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薇
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4
?
我國工傷事故責任淺析
劉 薇
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4
本文從工傷的相關概念入手,闡述我國工傷事故責任的立法現狀,分析工傷事故責任的構成和特征,工傷保險待遇等,進而對工傷事故賠償制度提出一些建議,以期對我國工傷賠償制度的立法和研究有所幫助。
工傷;工傷事故;工傷待遇;賠償模式
工傷是指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的傷害。工傷事故是指職工在工作時間、工作場合內,因工作原因所遭受的人身傷亡突發性傷害事故和急性中毒事故,又包括罹患職業病。馬克思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那是法學家們的幻想。相反的,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一定物資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的個人恣意橫行。”工傷制度的發展正印證了這一論斷。內戰后,美國進行著如火如荼的工業革命,人們在新興的工廠里勞動,結果卻發現機器勞動十分危險。在19世紀的最后25年,工作場所的傷害成了最常見的傷害。而由于勞工集體生活等不衛生的條件和環境,也容易導致許多職業性疾病和傳染病。商業和工業的發達導致工人傷害事故增多,19世紀末期,工傷已成了一個主要的社會問題。各類傷害的存在,客觀上需要得到賠償,如得不到賠償,工人的生活將無以為繼,由此會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
工傷事故責任不同于其他的侵權責任,有其自身的性質和特點。
(一)工傷事故責任的性質
按照《勞動法》的規定,工傷事故的性質是工傷保險,由《勞動法》和工傷保險法規調整。但是,按照民法實務的主張,工傷事故的性質應當是侵權行為,由《民法通則》關于侵權民事責任的法律規范調整。
按照《勞動法》的規定,工傷事故的性質是工傷保險,由《勞動法》和工傷保險法規調整。在《條例》頒布實施之后,行政法規的這一觀點更為明確。認定工傷事故責任的性質為工傷保險關系是沒有疑議的。
實務界和理論界雖然一種認為是一般侵權行為,一種認為是特殊侵權行為,但除了這些差異外,認為工傷事故是侵權行為,則是完全一致的。
民法理論界的主張,認為工傷事故從原則上說,就是現代民法上的工業事故,其性質屬于特殊侵權行為;但是也具有工傷保險的性質。因此,工傷事故具有雙重性質。
(二)工傷事故責任的法律特征
1.工傷事故是發生在各類企業(包括私人雇工)中的事故
工傷事故存在于各類企業之中。所謂企業,準確的概念應當是用人單位。用人單位是指我國境內全民所有制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私營企業、三資企業,以及雇傭他人從事勞動的個體工商戶或者合伙組織。
2.工傷事故是各類企業、個體工商戶雇用的職工遭受人身傷亡的事故
在各類企業以及個體工商戶的經營中,會經常發生各類事故。工傷事故指的是職工即勞動者的人身傷亡事故,而不是財產遭受損害的事故。
3.工傷事故是職工在執行工作職責中發生的事故
工傷事故在發生的時間和場合上有明確的限制,只限于企業職工在工作時間內因為工作的原因致傷致死的范圍,其他時間和場合發生的事故,即使是侵害了職工的生命權、身體權很健康權,也不在工傷事故范圍之中。
4.工傷事故是在企業與受害職工之間產生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事實
工傷事故一經發生,就在工傷職工與用人單位之間產生相應的法律后果,構成一種損害賠償的權利義務關系,工傷職工及其親屬有要求賠償損失的權利,企業有賠償受害人及其親屬損失的義務。
職工被認定為工傷,經過勞動能力鑒定之后,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我國,工傷保險待遇包括以下幾種:
(一)工傷醫療待遇
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進行治療,享受工傷醫療待遇。
(二)傷殘待遇
工傷職工經過鑒定勞動能力障礙等級的,按照傷殘等級的不同,享受不同的傷殘待遇。
(三)工亡待遇
職工因工死亡,其直系親屬按照規定從工傷保險基金領取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四)因公外出或者搶險救災中下落不明的待遇
職工因工外出期間發生事故或者在搶險救災中下落不明的,從事故發生當月起3個月內照發工資,從第4個月起停發工資,由工傷保險基金向其供養親屬按月支付供養親屬撫恤金。生活有困難的,可以預支一次性工亡補助金的50%。職工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按照職工因工死亡的規定處理。
我認為我國工傷賠償應采取以下的模式,對我國工傷進行折中,即要保護雇主的利益,同時保護好被雇傭人的各項權利。
(一)非因侵權所致工傷賠償的模式選擇
非因侵權所致的工傷事故是指勞動者在工作過程中,因勞動者操作不當、粗心大意、機器故障等客觀原因所引發的工傷事故,或因用人單位的過失導致的事故。此種情形下適用取代模式,即受傷職工只能選擇工傷保險進行救濟。
首先,有利于保護受傷職工。工傷保險制度實行的是用人單位無過錯責任,只要勞動者發生工傷事故,工傷保險就要無條件的給予救濟,這保證了受傷職工在發生事故的第一時間得到充分的救治,而且工傷保險基金的獲得是由社會統籌,往往有國家財力的支撐,所以工傷保險賠償有很強的保障性,沒有支付不足的后顧之憂。
其次,節省了時間和成本。工傷保險由工傷保險經辦機構統籌支付,不涉及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勞動者只需要向經辦機構申請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即可,無需經過立案、調查、取證、審理、執行等繁雜的訴訟程序,這不僅節約了勞動者的時間,更為勞動者節省了成本。
再次,符合我國法律的規定。《人身損害賠償的解釋》第12條明確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的勞動者,發生工傷事故時,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
可見,非因侵權所致工傷賠償時適用工傷保險賠償取代侵權賠償的取代模式,不僅于法有據,而且具有很強的現實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二)因侵權所致工傷賠償的模式選擇
因侵權行為導致的工傷包括用人單位的故意或重大過失導致的工傷事故和用人單位以外第三人的侵權行為導致的工傷事故。因侵權導致的工傷事故是現實中最難以解決的部分,因此如何更好的選擇此情形下的工傷賠償模式對于工傷事故的解決具有重大的意義。
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認為:“《人身損害賠償解釋》是采取了一般工傷的取代模式和第三人侵權造成工傷的兼得模式并存的局面。該解釋第12條第1款規定的一般工傷的取代模式,即以工傷保險取代侵權賠償。該條第2款的規定即是在第三人侵權造成工傷的兼得模式。”
我認為以上解釋不夠全面,沒有將用人單位行為區別看待,而是將其全部歸于工傷保險的賠償范圍內,這樣會放縱用人單位的侵權行為,不利于對勞動者的保護。因此將侵權所致工傷賠償的模式選擇分解為用人單位故意或重大過失導致工傷時的模式和第三人侵權導致工傷時的模式兩類情形分別進行分析會更加合理和全面。
第一,用人單位故意或重大過失所致工傷時適用先工傷賠償后侵權賠償的補充模式。工傷保險制度采取的是用人單位的無過錯責任,這種無過錯并不是將用人單位的所有過錯不加區別的全部只適用工傷保險制度。當用人單位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工傷事故時,再以工傷保險取代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等于變相鼓勵侵權行為,所以此時仍不能免除用人單位的責任。用人單位為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的目的是分散用工風險,減少自身的責任,所以用人單位在故意或重大過失所致工傷事故時承擔的侵權責任并非全額承擔。也就是說此種情形下工傷賠償選擇補充模式,即先由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支付受傷職工工傷保險費用,工傷保險費用不足以彌補職工損失的,不足部分由用人單位承擔。
首先,工傷保險設立的目的是集社會的力量分散用人單位用工風險,是一種社會保險方式。企業之所以參加工傷保險就是為了免除或者部分免除自身在發生工傷事故時的責任,以集中有限的資金在生產建設上,因此,當因用人單位過錯導致工傷時理所當然先由工傷保險來賠償職工的損失。
其次,符合侵權責任應由最終責任人承擔的理念。用人單位的故意或重大過失是造成事故發生的原因,此時用人單位是侵權責任的承擔者,應為自己的侵權行為負責。
再次,符合人權保護的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是選擇工傷賠償模式時遵循的第一原則,補充模式是以受傷職工的全部損失為標準進行賠償,不僅使受傷職工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而且充分保障了職工及其親屬的基本生活,符合保護受傷職工人身權利的要求。
第二,用人單位以外第三人侵權所致工傷賠償適用有條件的兼得模式。
所謂第三人是指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包括用人單位的職工故意時的情形和其他人員。筆者認為當用人單位以外第三人侵權所致工傷時,應當適用有條件的兼得模式。所謂有條件的兼得模式是指非財產上的兼得,純財產的損失不兼得的模式。而殘疾賠償金、死亡補償金等屬于非財產性損失,無法用金錢衡量,受傷職工要承擔身體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壓抑,其實際損失根本無法用金錢來計算,因此,非金錢上的損失要采取雙份賠償模式。
首先,由工傷事故的雙重屬性決定的。用人單位以外第三人侵權所致工傷時,因工傷保險制度的存在,職工享有工傷保險賠償的權利,這是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受傷職工因為第三人的侵權行為而享有賠償的請求權,此時侵權人與受傷職工之間形成的侵權之債與被侵權的職工是否獲得工傷保險賠償無關。兩者存在于不同的法律關系中,任何一方都沒有理由免去其責任。
其次,有條件的兼得模式不僅有效保障了受傷職工的人身權,而且對侵權行為也起到顯著地制裁和預防作用。受傷職工獲得有條件的雙份賠償能更好的接受治療,對職工人身權的保護起到積極的作用,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勞資關系。
綜上,第三人侵權所致工傷賠償適用有條件的兼得模式時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此模式既很好的保護了職工,又使用人單位避免了風險,還制裁了侵權行為,是目前解決第三人侵權所致工傷賠償的最佳模式。
[1]呂琳.工傷保險與民事賠償適用關系研究[J].法商研究,2003(03).
[2]董保華.<工傷保險條例>修改的若干思考[J].東方法學,2009(05).
D
A
劉薇(1980-),女,漢族,貴州貴陽人,貴州廣播電視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