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琪
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鹿特丹規則下海運履約方制度研究
李俊琪
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30
摘要:海運履約方制度適應當代門到門運輸,其與承運人有同樣的責任限制權和抗辯權,加入港口經營人為其調整。我國的海商法中目前存在著實際承運人的概念不清楚,港口經營人的法律地位很不明確。本文結合了鹿特丹規則,對我國應該如何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海運履約方進行分析,更好的促進我國海上貿易發展。
關鍵詞:海運履約方;海商法;港口經營人
一、海運履約方概述
(一)海運履約方的概念
鹿特丹規則中的海運履約方是需要被運輸的貨物從到達船舶的裝貨港直到離開船舶卸貨港期間履行或者承諾履行承運人所有義務的履約方。[1]在實踐中一般包括船舶的所有人、船舶的經營人、無船的承運人、裝運港或卸貨港的裝卸公司、倉儲公司等港口經營人和完全在港區內從事履行或者是承諾履行承運人義務的人。
(二)《鹿特丹規則》下設置海運履約方的實踐意義
海運履約方制度中海運履約方與承運人被規定了相同的責任,為平衡其與貨權人之間的權益,也對貨權人提出要求,要求貨權方履行信息提示等相應的義務。公約將更多的主體涵蓋在海運履約方的范圍內,貨權方的權益受損可以將運輸過程中的多個主體作為海運履約方起訴,讓貨主盡量減少損害。并提出了港口經營人的責任與地位等問題。海運履約方制度的設立讓承運人之外的一些適格主體享受承運人的抗辯權等權利,對于國際海上貨物運輸的發展非常有利。因此體現出法的效率和公平同時也是《鹿特丹規則》中的一個創新點。
二、海運履約方的責任承擔及免責抗辯
海運履約方只有具有過錯或者推定其具有過錯時才承擔責任。在規定的海運履約方責任期間并且貨物處于海運履約方的掌管期間內,發生的貨物毀損滅失以及遲延交付由其承擔責任。
(一)海運履約方就貨物損壞、滅失承擔的責任
當貨物在海運履約方的責任期間損毀滅失,貨權方依公約可以直接向海運履約方主張公約規定的法定責任。其次根據承運人與海運履約方之間的合同約定,海運履約方有義務進行賠償,這屬于海運履約方責任中的約定責任。第三,運輸途中貨物損毀滅失給貨權方造成的損失,應該在法律上被認定為侵權責任。
(二)海運履約方就貨物遲延所承擔的責任
當貨物遲延履行時貨權方的損失,同樣可以依公約主張對海運履約方的法定責任。其次運輸貨物的遲延交付也是基于合同關系產生的違約責任。由貨權方來選擇一種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主張權利。當貨權方選擇了一種方式,海運履約方賠償了所有損失之后,剩下的責任就不復存在。
(三)海運履約方賠償數額限制
貨物出現滅失或損壞時,海運履約方需要一個賠償標準。就是貨物在正常交貨地的商品交易價格,如果不能確定就依據市場的平均價格確定。如果上述兩者都沒有,則參考貨物正常交貨地的同種類同品質貨物的通常價值確定。最終需要海運履約方承擔的賠償數額不得高于公約中規定的最高賠償額。
三、我國海商法中與海運履約方相關規定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海商法中實際承運人接受承運人委托來從事貨物運輸,也包括接受轉委托從事運輸的人。實際承運人的范圍只是對貨物進行運輸的人,將港口經營人排除在外,但是在現代的海運系統之中港口經營人正在起著重要的作用,將港口經營人作為調整主體非常必要。
(一)我國《海商法》下實際承運人制度存在的問題
我國海商法中沒有對被需要運輸的貨物進行明確的規定。有學者認為不對運輸作限制的規定,不管選取什么樣的運輸形式,只要貨物處于承運人的責任期間之內都屬于運輸的范圍。但也有學者堅持狹義的理解,將范圍都限定在從事海上貨物運輸或部分運輸的人。
(二)我國《海商法》下港口經營人制度存在的問題
在《港口貨物作業規則》中我國對于港口經營人雖有定義,可是這項規則的效力層次比較低。而后出臺的《港口法》中對于港口經營人的范圍予以明示,可是這部法律中更側重于調整港口的行政法律關系,沒有涉及到民事領域。所以在法律適用方面港口經營人是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
四、我國海運履約方制度的構建
(一)對實際承運人制度
我國的海商法中目前仍然不能解決港口經營人的賠償責任等問題,海運履約方這一制度的提出,對我國的實際承運人制度是一個啟示,我國可以參照公約中海運履約方的概念與范圍,修改我國的實際承運人制度,將海洋貨物運輸中相關的更多主體涵蓋在海商法下進行調整,完善我國的海洋貨物運輸法律制度。
(二)對我國港口經營人制度
由于我國仍然存在港口經營人的法律地位不明確的問題,鹿特丹規則中設立的這項海運履約方有明確的權責概念,我們國家可以參照公約將剛港口經營人的權責進行確定。尤其是海運履約方的抗辯權等權利賦予給港口經營人,讓海洋貨物運輸由一個可以統一適用的法律,促進我們國家貿易往來。
五、結語
雖然在現在的法律大環境之下引入海運履約方制度面臨很大的困難,但在未來的發展中構建海運履約方制度是大勢所趨,我國可以在現有的法律體系之下對于海運履約方進行一個專門的規定。明確其范圍與權責,讓我國的海洋貨物運輸有一個日益完善的法律體系。
[參考文獻]
[1]劉奕彤,海運履約方之法律責任問題探析[J].社會科學輯刊,2010(3).
中圖分類號:D99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217-01
作者簡介:李俊琪(1992-),女,黑龍江伊春人,東北農業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國際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