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琦 徐科敏 葉 麗
龍泉市人民檢察院,浙江 龍泉 323700
?
虛假訴訟檢察監督權研究
吳亞琦 徐科敏 葉 麗
龍泉市人民檢察院,浙江 龍泉 323700
虛假訴訟是新民訴法修訂的亮點,而隨著虛假訴訟入刑、最高法發布全國虛假訴訟第一案,都讓虛假訴訟成為民事行政檢察中的研究熱點。本文從背景、定義的爭鳴入手,提煉出虛假訴訟的特點,結合浙江近年來的數據以及我國的相關立法實踐,對檢查監督權如何有效規制虛假訴訟進行剖析。
檢察權;虛假訴訟;立法
2015年,“全國虛假訴訟第一案”——遼寧特萊維置業發展有限公司與上海歐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訴案的再審二審判決由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有評論稱認為,該案的審判與罰款處罰,昭示了最高法院打擊虛假訴訟的決心,也將推動地方各級人民法院進一步增強對虛假訴訟的防范意識,提高甄別能力并加大打擊力度。①
2015年11月1日開始實施的《刑法修正案(九)》首次對虛假訴訟行為作出專門規定。不僅第307條增設了獨立的虛假訴訟罪,即“為謀取不正當利益,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嚴重妨害司法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同時又對通過虛假民事訴訟行為侵占他人財產或者逃避合法債務作出擬制性規定,即“有前款行為,侵占他人財產或者逃避合法債務的,依照本法第266條的規定從重處罰。”虛假訴訟無論是對第三人、還是司法機構公信力或者社會利益的傷害都是巨大的,如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徐杰法官所言:“虛假訴訟不僅嚴重侵害了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浪費了寶貴的司法資源,還極大損害了司法的公信力和權威性。”②實踐中,民事虛假訴訟一旦得逞,不僅嚴重損害司法公信力,也必將損害無辜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以及在這過程中造成的司法資源的極大浪費。基于此,必須充分行使檢察機關的監督權,對虛假訴訟進行規制。
(一)虛假訴訟的定義
不論學界和實務界的觀點,僅就目前有限的論著和規范性文件來看,虛假訴訟就存在著幾種各異的答案:(1)虛假訴訟是指當事人出于不合法的動機和目的,虛構事實、隱瞞真相,利用法律賦予的訴訟權利,采取虛構訴訟主體、事實及證據等方式提起民事訴訟,使法院作出錯誤判決或裁定的行為③;(2)而文件《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在民事審判中防范和查處虛假訴訟案件的若干意見》則將虛假訴訟定義為民事訴訟各方當事人惡意串通,采取虛構法律關系、捏造案件事實方式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利用虛假仲裁裁決、公證文書申請執行,使法院作出錯誤裁判或執行,以獲取非法利益的行為。雖然虛假訴訟的定義在具體闡述和使用上存在爭議,但在實踐中,司法人員對于某案件是否構成虛假訴訟一般能夠達成共識。
(二)虛假訴訟的特點
1.案件當事人間存在特殊關系。由于虛假訴訟的風險較大、行為隱蔽,因此,參與虛假訴訟的雙方一般都是親人、朋友或者某種利益共同體關系。正是這種相互間特殊的關系也為訴訟行為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使得虛假訴訟操作簡單、成本降低、可信度高,對于查處造成極大的挑戰。
2.案件多以簡易程序審理、以調解結案,訴訟周期短。一般情況下原被告雙方在虛假訴訟之前就已經達成合意,虛構法律關系,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被識破,訴訟雙方往往通過簡易程序或者調解結案。目前我國司法實踐中,法官主要對調解協議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對事實一般不做審查。因此,一旦雙方達成默契,走簡易程序或者法院主持下接受調解,將會大大加快案件的訴訟進度,進而以判決或裁定的方式得到國家確權。
3.案件類型相對集中。結合近年來的數據來看,虛假訴訟案件類型多為財產糾紛,多發于離婚訴訟案件、民間借貸糾紛、房屋買賣糾紛等領域。這些案件類型的共通之處在于案件當事人借助通過訴訟方式獲得法院確認某種權利或財產歸屬,從而達到轉移財產、逃避債務或者獲得確權的目的。
(一)檢查監督權的立法現狀
近年來,為規制虛假訴訟,立法工作者也作出不少努力。從法理支撐上,2012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的第112條第113條對虛假訴訟的概念④作出界定。實踐中,2002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做出《關于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財物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偽造證據通過訴訟獲取他人財物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批復》中明確法院在審理案件中可參酌適用《答復》的規定。此后,檢、法兩家對虛假訴訟案件的處理基本達成共識。而虛假訴訟罪在2015年11月1日正式入刑,被列入刑法第六章第二節的“妨害司法罪”中⑤。
(二)檢查監督權的困境
1.檢察監督具有滯后性。監督不外乎兩種功能:一是預防錯誤的發生,二是糾正己發生的錯誤。⑥雖然12年修訂后的民訴法將檢查監督的范圍擴大至“民事訴訟”階段,但是由于虛假訴訟的隱蔽性,檢察機關難以做到事前預防或者在訴訟過程中介入,監督的效果不甚理想。
2.檢察監督手段缺乏剛性。在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監督虛假訴訟的司法方式主要為抗訴和發送檢察建議。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以判決結案的虛假訴訟,檢察機關有權提出抗訴,此時法院必須進行再審;以調解結案的,檢察機關只能通過發送再審檢察建議的方式進行監督。基于此,虛假訴訟的當事人往往選擇以調解方式結案,以規避檢察院抗訴職能的監督,選擇了溫和的再審檢察建議的監督方式,強制力大打折扣。
3.檢察監督的主動性不足。由于虛假訴訟案件多發于親人、朋友之間,往往通過偽造證言、書證等方式獲取信任,因此查處難度大。同時檢察機關受限于偵查權,對于非職務犯罪的虛假訴訟嫌疑只有普通的調查取證權。只能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進行審查,檢察權的主動性不足。
雖然目前我國從民事訴訟法和刑法上都確認了虛假訴訟的違法性,也賦予檢察機關部分職責,但就目前的司法實踐來說,仍然難以充分發揮檢查監督權的作用,在對受害人的救濟上也更多依賴受害者自身,檢察機關在此過程中存在感不強,有待于進一步的加強。
[ 注 釋 ]
①趙晨熙.全國虛假訴訟第一案的標本意義[N].法治周末,2015-12-16.
②佚名.浙江出臺首個反虛假訴訟意見[J].政府法制,2009(4).
③鐘蔚莉,胡昌明,工煌環.關于審判監督程序中發現的虛假訴訟的調研報告田[J].法律適用,2008(6):55.
④2012年<民事訴訟法>第112條: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113條:被執行人與他人惡意串通,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⑤2015年8月24日公布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第307條規定“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出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⑥邢和平.淺議虛假訴訟中檢察監督的完善[J].中國檢察官,2014(9).
D
A
吳亞琦(1992-),女,漢族,浙江龍泉人,本科,龍泉市人民檢察院,研究方向: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