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田田
大連鐵路運輸法院,遼寧 大連 116001
?
行政審判與民事審判的異同
羅田田
大連鐵路運輸法院,遼寧 大連 116001
行政審判是法院工作的重要部分,區分行政審判與民事審判的不同利于明晰審判權限,優化審判效率。
行政審判;民事審判
行政審判是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運用司法審判權對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解決行政爭議的審判活動。民事審判是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對民事案件的審理和判決活動,包括案件的受理、審查、調節、判決與執行等活動。二者雖都屬于法院的審判職責,但是不管是程序上還是實體法的運用原理上都存在較大的不同,本文擬述行政審判與民事審判的不同。
行政審判與民事審判主要的共同之處在于審判活動中均需遵循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原則、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辯論、合議、回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原則、檢察院法律監督原則、簡易程序審理、訴訟保全、推進責任原則、先予執行等基本原則,在涉外訴訟方面均遵循對等原則、平等原則、中國律師代理原則。行政訴訟法是民事訴訟法的特別法,行政訴訟法存在規定的,依照行政訴訟法審理,行政訴訟法中缺乏規定的,則需要遵循民事訴訟法相關依據,如回避、合議制度。雖然二者存在較多的相同原則,但是仍有質的區別,正確細化二者的區別,有利于審判工作順利開展,優化審判質量。筆者拙見,試分析區別:
與民事訴訟中的“誰主張誰舉證”不同,為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避免行政機關事后偽造證據補充證據發生,確保行政行為的時效性和合法性,行政訴訟以被告承擔舉證責任為主,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負有舉證責任,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供證據及作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法律和規范性文件。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的,視為被訴行政行為無相應證據。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觀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當事由,不能有前款規定的期限內提供證據的,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證據的書面申請。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的,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此外,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其在行政程序中沒有提出的反駁理由或者證據的,經人民法院準許,被告可補充相應的證據。被告認為原告起訴超過法定期限,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行政案件原告對其所主張的被訴行政行為違法不承擔舉證責任,不意味著原告不需承擔舉證責任,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時,應當提供其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材料,若單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應在起訴前已向賠償義務機關申請賠償,起訴時提供賠償義務機關先行政處理或逾期不予賠償的證據材料;起訴被告不作為案件中,原告應提供其曾經提出申請的證據材料。下列情況除外:被告應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請的登記制度不完備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相關證據材料并能夠作出合理說明的。行政賠償訴訟中,原告應當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造成損害的事實提供證據。原告也有權主動提供證據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不能證明并不影響被告的舉證責任。
此外,民事案件允許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向原告、第三人和證人采集證據,行政訴訟被告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證人采集證據,除非經過法院允許;民事訴訟當事人舉證責任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具有恒定性,不可轉移。
(一)管轄不同
因不動產提起訴訟,都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移送管轄規定也相同,但是不同之處在于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為避免復議機關一味復議維持,可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最高人民法院批準,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中級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為:被告為國務院部門、縣級以上政府的;海關處理的案件;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社會影響重大的共同訴訟、集團訴訟案件以及重大涉外、涉港澳臺案件);其他法律規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與行政訴訟管轄權法定不同,民事訴訟中允許協議管轄,如合同類案件。民事案件的種類繁多,管轄之特殊規定也較多,如鐵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事故發生地或者車輛、船舶最先到達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侵權行為、共同海損等特殊案件的管轄。
(二)撤訴后重新起訴的處理
1)經濟因素。該因素是指充電站建設總費用和投資回收期,包括土地投入、工程建設、運行維護等成本。選取建設運維成本A11、投資回收期A12作為經濟因素的評價指標。
民事案件原告在撤訴后在法定的訴訟時效內再次起訴的,符合起訴條件,且非原告撤訴或者按撤訴處理的離婚案件,法院一般應當受理;但是行政訴訟則以不予受理為基本原則,除非有正當理由除外。
(三)證據種類
民事證據和行政證據都涵蓋的證據包括當事人的陳述、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人證言、鑒定意見和勘驗筆錄八種,但行政訴訟中存在一類特殊的證據-現場筆錄。現場筆錄,又稱當場記錄,是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的過程中,進行實施當場處罰或其他行政行為時,對有關事項當場所作的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記錄。如公安機關對違反治安管理的行政相對人所作的詢問筆錄。現場筆錄是行政訴訟中的重要證據,是關于案件爭議的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重要依據,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四)法律適用
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于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參照規章,發現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規章與上位法存在沖突,可不適用該規章。發現附帶審查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時,不作為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向行政機關提出處理意見。而民事訴訟適用法律單一,主要依據民事法律法規。此外,行政訴訟法律沖突問題嚴重,相對于私法自治,法無明文規定即允許的民事訴訟法律沖突的發生概率則小很多。
(五)調解適用不同
民事調解作為民事案件審理的重要部分,貫穿民事案件審理的全過程,且涉及先行調解原則,當事人起訴到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訴訟中結案前,只要當事人合法自愿達成合意均可以組織調解。而行政案件則以不適用調解為基本原則,但行政賠償、補償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除外。
(六)當事人的穩定性
行政訴訟中的當事人具有恒定性。行政訴訟原告是行政管理的相對方,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被告只能是行政管理中的管理方,即作為行政主體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而行政訴訟的當事人雙方的訴訟地位恒定,不允許行政主體作為原告起訴行政管理相對方。這個特點與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不同。民事訴訟中訴訟雙方當事人為平等的民事主體,不具有恒定性,允許被告反訴。為保護行政訴訟原告,平衡弱勢地位,行政案件中被告方即行政機關不享有反訴權。
(七)行政負責人出庭作證制度
民事審判中,除依法必須到庭的當事人外,雙方當事人均可委托訴訟代理人出庭參加庭審,行政審判中,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副職負責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可另行委托一至二名訴訟代理人。不能出庭的,應委托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若不出庭則其不配合法院訴訟的不出庭情況可被公告且收到相應的司法建議書。
行政審判中,人民法院對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將被告拒不到庭或者中途退庭的情況予以公告,并可向監察機關或者被告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提出依法給予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處分的司法建議。
(八)簡易程序的適用
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均規定簡易程序,但是與民事訴訟簡易程序只能適用于基層人民法院和它的派出法庭不同,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第一審行政案件也可以適用簡易程序,也就是說中級人民法院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審理行政案件。
與民事訴訟中的簡易程序受案范圍不同,行政訴訟中簡易程序適用案件為被訴行政行為是依法當場作出的簡易行政程序;案件涉及款額二千元以下的;政府信息公開案件;除了人民法院依職權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外,當事人各方同意適用簡易程序的,也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對于上訴案件、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當事人不能約定適用簡易程序。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行政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四十五日內審結。而民事審判中簡易程序的審限為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到期后雙方當事人同意繼續適用簡易程序的,由本院院長批準即可延長審限,延長后的審限累計不得超過六個月。
此外,民事訴訟中存在小額訴訟程序,行政訴訟中沒有。
(一)一審審理期限不同
行政審判中,除單獨受理的第一審行政賠償案件的審理期限為三個月外,其他案件與民事審判的一審審限均為立案之日起六個月。關于審限的延長規定不同。行政案件中,延長審限的批準權屬于高級人民法院,若為高院審理的一審案件由最高院審批。基層法院申請延長審限的,應直接報請高院審批,報中院備案。單獨受理的第一審行政賠償案件的審理期限為三個月。
(二)二審審查范圍和審限不同行政案件二審適用全面審查原則,對原審法院的判決,裁定和被訴行政行為全面審查,不受當事人上訴請求范圍的限制;民事案件適用不告不理原則,原則上只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問題進行審查,但一審判決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或者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的除外。二審的審限,行政案件的二審起算期限自收到起訴狀之日起三個月內作出終審判決。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由高級法院批準,高級法院審理上訴案件需延長的由最高院批準;民事二審起算期限為第二審立案之日,判決審限同行政二審為三個月,裁定的二審審限為立案之日起三十日。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準即可。
判決撤銷或部分撤銷,并可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主要證據不足的;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違反法定程序的;超越職權的;濫用職權的;明顯不當的。履行判決:法院審理查明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履行。判決確認違法,不撤銷行政行為:行政行為依法應當撤銷,但撤銷會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行政行為程序輕微違法,但對原告權利不產生實際影響的。確認違法判決:行政行為違法,但不具有可撤銷內容的;被告改變原違法行政行為,原告仍要求確認原行政行為違法的;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判決履行沒有意義的。行政行為有實施主體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或者沒有依據等重大且明顯違法情形,原告申請確認行政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無效。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違法或者無效的,可同時判決責令被告采取補救措施;給原告造成損失的,依法判決被告承擔賠償責任。變更判決:行政處罰明顯不當,或其他行政行為涉及對款額的確定、認定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變更。判決變更,不得加重原告的義務或者減損原告的權益。但利害關系人同為原告,且訴訟請求相反的除外。
[1][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義與訴訟[M].王亞新,劉榮軍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33.
[2]公丕祥.馬克思法哲學思想論述[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28-44.
[3]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99-542.
D
A
羅田田(1988-),女,安徽滁州人,大連鐵路運輸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