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亦帆
蘭州大學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對環境污染民事責任的歸責和構成要件分析
張亦帆
蘭州大學法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摘要:環境污染民事責任,是由于公民個人所存在的生活環境受到污染,造成生態環境惡化、或個人健康受到威脅,而相關責任主體承受的法律責任的行為。現階段,我國部分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對環境污染民事責任法律責任仍需要要進一步的改進與完善,來充分保證環境污染受害方基本權益得到保障,本論文將是通過闡述環境污染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和我國環境污染民事責任歸責的弊端,簡要分析了環境污染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
關鍵詞:環境污染;民事責任;歸責;構成要件
一、環境污染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
環境污染民事責任的歸責是由于責任人管理不善,致使在生產、生活中的廢料排放造成社會環境破壞或他人損失的法律后果所要承擔的責任,這就需要對造成的后果進行法律價值判定,對受害方造成的身體傷害和經濟損失進行賠償來劃定一個合理的標準來承擔民事責任,在確保發生環境污染民事責任后果有法可依。環境污染民事責任的歸責需要有定性的原則來作為支撐,這種原則在整個民事歸責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侵害人或侵害主體在對受害人損失進行經濟上的填補,都是依據侵權法來判定的,所以,對歸責的大小程度的判定標準是現今侵權法需要解決的問題。歸責原則是對發生侵權的個人或主體從民事侵權開始到結束全過程責任的定性標準,這也是侵權人歸責的基礎。歸責原則是對判斷侵害主體構成事實的要件、舉證責任的負擔、是否免責以及賠償的標準等責任劃定,也就是說歸責原則是構成侵害事實后對侵害人的侵權行為的裁量基本框架。然而,對環境污染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是保障環境污染被害人基本權益的重要依據。
二、我國環境污染民事責任歸責的弊端
環境污染民事責任事關民生,保障公民我基本權利的法律,是以侵權行為的發生為前提條件。一般來講,侵權行為分為兩種,一種是特殊的侵權行為,另一種則是一般的侵權行為。特殊的侵權行為顧名思義就是有特殊的情況,是基于特殊行為或是特殊的原因的侵權行為造成了受害方損失,這就需要環境污染民事責任歸責有明確的規定特殊情況特殊對待的原則,衡量責任方是否有過錯或主觀故意,合理運用舉證責任倒置,來為侵害行為人進行依法裁量。而一般侵權行為則是通常發生的由于侵害人主體單方的過錯造成的環境污染的法律后果,使社會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或受害人身體上或經濟上受到損害,在這種一般侵權行為中法律上經常是按誰主張、誰舉證的方法來歸責的。而我國的環境污染民事責任歸責的弊端就在于把這種特殊的侵權行為作為首要條件,發生的很多環境污染問題中,民法和環境保護法無法判定責任方有過錯,無法認定導致環境污染的主體應該承當什么樣的責任,對此,很多法律工作者在遇到這樣的情況無所適從,就是因為我國《民法通則》和環境保護法對環境污染歸責問題上的規定不明確、不詳細,不具有實際操作性。
三、環境污染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
(一)違法性與否作為構成要件的不合理性
在學術界,很多學者將侵權行為劃分為二要件說和三要件說。二要件說是認定由于環境污染造成其它損害的事實發生、造成的損害事實的與環境污染有著前順后果的關聯,三要件說中首先要是確定環境污染本身是否違法,其次是由于環境污染而造成損害,最后是制成的損害與環境污染有因果的關系。在我國對于環境污染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中很多人都是比較支持三要件說,三要件說與二要件說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三要件說多了一條首先要判定環境污染是否具有違法性。在工業經濟發展的今天,發展工業經濟是前提,如果是在強制標準的框架下制成的環境污染不應是違法的,反之,違反國家規定環境法檢驗標準而造成的環境污染必然是違法的,侵權主體勢必會以違法行為承擔責任,這樣就造成很多污染主體以法定標準為保護傘逃避了責任。
(二)污染環境的損害事實作為構成要件的不合理性
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害結果即成事實,就需要有責任人來承擔責任才能完成受害人的損失填補,這應該是法律堅持以人為本的前提,造成損害事實是污染環境的損害事實的構成要件,這也是構成受害人得到填補及賠償的前提。損害事實既然是作為污染環境的損害事實作為構成要件,那么就不能夠遏止發生環境污染,不能起到有效防止的作用,既成損害事實,就無法通過補救恢復原狀或消除損害,這就造成污染環境的損害事實作為構成要件的不合理性。
(三)環境污染民事責任的舉證責任轉移、因果關系推定
環境污染的治理是我國堅持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難題,隨著工業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污染潛在的危機層出不窮,這就需要制定相關預防性的法律制度來減少或減輕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損害。環境污染所造成損害的舉證很多都是需要相關高科技的鑒定技術,對因果關系的認定也存在著很多困難。在環境污染侵權中,被侵害人如果有被侵害和侵害所造成的損害結果的證據,則對環境污染造成的民事責任的認定比較明確,此時的舉證責任就發生的轉移,就需要侵害人提供相關沒有侵害因果關系的證據,否則就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參考文獻]
[1]王茜.論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制度與其他海事法律制度的關系[D].大連海事大學,2012.
[2]李石山,彭歡燕.從連帶之債案件的執行談我國連帶責任制度之完善[J].人民司法,1995(11).
[3]解艷麗.完善中國環境侵權民事救濟制度的構想[J].學理論,2012(03).
中圖分類號:D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303-01
作者簡介:張亦帆(1988-),男,漢族,蘭州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