不能轉換過來,僅將問責理解為是一種追責,那倡導的無為問責也將難以實現。
本文認為領導干部問責可理解為兩個層面的含義。首先,在明確責任的基礎上詢問其是否履行職責,領導干部身在領導工作崗位,就肩負著特定的崗位職責,身在其位,必知其責;其次,若明知其責而未盡責,就要對其責罰,即追究責任。在西方,問責在形式上包括兩層維度:一是回答性維度,二是懲罰性維度。[3]回答性維度要求問責對象首先進行自身職責和履職情況的報告和說明,并對問責主體的質疑進行解釋和證成。懲罰性維度則主要指責任追究。目前我國對于問責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其懲罰性上而缺乏對其回答性維度的重視。領導干部基于其領導職務而產生的責任涉及兩個方面,一是領導干部本人的“庸政”、“懶政”行為即在其位不謀其政所需承擔的職務責任,二是由于下屬不當行為造成嚴重影響或后果而承擔的連帶責任。許多有關問責的規定和文件有的定義為問責規定,而有的則定義為追責規定,并未區分問責與追責的概念。如前文所述,問責是問責,追責是追責,兩者不可相提并論,混為一談。現行的各種規范性文件大多打著問責的旗號,卻規定著追責的內容,使得有關問責的各類依據顯得混亂而不嚴謹。本文中所理解的問責包含了明確責任、質詢履責、追究責任三個方面,是一個完整的領導干部履責系統,每一步都不可或缺。
二、公安邊防部隊領導干部問責制的概念及構成要素
(一)公安邊防部隊領導干部問責制的概念
我國邊境地區是非傳統安全問題如走私偷渡、販賣毒品、恐怖主義、文化滲透等多發的敏感地帶,稍有不慎便會使我國領土利益及人民群眾人身安全遭受威脅;同時,邊境地區也是我國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和擴大內陸沿邊開放格局的前沿地帶,公安邊防部隊肩負著保證通關效率和保護貿易安全的重任。公安邊防部隊的領導干部所承擔的工作任務也就相對更敏感更特殊。目前,我國公安邊防部隊雖由公安部領導,但在編制上歸屬于我國現役武裝力量,除了職能職責不同,組織部門設置和管理方式上與部隊基本相同。相對于地方政府、企業等,我國公安邊防部隊的領導干部問責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部隊中等級分明,上下級關系更為嚴肅緊張,官兵服從意識強,開展問責工作,“上問下”容易,“下問上”難;二是部隊仍是一個較封閉且獨立的整體,受地方的監督和約束相對較少,且很多業務工作、人員編制等信息都在保密范圍之內,比如云南邊境地區的緝毒、新疆西藏地區的反恐等許多工作都要求保密,這就使得公開問責難以實現;三是由于公安邊防部隊的特殊體制,問責具體是依照地方規定還是軍隊內部規定還比較混亂。由此可見,公安邊防部隊領導干部問責制相對于地方領導干部問責有其特殊之處。公安邊防部隊領導干部問責制可以理解為是我國公安邊防部隊有問責權力的法定主體,對公安邊防部隊領導干部履職情況依法進行監督質詢,并對未履行或者未正確履行職責可能或者已經造成不良影響和后果的領導干部依法進行責任追究的制度。
(二)公安邊防部隊領導干部問責制的構成要素
目前我國公安邊防部隊領導干部問責的直接依據主要有《公安邊防部隊內部犯罪案件領導干部問責規定》、《公安邊防部隊違紀案(事)件領導干部問責規定》、《公安邊防部隊事故領導干部問責規定》,以下簡稱為“三個規定”。依據這三個規定,本文認為公安邊防部隊領導干部問責制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問責主體、問責對象、問責情形、問責程序以及問責方式。
在問責主體方面,不少學者都認為完善問責制應當首先從主體上進行完善,將同體問責與異體問責有效結合才能更有效地發揮問責的作用。同體問責的優勢在于內部機關對本機關的情況和事務更為了解,因而問責阻礙少、效率高且可進行經常性問責,劣勢在于易受人情世故影響從而不公正問責;異體問責優勢在于問責主體與對象之間無人情與利益關系從而相對公正,劣勢在于不了解問責對象的情況從而問責頻率和效率偏低。在我國現行的公安邊防部隊領導干部問責體制下,問責主體是各級紀委和政治機關,為同體問責。問責對象是公安邊防部隊系統內的領導干部,且必須是本身處在一定的領導職位上、負有領導責任卻未履行或未正確履行領導職責的領導干部。問責情形應當具體劃分為兩類情形,其一是公安邊防部隊領導干部“庸政”、“懶政”,雖未即時造成嚴重后果,但不符合領導干部職責要求;其二是領導干部未履行或未正確履行職責產生了現實的危害結果。問責程序是公安邊防部隊領導干部的問責如何啟動、如何調查,處理期限、調查期限又是多久,問責主體中人員的組成及回避制度,質詢答復的時限,問責對象的申辯程序,問責的聽證程序等,但是在“三個規定”中并未規定,有待完善。問責方式也就是公安邊防部隊領導干部承擔責任的方式,在“三個規定”中規定為通報批評、誡勉談話、責令作出書面檢查、免職和紀律處分,將紀律處分納入了問責方式之中。
三、公安邊防部隊領導干部問責的必要性
(一)提高公安邊防部隊領導干部權責一致意識
作為公安邊防部隊的領導干部,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就是強烈的責任道德意識。實踐中許多公安邊防部隊的領導干部深受“官本位”思想影響,認為更高的職位則意味著更大的權力,而忽略了多大的權力就意味著多大的責任。有不少領導干部不積極履責甚至以權謀私,這樣的領導干部必須加以嚴厲問責,通過適當的問責方式加以鞭策和清理,才能不斷增強公安邊防部隊領導干部的履責意識,保證公安邊防部隊領導干部隊伍的健康發展。
(二)增強公安邊防部隊領導干部法治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強化全軍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維,讓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讓全軍官兵信仰法治、堅守法治。在公安邊防部隊這個大環境中,等級分明,官兵服從意識強。領導干部不依法行事,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的現象相對于地方則更為嚴重。因而應當將問責貫穿于公安邊防部隊領導干部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通過問責督促其法治思維的形成,促使其依法辦事、依法履責。
[參考文獻]
[1]韓志明.對行政問責模式的比較分析及反思[J].探索,2011(4).
[2]王若磊.政治問責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342.
[3]毛壽龍.責任政府的理論及其政策意義[J].行政論壇,2007(2).
中圖分類號:D6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196-02
作者簡介:付卓亞(1992-),女,湖北棗陽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軍事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