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偉杰
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 133002
醉駕肇事案件問題的定性
鄔偉杰
延邊大學,吉林延吉133002
摘要:近幾年來,醉酒駕駛造成的交通肇事現象愈演愈烈。本文屬于對醉酒駕駛肇事行為的研究,論文以法學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與實際相結合的方法,其中包括查閱相關著作和期刊論文,在對所獲取的資料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對醉酒駕駛肇事問題進行論述。
關鍵詞:醉駕肇事;犯罪構成;立法完善
一、醉駕肇事行為界定
(一)醉駕肇事行為的含義
醉駕肇事行為在中國法律中并沒有明文規定,但根據其他相關罪名來看,該行為可以解釋為行為人事前飲酒導致其完全或部分喪失個人意志,在此種狀態下駕駛機動車導致交通肇事致使不特定人或多數人的人身財產利益受到嚴重損失的行為。目前實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僅將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行為納入到危險駕駛罪,而沒有規定具體的醉酒駕車引發肇事的行為,其只規定了醉駕行為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重罪的規定處罰。
(二)認定醉駕行為的標準
醉駕的各國認定標準不相一致。我國將認定標準以血液中酒精含量每100毫升20、80毫克(以下數據均已每100毫升為單位)為界限分為三個層次,即行為人含量在20毫克至80毫克范圍內則屬于酒后駕駛;當大于80毫克(包含本數)時行為人則屬于醉酒駕駛。而且有關科學證明表示,如果達到50毫克,行為人就會變得肢體軟弱,精神愉悅,這種情況下就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如至100毫克,行為人會變得嘮叨;如果達到150毫克就會變得情緒激動;若升至200毫克,行為人會變得思維不清晰;如果突破300毫克,行為人可能會陷入麻醉狀態,甚至昏迷。在達到100毫克至150毫克時,行為人駕駛車輛極為可能發生交通事故,在達到200毫克以上時,駕駛員則一定不能操控車輛,引發交通事故。
(三)醉駕肇事行為的定性
近年來醉駕肇事案件時有發生,對于醉駕肇事行為的定性問題,刑法學界中主要存在多種學說。本文認為,主張醉駕行為造成嚴重后果的,應通過對客觀事實的階段性、行為人主觀的變化具體分析其行為構成交通肇事罪還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或者設定新罪名進行定罪處罰,卻不是簡單的采取以套用、參照的辦法。
二、醉駕肇事的犯罪構成要素
(一)醉駕肇事的主體
對于醉駕肇事的主體認定,與一般犯罪的主體沒有什么區別,為一般主體,即自然人或者單位對其實施的危害行為承擔刑事責任,且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司法實踐中主要指的是從事交通運輸的人員或者非從事交通運輸的人員。
(二)醉駕肇事的客體
犯罪客體指的是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侵犯的法益。一般來說交通肇事罪的客體是交通運輸安全。在醉駕肇事行為的客體要素中可以認定為不特定或多數人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利益。
(三)醉駕肇事的主觀方面
醉駕肇事案件中行為人的主觀差異對于認定交通肇事罪或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起決定性作用。所以判斷醉駕肇事案必須分析行為人在不同時間、不同階段的不同主觀心態,只有在具備充分證據證明行為人存在間接故意心理的情形下,才能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三、解決醉駕肇事案件的罪行問題之對策
(一)醉駕肇事案件的定罪對策
我國司法機關對于行為人醉酒駕車致人死亡或者重傷的案件,主要以行為人侵犯交通運輸安全的法益,認定為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的刑罰期限最高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司法實踐中大多較為寬緩的對待醉酒肇事行為,判刑較輕或者在賠償到位的情況下判處緩刑,甚至免除刑事處罰,這種判決有悖于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二)醉駕肇事案件的量刑對策
探究醉駕肇事案件的量刑情節,必須明確醉駕肇事行為的客觀危害性、飲酒行為是否可以作為量刑情節、行為人積極賠償被害人的情形、醉駕肇事行為是否可以適用死刑問題。在當前刑法理論、刑事政策下,我國堅持慎殺、少殺的刑法理念,本文主張嚴格限制并盡量減少死刑的適用,但不能一概的說不適用死刑。
(三)醉駕肇事案件的刑法立法對策
本文結合我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探究國外的先進理念,提出如下幾種解決的方案:
1.設定交通肇事罪加重情節提高其法定刑
我國的交通肇事罪刑罰較輕,對于醉駕肇事案件的定性處罰問題,我們可以在交通肇事罪的基礎上,通過修正案的方式將醉酒駕車肇事、吸毒后駕車肇事、飆車肇事、無駕駛證駕駛肇事等情形列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節,提高其法定刑。
2.可以考慮新設罪名或者提高危險駕駛罪的法定刑
根據現有法律,可以在我國考慮增設危險駕駛肇事罪,或者將醉酒駕駛、吸毒后駕駛、無證駕駛等情形列入危險駕駛罪中,并提高其法定刑(拘役),若造成嚴重后果構成其結果加重犯。
四、結語
我國刑法以修正案的形式在不斷地完善著,雖然危險駕駛罪并不成熟,但是它的入罪必將更有利于保證人們的權益,并推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興良.刑法哲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第3版),2009.
[2]張明楷.危險駕駛的刑事責任[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6).
[3]肖中華,王海橋.危險駕駛犯罪行為的刑法界定[J].法學論壇,2009(6).
中圖分類號:D92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292-01
作者簡介:鄔偉杰(1992-),漢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延邊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