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萌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民法調整對象的認識與研究
王萌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摘要:起草一部民法典的工作伊始,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民法的調整對象是什么。這個問題對于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教學都是至關重要的,理所當然會引起全國范圍民法領域的關注。關于民法調整對象的具體提法,多達數十種,可謂眾說紛紜。因此我想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抓住民法的基本點,明確民法調整的對象是什么,它的范圍到底有多大,從而從宏觀上更明確地理解民事法律,從而制定出優良完備的民法典。
關鍵詞:民法調整對象;理論學說;財產關系;人身關系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民法所調整的在特定領域內的社會關系,即一定社會生活中特殊的社會矛盾,這是決定民法這部法律部門存在的客觀基礎,同時也是其同鄰近的法律部門相區別的基本標志。[1]因此,調整對象是任何一個法律部門必須明確的問題,往往也是議論較多的理論問題。民法的調整對象問題,亦復如此。
一、關于民法調整對象的學說
自古以來,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民法學者們關于民法調整規范的學說都在不斷地發展、變化,這表明了民法的調整對象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及開放的永恒課題。
最早關于民法調整對象的學說是蓋尤斯將民法概括為調整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后來薩維尼對蓋尤斯的論斷進行了繼承和補充,他認為“法律調整人本身和法律關系。后者包括人身關系、債的關系、繼承關系和家庭關系。”1961年《蘇聯民事立法綱要》將民法的調整關系強調為財產關系以及與人身有關的非財產關系。此學說也對我國民法調整對象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國《民法通則》通說認為民法所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二、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
按照民法同商品經濟相輔相成的規律以及前人的研究結論,因此民法的“商品關系說”是有一定根據的,具有較大的說服力。財產關系歷來為民法所調整的對象,民法是“將經濟關系直接翻譯為法律原則”,和“以法律形式表現了社會的經濟生活條件”的“準則”。但是,財產關系并非都是民法調整的對象;民法只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財產關系。這種財產關系的特點一是民事主體在民法上的地位是平等的。無論任何人,一旦進入民事領域,便在平等基礎上發生具體財產關系,都不允許任何一方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他人。二是等價有償。不等價交換與民事法律關系的本質相抵觸。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無論發生在公民之間、法人之間,還是發生在公民與法人之間,都是由我國民法所調整的。
三、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
民法只規定有關商品關系的內容,而將與商品經濟沒有直接聯系的人身關系排除在民法之外,并不符合《民法通則》的立法精神。原因是:第一,民法是反映社會關系的法律形式。它不能夠像照鏡子一樣只反映那些單純、直接的經濟生活條件,而必須同時反映與之特定的商品關系有聯系的一切社會關系,才能發揮其最佳效能,起到宏觀調整作用。第二,繼承權是公民個人財產所有權的一種延伸和公民取得財產的一種法律形式。但繼承權同商品經濟并不存在內在聯系,它本身不屬于商品范疇,但也需要民法來加以規范和調整。第三,債權是財產的流轉和歸屬狀態,也反映了一定的商品關系,它的內涵除了以合同為核心內容之外,還包括侵權行為、不當得利和無因管理等原因而發生的債權債務關系,而這幾種情況都不反映商品關系,卻都需要民法來加以調整。第四,我國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中帶有明顯的人權主義色彩,強調尊重人格、誠實信用和相互協調等原則。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不斷提高人身權利也越來越加以重視,這是物質文明建設的靈魂和方向。[2]所以,我國社會主義民法在調整商品經濟關系的同時,強調對人身關系尤其是人身權的調整,是具有中國特色的。
四、結論
一部完備的法律要具備以下四部分即主體、行為、權利、責任,民法也不例外。[3]首先,一切的權利和義務必須依托于一定的主體,即財產需要有自己的“監護人”。沒有承擔義務的主體,則一切權利都將成為一紙空文。所以民事主體無論是公民個人,或是作為法人的社會組織,以及以民事主體身份出現的國家,都是社會經濟活動的實體。其次,主體要真正取得民事權利,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還要通過民事法律行為。它可以是親自進行民事活動,也可以通過合法方式由代理人代為實施,其法律后果是相同的。只有通過行為才能在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具體的權利義務。[4]再次,一切行為追求的目標是權利,這是民法的核心部分。民事主體正是為了取得某種權利,主體才有意識地實施法律行為,以達到預期的法律后果。最后,民事責任是權利得以實現的法律保障,它體現的是國家意志,具有強制性。
只要把握民事主體、民事行為、民事權利、民事責任四項主要內容和它們相互之間的遞進關系,也就抓住了民法的基本點,明確了法律調整的對象是什么,它的范圍到底有多大,從而從宏觀上理解民事法律。
[參考文獻]
[1]魏斐.基于民法與合同法法律關系的研究與探討[J].法治與社會,2012.
[2]佟松樹.淺談民法基本原則應當成為民法的淵源[J].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5.
[3]魏振瀛.<民法通則>規定的民事責任——從物權法到民法典的規定[Z].北京大學法學院,2008.
[4]佟柔等編.民法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1-10.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271-01
作者簡介:王萌(1988-),女,黑龍江哈爾濱人,黑龍江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