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艷
中國石化集團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法律事務部,北京 102500
知識產權的權利擴張
李紅艷
中國石化集團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法律事務部,北京102500
摘要:知識產權制度是為了保護人們由于創立的智力成果所帶來的利益的權利人建立的,該項制度歷經幾個世紀的發展日趨成熟,并且其作用也愈益顯現。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知識產權賴以建立的平衡漸漸的被打破,知識產權的權利擴張是其必然的需要。我們反思知識產權制度的科學性及追尋合理的保護機制,就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現代知識產權的權利擴張及由于權利擴張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知識產權;權利擴張
一、知識產權權利擴張的表現內容
(一)第一表現為知識產權的權利客體在不斷的發展。廣義理解上,各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所保護的對象,開始時以專利、商標、著作權為主要部分,其范圍在傳統上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創作性的知識產品,例如專利技術、文藝作品等;二是識別性的知識產品,例如商標、商號等。因此,知識產權制度所保護客體在傳統法學理論上要么具備創造性,要么具備識別性,并非僅僅表現出無形性或非物質性特征。但是,近年來的各國知識產權立法,都顯得這傳統上的兩大特征開始動搖。
例如,最具代表的一類知識產權——專利權的客體,也發生著令人感慨的變化,先是機械技術時代的機械制造品及其工藝可被授予專利,再是生物、信息時代的微生物、動植物、基因、計算機軟件、商業方法等可被授予專利,現代尤其是微電子技術、新材料技術的興起與發展,使發現與發明的界限變得模糊,傳統上,專利只能授予給發明,不能授予給發現。在現代的技術下,也有微生物、動植物、基因等等不能辨別是新的發現還是新的發明的情況,但是專利法給予保護是多數人予以支持的。
還有商標權的客體,早前是文字與圖形相結合的組合體,到了現在,近一步有了動態商標、氣味商標、單色彩商標。值得注意還有“域名”這個商標權保護領域內的新成員,更是借著互聯網的形勢迅猛發展。
(二)第二是知識產權概念下權利內容不斷擴張。一是權利的種類正在增加:在經濟和科技的帶動下,知識產權的類型日益豐富,既有通過修訂原有法律增加新的權利列明項目的,例如專利法上增加的許諾銷售權,著作權法上增加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禁止規避技術保護措施等等,又有通過創立新法增加權利種類的,例如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等等。
另一知識產權權利內容不斷擴張的表現,是權利的內涵漸漸擴展。傳統的知識產權權利內涵不斷突破,在現代發生了擴展的趨勢,例如復制權,傳統的復制在于手工復制和機械復制,后來出現了靜電復制、數字化復制,甚至有些發達國家將計算機內存里的暫存也視為復制,復制權不在局限于有形化,還發展為包括“無形復制”。
(三)第三表現就是知識產權的權利保護期逐漸多樣化。知識產權概念中時間性是典型特點,設置權利保護期限是權利人與社會公眾之間利益平衡的重要杠桿;有期限保護,既是對知識創新者智慧勞動的尊重和鼓勵,又是確保社會公眾獲得信息自由的重要保障,在這二者之間,如何確定一個適度的保護期限是無比重要的,隨著社會發展,不同種類的知識產權在這個平衡下,通過保護制度設定不同的保護期限。
二、知識產權的權利擴張帶來的一些無法回避的負面問題
(一)知識產權的客體不斷發展,廣泛的納入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使得知識產權的概念,根本無法歸納出一個統一的范疇。好像只要具備無形就會被看作知識產權,這可能會使知識產權法面臨自我解構的困境,知識產權的權利擴張,還會使得知識產權自身紛雜錯亂,在動搖知識產權原有原則和理念的同時,又會將眾多的社會公共資源被擴張成一種知識產權的權利,可能損害社會的公平及動搖人們的倫理道德觀念。
(二)知識產權的權利內容不斷被賦予新的含義,使得權利人對權利限制的反限制日益增強,公眾合理使用范圍尤其倍受擠壓。面對知識產權的權利內容的擴張,創新權利人對合理使用的反限制愈來愈強,從而使得合理使用的范圍越來越窄,智力成果的使用條件亦越來越苛刻。由于合理使用制度不僅關涉到各個國家社會的持續創新力問題,而且還直接與社會公眾的言論自由、表達自由等基本憲政權利息息相關,故,這些權利最不能剝奪。知識產權的權利擴張,有把個體權利保護絕對化的趨勢,這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妨礙社會整體的知識創新,使社會技術發展的速度變緩。
(三)知識產權的權利擴張,權利保護期限無限制的延長,不僅使得一部分權利人保有壟斷利益,還會使知識產權的領域私人化,使得知識產權由合法的壟斷性私權,逐漸轉變成一種排斥他人和公眾的“準權力”,這使得帶有此“準權力”性質的知識產權與人權的沖突越來越明顯并一步步走向惡化。
當下,知識產權對社會發展極具重要性,關系著國家綜合競爭力。并且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知識產權的權利必然會擴張,而其負面問題也必然同時而來。如何化解這些負面問題,恢復知識產權制度內在的平衡機制,對知識產權制度進行重新解讀和重構,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就成為人們必須要深思的問題了。
[參考文獻]
[1]陳瓊娣,余翔.美國“公眾專利評審”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電子知識產權,2010(02).
[2]余靜.商標侵權的判斷標準——以商標權客體為視角[J].中華商標,2012(05).
中圖分類號:D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244-01
作者簡介:李紅艷(1980-),女,河北徐水人,本科,中國石化集團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法律事務部,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法律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