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奕彤
遼寧省阜新市實驗中學,遼寧 阜新 123000
?
我國婚姻法關于撫養與贍養問題的反思與重構
潘奕彤
遼寧省阜新市實驗中學,遼寧 阜新 123000
《婚姻法》認為撫養義務與贍養義務是獨立的,所以即使父母沒有履行撫養義務,子女也必須履行贍養義務,造成了很多“不合情理”的判例。在法理上應理清撫養義務和贍養義務關系,將撫養義務的履行完畢作為贍養義務建立的前提。《婚姻法》規定,夫妻雙方具有相同的法定繼承一方父母遺產的權利,應將其修改為:父母遺產自然的應該由子女繼承;若子女一方的配偶履行了贍養義務的,應視其付出分得部分遺產。若生父母離異,經協商或法律判決生父母一方不須撫養子女的,如撫養子女的一方再婚,可履行子女和繼父母的收養關系。
婚姻法;撫養義務;贍養義務;法定繼承
1950年4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這是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婚姻法,自1950年5月1日起施行。1980年9月10日,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新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2001年4月28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通過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修訂。2001年修訂的婚姻法施行后,針對審判實踐中遇到的法律適用疑難問題,最高人民法院于同年12月24日出臺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2003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又出臺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2011年7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婚姻法對于建立和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維護社會安定,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變化,在婚姻家庭關系方面出現了一些新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有待最高人民法院出臺新的司法解釋加以解決,有的暴露了新婚姻法在修訂時的認識局限甚至是法理上的謬誤,必須通過修改法律條文加以解決。
(一)相關案例
下面的兩個案例說明新《婚姻法》在子女撫養、父母贍養、遺產繼承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規定。
案例一:子女剛出生,父親即拋妻棄子未盡到撫養義務;父親年老時找到子女要求贍養,訴諸法律,法院判決子女須贍養父親。
案例二:兒子成年,母親再婚,姥姥去世后留下房屋一套,母親準備將其給兒子做新房,母親忽然去世,繼父將房產霸占。訴諸法院,兒子只擁有房產四分之一的產權,因為姥姥無遺囑,該房產視為媽媽與繼父的婚后共同財產,媽媽去世,繼父又從媽媽那繼承了房產的四分之一,兒子只能從媽媽那兒繼承房產的四分之一。結果就是有血緣關系的親外孫只能獲得親姥姥房產的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被繼父這個“外人”獲得。
第一個案例的情況在司法實踐中出現很多,媒體也多次報道,社會反響強烈。法院依《婚姻法》進行的判決讓大多數人感覺“有悖常理”。本例中,子女的“被撫養權”在已遭到侵害的情況下,仍然要承擔贍養無良長輩的義務。《婚姻法》在此時客觀上起到了“懲善揚惡”的作用。
第二個案例雖為個例,也極具代表性。若案例中母親沒有突然去世,兒子自然會獲得婚房,這應是一個當事人和社會都認可的“合情”又“合理”的結果。而母親遭遇變故后,兒子的財產權利也遭受了重大損失,這個結果雖“合法”但顯然算不上“合情”以及“合理”。
以上兩個案例暴露出《婚姻法》中的一些法理上的混亂,表現為“法理”和“情理”相悖的情況。對此,本文嘗試在下文中加以詳細剖析。
(二)問題及其表現
要解決上節兩個案例中“情”與“法”的沖突,有必要對案例中涉及的法理進行細致的梳理。為做到這一點,以下幾個問題不能回避。
問題一:贍養義務的履行是否應以撫養義務的履行為前提。
造成案例一的判決結果的根本原因是:《婚姻法》認為撫養義務和贍養義務是相互獨立的兩個法律關系,具體來說,贍養義務的存在并不以撫養義務的全部或部分履行為前提。基于這個原則,案例一中的判決結果就不難理解了:撫養人未依法履行撫養義務的事實對被撫養人的贍養義務的存在沒有任何影響。
我認為,被撫養人贍養義務的存在應以撫養人撫養義務的履行為前提。父母完全履行撫養義務的,子女也應完全履行贍養義務;父母部分履行撫養義務的,子女也只需部分履行贍養義務;而父母無故不履行撫養義務的,子女則無贍養義務。這似乎有點冷血,但我認為在法律上強調公平原則比片面堅持“傳統美德”更有意義。另外,如何評價父母已履行撫養義務的比例及界定子女須履行贍養義務的程度,這是執行層面的問題,可探索解決,但這不應影響確立撫養和贍養義務存在因果關系的法理。
問題二:父母對子女的財產轉移(贈與或遺產)在未經聲明或公證的情況下是否應該自然地認為轉移給子女單方。
婚姻法第十七及十八條規定,除非在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特殊說明,一方父母的遺產應視為夫妻雙方共同財產。顯然,這個規定是為了保障實施了贍養行為的子女的配偶的權利。
子女的配偶對父母的贍養行為始于子女的婚姻關系的建立,但其對贍養行為的付出是個持續的行為。如果配偶一方和子女一方同樣在長期的贍養老人過程中有較大付出,其法定繼承父母一半的遺產,這無可厚非。如果子女及其配偶結婚后不久父母就去世,或者父母去世前不需贍養,或者子女的配偶并沒有在贍養老人上付出較多精力和經濟投入,子女的配偶法定繼承父母一半的財產是否合理呢?這種“一刀切”的形式代替老人處置其遺產是否公平呢?就像一位老人說的那樣:“難道我嫁了女兒就連自己也嫁過去了嗎?”
解釋三第七條規定,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無論產權如何登記,都視為對自己子女的單方贈與,并不需正式事先約定。這個規定的出臺是眾望所歸,在法理上也無可爭議:子女和其配偶婚姻關系建立前顯然還沒有實施對父母的贍養行為,子女的配偶自然不應該具有對老人財產的權利要求。
我認為解釋三第七條尊重了父母和子女的財產權利,是一種進步,但這個進步相對于以前只是邁了一小步——只是解決了父母和子女配偶的財產關系中最沒有爭議一種情況,卻對子女的婚姻存續期間和父母的財產關系中的法律問題采取了“鴕鳥政策”。
我認為,既然問題就在那里,一味回避實不應該,迎難而上才是應有的態度,對像《婚姻法》這樣重要的根本大法更是如此。我建議,基于“公平”的立法理念,應該把婚姻法第十七條修改為“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親屬的遺產原則上應由夫妻一方繼承,贈與所得的財產歸受贈人個人所有,有遺囑或贈與合同特殊說明的除外。如果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的配偶對夫妻一方的老人實施了贍養的行為的,應分得部分遺產,具體份額應視其贍養行為的付出而定。”,這樣一來就與解釋三第七條保持了一致,也不會出現案例二中有悖常理的情況。
問題三:父母離異及再婚是否應履行正式的子女收養手續。
這個問題似乎不應該稱其為問題,但這個問題不解決會形成法律上的很多“模糊”地帶,于此相關的大量復雜案例也將給司法實踐制造相當多的麻煩。
履行和沒履行收養手續的撫養人、被撫養人、親生父母之間的法律關系是有很大區別的。
婚姻法第二十六條規定,“養子女和生父母間的權利和義務,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消除”。辦理了合法的收養手續后,生父母不在具有撫養被收養子女的義務,被收養子女也不再具有贍養生父母的義務,同時被收養子女和生父母也沒有相互法定繼承遺產的權利。
子女和生父母除婚生直接撫養關系以外,還有以下幾種情況:(1)非婚生;(2)婚生不直接撫養或不撫養;(3)生父母離異不直接撫養或不撫養。以上幾種情況一般都不存在和子女相關的收養關系。在以上三種情況中,生父母都有撫養子女的義務;子女都有贍養生父母的義務;子女和生父母都有相互法定繼承遺產的權利。
子女如果沒有被生父母直接撫養,可能會被其他人撫養,如:繼父母、未履行合法收養手續的養父母。在這種情況下,子女對生父母的贍養義務仍然存在。如果生父母對子女履行了全部或部分撫養義務,子女贍養生父母無可厚非。如果生父母沒有履行撫養義務或實施撫養行為呢?此時要求子女贍養生父母是不是不合情理呢?
子女未被生父母直接撫養時,子女與生父母之間的撫養贍養義務的情況,的確十分復雜,很難徹底解決,但其中的一種情況其實是可以單獨加以規定的:
若生父母離異,經協商或法律判決生父母一方不須撫養子女的,如撫養子女的一方再婚,可履行子女和繼父母的收養關系。這樣,子女就不存在對不撫養自己的生父母的贍養義務。另外,為保障生父母的權利,即使子女和繼父母建立了收養關系,也應允許不撫養子女的生父母有探視子女的權利。
撫養子女、贍養老人是每家每戶生活中的重要內容,與之相關的社會行為僅靠公序良俗自發約束并不夠,還必須用法律條文加以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及它的三個司法解釋對大量的涉及婚姻的法律問題做了詳細的規范,但其中也有很多地方沒有涉及,甚至有一些立法依據與常理相悖,因此,其仍有很多需改進和改正的地方。
《婚姻法》認為撫養義務與贍養義務是獨立的,所以即使父母沒有履行撫養義務子女也必須履行贍養義務,這造成了很多“不合情理”的判例,社會反響強烈。《婚姻法》之所以如此規定,主觀上當然是為了減少社會上“老無所依”的情況,但其是以損害子女的權益為手段實現的。顯然,僅僅“目的正確”是不夠的,簡單粗暴甚至“不講理”的實施手段反而制造了更多的社會矛盾。因此,我認為必須在法理上理清撫養義務和贍養義務的關系,即:將撫養義務的履行完畢作為贍養義務建立的前提。撫養義務的履行結果評價及贍養義務履行的程度評價是執行層面的問題,可以在司法實踐中逐步探索完善。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撫養和贍養的現狀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例如,多數父母在經濟上不再需要子女的幫助。如果子女的配偶在贍養父母上付出很少卻能法定繼承父母一半的遺產,這并不公平。雖然要求父母早早訂立遺囑能解決這個問題,但這未免強人所難。在法理上徹底理清子女及其配偶與父母之間財產關系才是解決問題的“王道”。這個法理應該是:父母的遺產自然的應該由子女繼承;若子女一方的配偶履行了贍養義務的,應視其付出分得部分遺產。
[1]拋棄親兒求贍養驚人真相剖析露 奇葩父親拋妻棄子竟要求贍養[EB/OL].東南教育網,2015-7-24.
D
A
潘奕彤,女,漢族,遼寧省阜新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