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鵬燕
延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邊遠貧困山區村民的民生脆弱性分析
任鵬燕
延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延安716000
摘要:民生問題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邊遠貧困山區的村民經濟條件不好、村莊基礎設施不健全、村民生活質量普遍不高、醫療與教育等重要民生領域存在很多問題。針對邊遠貧困山區村民的民生脆弱性問題,文章提出了相應的民生建設措施:增加村民收入、改善醫療及教育環境、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關鍵詞:邊遠貧困山區;民生脆弱性;民生建設
在我國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我國政府提出了“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開始重視農村的發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邊遠山區依然存在很多貧困農村,這些農村發展比較落后、村民生活比較困難,存在著一系列民生問題。
一、民生脆弱性
民生,涉及人們的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等領域,關系到人們生存發展的方方面面。民生問題一直是我國乃至全世界關注的問題,民生問題是否解決,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穩定、持續發展。
世界銀行指出,民生脆弱性是家庭或者個人在將來可能面臨的會導致貧困的各種可能性[1]。民生脆弱性描述的是這樣一種狀態:生活中會出現各種風險,人們抵御較大風險的能力嚴重不足,生活往往會因此受到很大的打擊,經濟條件嚴重下降,生活更加困難。
二、邊遠貧困山區村民的民生脆弱性
邊遠貧困山區距離城市中心較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發達,農業經濟落后,農民文化素質不高,村莊留守化、空心化現象嚴重。
(一)經濟收入微薄
邊遠貧困山區的村民,其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山區地形崎嶇,多為梯田,大型農用機器因地形限制無法使用,難以機械化作業,基本靠人力來種田,農業生產效率低,再加上農產品價格不高,村民的農業收入僅夠日常生活開支。迫于生活的壓力,一些青壯年勞動力選擇進城務工,然而由于科學文化素質不高,農民工在城市可選擇的崗位并不多,多為收入不高的體力勞動崗位。總之,經濟收入不高,難以滿足村民的多元需求。
(二)醫療、教育能力不足
邊遠貧困山區村民的醫療衛生建設不足。村莊中缺少精通醫術的醫生,診所醫療設備極其簡陋,藥品不齊全,有時村民生小病也要去鄉鎮診所買藥。在遇到家庭成員生大病、需要去醫療設施齊全、醫術高超的醫院看病時,這對家庭來講,無疑要承受疾病與大額醫療費的雙重打擊。在教育方面,村莊的基礎教育很不完善,教育設施不健全,教師文化素質較低,教學方式單一、傳統,“一校只有一位教師”的情況真實存在,教師同時管理幾個班級幾種科目,另外有些貧困山村已經沒有了小學,父母需要陪同子女去較近的鄉鎮就學,有條件的家庭會選擇去教育水平更高的縣、市小學。子女受教育對貧困村民來講,是另一項大額支出,要把子女培養成高素質人才,需要一大筆資金,無疑是家庭的一項重大負擔。
(三)留守人員生活困難
貧困山區中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村莊中留守的人群多為婦女、老人、兒童,留守婦女需要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兒童則往往由老年人照看。由于城市中服務業的發展為農村婦女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再加上子女離家接受教育,有些家庭只有老人留守。村莊中留守人員多為弱勢群體,這些弱勢群體面臨很多民生問題,其中養老問題最為突出。老年人勞動能力下降,生產效率很低,可支配收入低微,雖然子女會時常給老年人一些資金,我國政府對老年人也有一定的轉移支付資金,但老年人的經濟生活依然緊張。子女不在身邊,老年人的生活均靠自理,生活無趣、單調,缺乏幸福感。
三、加強邊遠貧困山區的民生建設
在我國,政府提出要加強民生建設,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為真正實現“幸福中國”而努力。我國要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生態的全面小康社會,就不能忽視貧困山區的發展。
(一)增加村民收入
增加村民收入,需要從兩個方面做努力:增加村民的農業經濟收入與非農經濟收入。首先,加強農業技術改進,因地制宜進行農業機械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其次,村委會應加強與農業發展專家的交流,邀請專家實地考察,幫助村民發展特色農業,組織村民進行規模化經營,甚至進行農產品深加工,使得農產品多樣化,更好的增加村民的農業經濟收入。再次,農民利用農閑時間進城務工不失為一條致富之路。村民需要不斷學習,增強自己的職業能力,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加大貧困山區人力資源的開發,對進城務工的村民進行職業技術培訓,同時幫助季節性打工的農民工提高勞務轉移技能和擇業技能[2],拓寬村民的就業途徑,增加村民的非農經濟收入。
(二)改善醫療、教育環境
對于邊遠山區而言,醫療、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兩大民生領域。在醫療衛生建設方面,政府應加大對醫療設備的投入力度,加大對醫用藥品的補貼,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幫助村民實現健康生活。除此之外,還應建立大病保險制度,同時加大大病就醫報銷比例,解決“看病難”的難題。在教育方面,政府應以一定的優惠補貼政策支持鄉村進行基礎教育設施建設,給小學生創建一個舒適的教學環境,并通過扶貧支教政策鼓勵高素質人才進村教學,提高教育質量。在子女受教育階段,政府以及社會組織應加強對貧困家庭的教育補貼,解決“上學難”的難題,真正給貧困家庭的子女創造平等的發展機會,避免貧困的代際傳遞。
(三)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村莊的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善,需要加強。首先,邊遠山區交通不便,信息堵塞,農產品銷售渠道單一,村民購物也不方便,因此,建設便利的交通條件顯得尤為重要。政府應將“路路通”工程普及邊遠山區,修建通往鄉鎮、縣、市的公路,配備相應的公共汽車,同時有條件的村民可以購買車輛,方便出行。其次,農民以農為本,要建設完善的農田水利設施,構建農業支持體系,利用互聯網建立暢通的信息傳遞機制,使得農民即時掌握農業信息,利于農業經濟發展。再次,要改善村民的生活質量,不僅要增加居民收入,還要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因此需要建設多樣的娛樂基礎設施,比如圖書閱覽室、棋牌室、老年人活動中心的建設以及健身器材的設置,這樣村民在閑暇時間除了看電視、聊天之外還有多樣選擇,使村民的生活更加多彩。
(四)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制度、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等,是社會為保護和提高社會成員基本生活質量而采取的處置社會風險、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政策[3]。邊遠山區的村民生活比較困難,需要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來保障村民的生活質量。首先,要保證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戶保障的公平、公正性實施,這些保障資金要給予真正符合條件的村民,解決村中貧困人口、老無所依的孤寡老人及生活無法自理的個人的生活問題。其次,建立完善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提高養老保險對邊遠山區村民的保障水平,增強老年人的經濟能力,同時減輕村民的后顧之憂。建立完善的醫療保險制度,尤其是大病保險制度。在邊遠山區,“大病”對于村民來說,屬于災難性的打擊,大病保險制度可以有效減輕村民的負擔。再次,建立有效的社會救助體制,將實物救助、資金救助、服務救助有機結合起來,因人而異的進行社會救助,同時,要加強政府、社會組織、村民的互動與合作,共同為村莊民生保障制度建設而努力。
四、結語
我國邊遠貧困山區交通不便,信息不流暢,村莊發展滯后,村民生活水平不高,在民生問題方面具有明顯的脆弱性,即面臨生活中較大風險時能力不足,往往會導致貧困狀態的持續。為此,我國要加強對弱勢地區的民生建設,統籌區域發展,真正體現社會公平與正義,最終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伍艷.貧困地區農戶的民生脆弱性:現狀與效應——以四川省重點貧困縣為例[J].農村經濟,2012,10:59-62.
[2]王志章,劉天元,賈煜.印度包容性增長的扶貧開發實踐及啟示[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4:71-80+190.
[3]王延中.中國“十三五”時期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展望[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1:1-14.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321-02
作者簡介:任鵬燕(1990-),女,山西長治人,延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公共產品營銷、行政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