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抒見
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重慶 400031
?
便民風險:專車vs代駕
楊抒見
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重慶 400031
科技發展引發新的社會問題和法律矛盾,專車興起帶來的正面作用與消極影響跟代駕存在相似,卻又有各有特色。為了便利民眾生活,維護社會穩定運行,本文將通過分析專車與代駕的異同,為將新生事物納入法治運行軌道提出建議。
專車;代駕;運行建議
近年來,國內網絡打車軟件從美國Uber約租車汲取靈感,將私人車輛投入公共營運,令私人資源公共化,便利民眾出行,滿足市場需求,一經推出,迅速流行。但與此同時,此類專車發展并非一帆風順,爭議集中體現于兩方面。其一,駕駛員行駛資質缺乏正規系統的檢查監督;其二,駕駛車輛質量不一,存在安全隱患。2015年3月,交通運輸部對私家車能否進入專車運營的問題,明確做出否定回答,這一答復表明國家對專車私人資源公共化的立場;而與其有類似之處的代駕,卻并未得到此種禁止。
(一)含義
專車所代表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是指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構建服務平臺,接入符合條件的車輛和駕駛員,通過整合供需信息,提供非巡游的預約出租汽車服務的經營活動。國內的專車軟件,例如滴滴打車、快的打車等,此前均提供個人車主直面個人顧客的服務,本文以探討此種專車服務為主,又稱個人運營專車。個人運營專車是指私家車主通過向網絡科技公司提交申請,經審核準入成為專車司機。
(二)合同性質
依照專車軟件公司的聲明,專車服務為多方法律關系,乘客是甲方,勞務公司是乙方,而丙方和丁方則分別是汽車租賃公司和專車軟件公司。某些情況下,將丙與丁合稱為第三方。本文所探討的個人運營專車是私對私的關系,可套用進專車公司的框架,提供勞務的乙方應當是專車車主本人。新出臺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專車車主與專車公司簽訂勞動合同,這意味著專車服務中涵蓋多類合同關系。
(三)現狀
2015年10月,交通運輸部起草了《關于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及《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社會意見。2016年7月,《指導意見》與《暫行辦法》頒布,自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指導意見》和《暫行辦法》遵循“互聯網+”時代的要求,將網絡專車納入出租汽車行業,以“預約出租車”的形式規制專車,豐富了此前以“巡游出租車”為主的行業種類。
(一)含義
代駕是指當車主無法自行開車至目的地時,由專業駕駛者代替駕駛其車輛,將其送達指定地點并收取一定費用的行為。代駕在餐飲行業得到普遍推廣:車主聚餐喝酒,日益專業嚴格且重視細節的交通規則使其不敢貿然醉駕,便由其他人代為開車。在該場合專業駕駛員提供駕駛服務,服務所需的車輛歸屬車主本人。雖存在顧客并非車主本人的可能,但代駕公司都不應是車輛提供者。
(二)合同性質
在筆者看來,代駕合同屬于承攬合同。代駕公司的專業駕駛人員按照顧客要求完成工作,以將顧客安全送至指定地點為完成標志,作為工作成果,顧客將給付駕駛員相應報酬。代駕模式完全符合承攬合同的構成要件。還存在一種情況,代駕合同若是屬于酒店、飯店等消費合同的一部分(酒店、飯店提供的服務之一),則是消費合同的一種,權責明確。
(一)合同屬性不同
1.當事人數量不同
專車合同存在多方法律關系,代駕合同則不同,其簽訂有兩種情況:一是顧客和私人司機簽約,這無疑屬于雙方法律關系的合同;二是顧客與代駕公司簽約。但即使出現個人與代駕公司簽訂合同,然后由代駕公司的駕駛員來履行義務的情況,由于駕駛員履行代駕工作是為完成公司指派任務,這屬于公司行為而非個人行為,所以該法律關系中不存在第三方。
2.客運合同vs承攬合同
(1)關于專車合同的性質,實踐中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租賃合同、委托合同、客運合同。
持租賃合同觀點者認為,乘客使用專車系個人租賃私家車使用、收益,乘客支付費用是使用車輛的租金。但事實上,租賃合同中承租人大多直接使用租賃物并獲得收益。
持委托合同觀點者認為,合同履行時,乘客委托私車司機提供服務,運送自己至指定地點,所以合同屬于委托性質。然而委托合同中,委托人選擇受托人為自己處理事務,是基于對其能力的信任。專車合同中,乘客發出訂車預約后,任何一名在線專車司機都可實時響應,乘客對專車司機沒有選擇的權利。
客運合同是承運人將乘客從起運地運輸到目的地,乘客支付票款的合同。該合同標的為運送乘客的行為,目的是將乘客從起運地運至目的地。乘客訂立合同是為達成地點的轉移,而非對運輸車輛為控制、收益,一般不會對車輛行駛狀態和司機操作步驟作出具體指示,其有權作出要求的限于出發時間、起始地、目的地和運輸路線。
要確定合同關系的性質,需綜合考量合同標的、合同目的、主要條款、交易習慣和當事人利益狀態。故專車雖在承運人主體資格方面與傳統出租汽車行業存在差異,但其性質仍屬于客運合同。
(2)在筆者看來,代駕合同應該為承攬合同。我國《合同法》將承攬合同定義為“承攬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給付報酬的合同”。在承攬合同中,完成工作并交付成果的一方為承攬人;接受成果并支付報酬的一方為定作人。作為代駕公司工作執行者的代駕司機只需完成將客戶安全送往指定地點的任務即達到了合同要求,工作成果產生,所以屬于承攬合同。
(二)社會影響差異
1.“專車”司機入職門檻低,下載手機軟件,簡單注冊、拍照、填寫信息,經過寬松的審核之后即可運營,不僅是乘客,司機的安全也欠缺保障;相對于“專車”司機,背后有代駕公司為后盾的代駕相對安全:乘客是消費者,而駕駛員任務在于完成公司的指令,因公司具備相應法律資質,在其間有能力為雙方提供擔保,代駕司機的個人素質和專業能力更有保障。
2.“專車”對傳統出租車行業沖擊較大,世界各地的出租車司機大多奮起抗議:在英國,大量私家車涌入運營,引起“黑色出租車”的憤怒。2014年5月倫敦出租汽車排隊堵塞懷特霍爾街進行示威,要求政府全面禁用優步。在國內,重慶市出租車行業為抗議“專車”沖擊,曾進行多次罷工。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在于現行出租車管理體制難以適應城鎮居民日益增長和豐富多彩的出行需求;而代駕車輛屬于顧客私車,駕駛其出行則很難在酒醉后棄之不顧,而去選擇出租車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作為到達指定地點的方式,所以代駕行為對于傳統出租車行業或其他公共交通行業影響較小。
3.“專車”與代駕均屬于便民業務,其缺陷不盡相同。“專車”不可控因素更多,危險性更大。將私人車輛引入公共營運,社會安全隱患必定增加:車輛質量缺乏嚴格管控、司機素質參差不齊、顧客安全無法保障。同時,一個手機軟件即可預定專車服務,客人基本信息缺失,“專車”司機到達指定地點前很難知曉自己的服務對象,自身安全也無法保障。法律定性不清晰、法律責任不明確以及私家車大量參與專車服務是“專車”存在的顯著缺陷。
代駕業務有代駕公司為后盾,且代駕公司對司機素質控制更嚴格,相較而言較安全。但代駕也包含潛在危險,例如代駕司機趁乘客酒醉進行盜竊等時有發生,但由于代駕業務的專業性,這類隱患相對于“專車”服務發生的頻率較低。
(一)絕對禁止將私車作專車的非法營運
2015年3月,交通運輸部發聲禁止私家車進入專車運營,同年10月,《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了專車的發展定位,在主體責任及準入條件上,強調私家車在變更車輛性質前禁止做專車。2016年7月頒布的《暫行辦法》中,第十七條明確規定:提供服務車輛具備合法營運資質。所以,專車服務中私家車準入的路徑被切斷。
(二)對于代駕并未絕對禁止
不少汽車租賃公司都可提供駕駛服務,但不會在租車合同中注明,也不會單獨簽訂提供駕駛的合同,而為口頭協議。因為“禁酒令”實行,國家對于代駕服務的態度較為寬松。代駕行業興盛是我國進入法治社會、公民遵紀守法的側面表現,國家應允許,也無理由不允許。即使是在代駕發展中出現過問題,但此種行業發展遵守國家政策、便利人民生活,所以應當保留,除非出現了對酒后禁止駕車的更優解決辦法。
(一)國家提高準入門檻
1.專車的車輛檢測及駕駛員資質須經嚴格認定程序,首先,只有具備營運資格的車輛才可進入專車體系;其次,納入專車體系的車輛滿足相應條件,符合社會公益;最后,駕駛員資質不能僅憑專車軟件運營公司簡單認定,而應與公共交通專業駕駛員的條件趨近。
2.提供代駕服務的公司須經嚴格審核,確保有實力保存適當數量的安全車輛及合格駕駛員。這是提供代駕服務公司合格的基礎。
如前所述,提供代駕服務的公司與顧客多簽訂口頭協議,很少簽訂書面協議。但有時顧客并不等同于車主,也可能是車主的親友;在簽約時車主很可能處于醉酒狀態。因為此時車主也許不具備履行簽約的行為能力,口頭簽約也許更為便利,但一旦發生事故,責任分配不明確。所以,若有可能,提供代駕服務的公司與車主可提前簽訂書面合同,便于責任分配,從而保障雙方利益。比如,某車主應酬較多,可提前選定某家專業代駕公司并簽訂書面合同,從而可于每次酒宴前提早通知該公司員工等候,以順利履行合同,實現合同目的。
(二)政府完善市場體系
1.交通部門對于出租汽車治理的單一目標如何與地方政府的多元目標相統一,是實現交通部門汽車發展改革目標的關鍵。私人車輛納入專車體系雖有隱患,卻便利市民出行,性價比較高。若完全禁止私車進入專車體系,必將對已享受專車便利的公眾產生負面影響,所以,政府相關部門應制定針對性政策以保證滿足供需,便利交通。2016年7月28日《關于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頒布是市政府部門為了完善出租行業的一個舉措,明確提出了促進互聯網與出租汽車融合發展,規范發展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為完善市場體系、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做了有利鋪墊。
2.專車對于出租車行業的沖擊不容小覷。作為一個相對成熟的系統,出租車行業有其存續的必然性,如何進行改革,以保障出租車司機的權利,從而維持公共交通系統的穩定、社會的整體和諧,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出租車司機每日出行必須上交給出租車公司部分費用,此種費用令車輛運行之始就背上一定負擔,致使司機爭搶時間、快速接待乘客來保證自身收益。出租車行業作為公共交通系統的一部分,價格主管部門應當考慮推動其燃油補貼制度改革,給予一定補貼,保證駕駛員合理收益,盡量不損害出租車公司盈利,從而降低出租車行業爭搶業務造成的交通事故的發生頻率,保障群眾和社會利益。
(三)公共交通系統提升服務質量
1.出租汽車行業適度發展、自我完善,與公共交通發展水平和城市經濟發展相協調。市場發展不僅需要國家“看得見的手”宏觀調控,也需要市場機制“看不見的手”共同作用。出租汽車行業本身面臨新環境、新問題的挑戰,應當立足本身,在穩步發展中不斷自我完善,以支持市場需求。
2.為滿足社會需求,服務更需多元化。“專車”服務興起,既是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產物,更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方向:有需求才會有供給,有受眾才會有產品。同理,伴隨日益完善的法律法規而生的“代駕”服務也因此迅速發展。社會需求多元化與第三產業興盛互為因果,需求多元化,服務也應多元化,簡單迎合基本需要的服務無法適應市場。公共交通行業應及時回應社會需求,滿足大眾出行要求,以多元化服務形式促進行業繁榮,尋得民眾認同。
3.行業內部建立動態監督機制。無論“專車”或“代駕”,均屬于公共交通系統的一部分,若自發動態監督,能保證該系統平穩發展,在前行過程中及時調整修正。運行過程若得到及時監督,不足得以即刻更正,服務質量更有保障。行業內部監督更細致專業,比政府部門管控和消費者監督更能及時理清癥結。
專車興起與代駕普及極大方便了公眾出行,專車節約了出行成本,提高了搭乘效率,是“互聯網+”時代的新穎生活方式;代駕令酒后駕車現象大幅減少,遵循了法治社會的準則,令民眾安全得以保障,既維護了國家秩序,又便利了民眾生活。但是背后存在的問題不可忽略,應當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從公共利益的角度出發,削弱負面影響,降低便民現狀后的法律風險,鑄造穩定的社會秩序。
[1]鄭重.個人營運專車宜定性為客運合同[N].人民法院報,2015-8-26.
[2]林艷艷.略論“酒后代駕”代駕合同的性質[J].法制與社會,2010,10.
[3]章繼光.如何看待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打車軟件[J].交通運輸,2015.9.
[4]丁元竹.出租汽車行業的根本問題和改革路徑[J].中國發展觀察,2015.10.
[5]黃月梅.關于“專車”服務問題的探討[J].交通企業管理,2015.5.
[6]丁元竹.出租汽車行業的根本問題和改革路徑[J].中國發展觀察,2015.10.
D
A
楊抒見(1992-),女,漢族,重慶人,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2014級憲法學與行政法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