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愛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社會工作視域下隨遷兒童社會融入性問題的淺析
楊愛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市場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快速推進和社會的快速工業化,農民進城務工就業的制度障礙組件瓦解,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并形成了家庭化的遷移模式,隨遷兒童在遷移家庭中成長,特殊的成長環境對于這個兒童群體社會融入性有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隨遷兒童;教育;社會工作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在市場經濟制度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得到了騰飛式的發展,伴隨著社會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戶籍政策的相對寬松,大批農村務工人口涌入城市,進入城鎮務工的農民人口數量急劇增加,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口流動現象。人口紅利期的持續以及城鄉環境的差異,促使大部分務工人員從起初單一個體遷移務工發展到后期“舉家遷移”式務工,這種家庭遷移式務工,雖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充沛的勞力資源,增加了務工人員的穩定性,但也不可避免的產生了一些社會問題,隨遷兒童的大量增加及其社會適應問題就是其中一個。從發展理論上看,隨遷兒童在城市的邊緣現象如果不及時予以介入和干預,這類社會問題或會呈進階性發展,變得更為嚴峻和復雜,從社工專業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和探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隨遷兒童的基本概況
隨遷兒童,是指6-15周歲跟隨其父母或其事實監護人遷入非其以往長期生活的區域,時間超多半年以上并具有學習能力的兒童青少年。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與社會現狀對這個群體兒童最直接的影響在于,隨遷兒童處于接收基礎教育的初級階段,然而由于在現有戶籍制度下,大部分的隨遷兒童沒有遷入地的戶口,無法與城市學齡兒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公辦教育體系排斥接收非戶籍所在地學齡兒童,即使需求特別途徑進入到公辦學校,也將面臨每學期繳納高額的“贊助費”,這對于大部分流動性家庭來說承擔這筆費用并不輕松,教育資源、教育機會的不平等以及教育過程差異化對待,使得隨遷兒童成為了一個邊緣化群體。
二、隨遷兒童的社會融入探究
社會融入是人社會化過程的必要途徑,社會化是指人從出生到青春期這個階段,經過社會學習,初步形成個性,具備在社會中生活的資格的過程。從適應理論上來看,社會化的過程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可分為內外兩個部分,外部包括文化適應、社會政策等環境因素,內部主要是心理因素,包括了性格形成、認知能力、幸福感獲取等等。因此探究隨遷兒童社會融入問題需從環境和心理兩個方面展開。
(一)隨遷兒童的環境適應
隨遷兒童跟隨父母從農村到城市,所處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其中包括了生活習慣、語言風俗等文化差異以及生活場景的不同。了解隨遷兒童與其所在城市的關系以分析其社會適應狀況,需從幾個方面進行切入,即社會處境、家庭處境、學校處境等社會關系系統。
1.社會處境
城市作為一種相對大型的、密集的異質性的個體持久定居的聚散地,是自然、經濟、社會的綜合體。城市的主要特征人口數量多,密度大、流動性強,城市的人相對較為理性化、素質文明,但城市環境也使得城市居民具有疏遠、孤獨的人格特點。城市在社會基礎設施,信息獲取上優于農村,但人與人之間卻少了農村社會的溫情。
社會環境的差異只是城鄉社會差異中淺層次的體現,其最為深刻的體現是在城鄉之間戶籍制度的限制。隨著中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的迅猛崛起,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城市的人口結構中,農村務工人員的比例不斷增大,由于戶籍制度原因,隨遷兒童入學難等問題浮現。隨著農民入城務工群體規模的不斷變大,政府越來越重視農民工問題,這其中也包括了農民工子女在城市的生存與教育問題,相繼出臺《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等,政策的支持與配合是隨遷兒童問題解決的有力的保障,如我國實施較為成功的義務教育政策就有效的解決了貧困兒童讀書難問題,但隨著我國社會的轉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進程的高速推進,很多政策在實際實施和操作中還存在困難,真正意識上受益于隨遷兒童并有效解決其問題的政策還相當有限。
2.家庭處境
家庭是生命個體來到世界接觸的第一個環境,是人類的感知世界最初的學校,是個體社會化中最初始也是最為重要的環節,人類學家普遍認為家庭對于個體早期的教育和影響具有深遠的作用。一個兒童在家庭中成長的重要影響因素就是父母對于孩子的言傳身教,這其中包括了教育的方式、家庭成員的相處以及家庭的經濟條件。除上學時間外,隨遷兒童大部分時間是家庭度過的,也就是說家庭依舊是隨遷兒童最重要的活動場所,家庭因素依舊是影響隨遷兒童成長與社會化的最基層且最重要的因素。
家庭對于隨遷兒童成長的影響最為直觀的反映在以下幾點,第一,家庭經濟收入的水平,經濟水平的高低有直接影響到,家庭成員獲取社會資源能力的強弱,再則決定他們在社會結構中所處的地位,經濟水平較好的家庭,其兒童自我認知以及自尊更強。第二,家庭功能對隨遷兒童的行為模式也存在著很大的影響,影響隨遷兒童與城市社會的互動。第三,家庭對于教育的根本態度,家長其自身在融入城市社會期間,對于自身家庭與所在城市關系的認知會影響該家庭的教育態度,如家長在城市獲取到只有擁有較高素養、較高學歷才能在城市社會中立足,那么他在對待子女教育的態度上,就會更傾向重視子女教育,積極處理子女教育問題。
(二)社會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1.提高隨遷兒童心理素質,促進其健全人格的發展
我國進城務工人員所從事的大部分是基礎性、技能較弱的工作,大多以勞動密集工作為主,這種工作的屬性造成了工作易得也易失,而這期間的家庭也就處于一個不穩定的狀態,加之家長文化程度與收入有限,無法給予孩子良好的教育,這種漂泊的狀態,孩子容易產生不良的行為習慣。再者,生活環境的改變、生活習慣的差異等問題都會給隨遷兒童帶來一定的心理沖擊,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其產生失落感和恐懼感,行為孤僻的性格。敏感、自卑、抑郁,甚至是演化為攻擊性人格等問題就相繼出現。專業的社會工作通過組織小組活動,介入隨遷兒童的學習生活,化解矯正其不良的行為習慣。通過游戲與互動樹立正確形象作為隨遷兒童參考學習的榜樣。
2.增強隨遷兒童對于所處城市的認同感,促進其自主融入社會
隨遷兒童隨父母來到城市后,大多居住在流動人口聚集地區,在農民工子弟學校上學,因此他們雖身處城市,但與城市居民的接觸和互動并不頻繁,社會地位的不同、生活條件的差異使他們始終無法對城市有強烈的歸屬感,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還更容易進行對比形成自卑心理。社會工作者可以利用社工的社會資源,為隨遷兒童提供更多了解城市文化、參與城市生活的機會,擴大他們的交友圈,與城市的孩子進行互動交流,樹立自信心,增強對城市的認同感。
(三)社會工作的介入
社會工作介入隨遷兒童社會融入的方式主要是采用小組工作,小組工作的四個主要模式,包括社會目標模式、互惠模式、治療模式和發展性模式。治療模式是以個人為小組目的,通過小組工作方法幫助個人實現與社會的適應,幫助人們處理不良情緒、建立正確的理性思想、改變不良的行為等,針對的對象主要是有情緒問題、人格問題或行為偏差的人。根據隨遷兒童這一弱勢群體的特性,采用小組治療模式是極為理想的,針對隨遷兒童的問題所在設計項目內容,以群體交流或游戲的方式緩解孩子的自卑、膽怯和焦慮,增加與同齡人的交流,互相學習發現自身的優點,增強自身社會適應能力,從而更好的融入城市社會。
[參考文獻]
[1]余偉,鄭剛.跨文化心理學中的文化適應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6).
中圖分類號:C9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320-02
作者簡介:楊愛(1990-),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