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樹元 韓江濤
天津市寶坻區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天津 301800
?
以審判為中心語境下檢察自偵工作前景探析
周樹元 韓江濤
天津市寶坻區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天津 301800
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的提出,對我國多年來形成的以偵查為中心的訴訟模式帶來的巨大影響,檢察自偵工作作為刑事偵查工作的一部分,也將面臨這一挑戰。新形勢下,庭審對抗加劇,證據審核也更加苛刻,這就要求自偵部門改變“由供到證”的偵查理念,通過強化證據意識、加強取證科技含量、提升偵查員素質等方面的努力,逐步建立“由證到供”的偵查模式。以此推動檢察自偵工作在新形勢下規范、高效的開展,確保查辦案件能訴得出、判得穩。
以審判為中心;檢察自偵;非法證據;庭審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要求偵查、起訴和辯護等各個環節都要圍繞審判開展,判決結果的形成完全依賴于法庭。這對我國司法體制中長久以來形成的以偵查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將產生重大影響。而檢察自偵工作更是在偵訴一體模式的呵護下長大,面對以審判為中心制度的推進,自偵工作在今后的刑事訴訟中勢必面臨更多困難與挑戰。
以審判為中心,是指在我國憲法規定的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前提下,訴訟的各個階段都要以法院的庭審和裁決關于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的要求和標準進行,確保案件質量,防止錯案的發生。
以審判為中心的內涵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指審判在公訴案件刑事訴訟程序中居于中心地位,只有經過審判才能對被告人定罪量刑;二是在審判中,庭審成為決定性環節,特別是重在第一審的法庭審理。2015年2月,在最高人民法院制定《關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中,提出要“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判權力運行體系,必須尊重司法規律,確保庭審在保護訴權、認定證據、查明事實、公正裁判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實現訴訟證據質證在法庭、案件事實查明在法庭、訴辯意見發表在法庭、裁判理由形成在法庭,”“促使偵查、審查起訴活動始終圍繞審判程序進行。”《意見》較為詳細的闡述了庭審在刑事訴訟中的重要作用,確立了審判的中心地位。
在依法治國大前提下的司法制度改革,正式提出了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模式,相對以偵查為中心的訴訟模式,偵查部門在未來的工作中勢必要面臨的更多的問題與挑戰。在以審判為中心的背景下,直接言詞原則將被提倡和強化,被告人的口供、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以及鑒定意見等將最大化的在庭審中做出,并且庭審的裁決將以庭審中直接得到并認可的言詞和認定的其他證據綜合判定。簡而言之,“案件的事實認定要在法庭上形成,證據要在法庭上查明、確認”。經過多年的執法規范化建設,雖然非法取證現象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傳統的“由供到證”、“立案即定案”的偵查模式還是很難避免偵查人員在取證過程中存在非法行為。
(一)以偵查為中心積習的影響
我國刑訴法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準確有效地執行法律。就權力分配而言,公檢法權力平等,不存在審判權高于偵查權或者偵查權高于審判權一說。但在司法實踐中,偵查權過于膨脹,“立案即定案”、“口供至上”、“由供到證”的傳統偵查思維和偵查模式仍然影響較大。在法庭審理階段,以“案卷筆錄為中心”的法庭調查模式并沒有實質性改變,筆錄仍然是法庭審理的基礎,法官在庭審中的審查成為對偵查證據的再次確認。在這種背景下,偵查員辦案過程中往往具有較強的追訴傾向,容易形成“涉案人員就是犯罪嫌疑人”的內心確認,因而容易在取證過程中突破強迫性訊問和說服性訊問的合理邊界,滋生非法證據。證據的瑕疵將導致在庭審階段形成非常被動的局面。
(二)言詞證據的不穩定性將更加凸顯
在以審判為中心的庭審中,偵查階段據以定案犯罪嫌疑人供述、證人證言以及相關的傳聞證據,在庭審中將重新面臨質證。理想的案件庭審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假設的前提下的,即被告人如實供述,證人如實作證,由此得出的裁判結果是最接近自然事實的。而在現實的庭審現場,情況往往并非如此。言詞證據本身客觀性較差,而且當事人由于心理的變化,當庭做出不同于偵查階段陳述可能性極大。被告人為了規避法律的懲罰,在對案件的事實進行陳述時往往傾向于利己方面,而證人在法庭供述時,可能受到威脅、利誘等因素的影響,做出虛假證言。由此導致當庭審查的結果往往有別于案件的自然事實。
(三)公訴部門將強化對自偵工作的規制
在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背景下,庭審中的控辯對抗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加強,證據的審查也必將更加嚴格,庭審成為定罪量刑的主要和決定階段。這就必然迫使公訴部門進一步提高公訴質量,強化其對偵查部門的引導和規制功能。檢察自偵部門與公訴部門同屬于檢察機關,公訴部門作為檢察機關的最后一道關口,必將最大限度地確保進入審判程序的證據具有完備的證據資格和證明力。不但審查起訴環節將加大對證據的甄別和非法證據的排除力度,甚至提前介入偵查,引導偵查工作的開展和取證。在庭審階段,偵查員、鑒定人都有可能被要求出庭接受詢問,以“情況說明”的證明方式已不適應新的庭審要求。
(一)強化證據意識,確保證據的穩定性
職務犯罪偵查從“由供到證”向“由證到供”轉變是偵查工作的現實需求,也是避免偵查過程中滋生非法證據、提高辦案質量的重要途徑。基于檢察自偵工作的特點,初查階段是立案前的必經程序。為此,實行精細化的初查是案件成功的重要基礎。在初查過程中以收集和固定物證、書證為主,以獲取言詞證據為輔,在不驚動嫌疑人的前提下,審慎地搞好外圍調查工作,客觀、細致、全面地收集證據。在取證過程中自覺樹立非法證據排除的意識,堅決杜絕“毒樹之果”,注意法律文書的使用,確保證據獲取的合法性。對直接影響立案、定罪以及可能影響對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的證據及時收集和固定。在傳喚嫌疑人后,貫徹全程同步錄音錄像制度,這既是確保訊問過程的合法性的有效途徑,又是對偵查人員的有效保護。
(二)強化技術偵查等證據采集手段,做實做牢證據鏈
現階段形勢下,偵辯的對抗性愈來愈強,而職務犯罪手段卻愈加隱蔽化,以傳統方式發現犯罪線索和獲取證據的難度加大。偵查人員應在思維上拓展空間,目光不應僅局限于口供、書證、證人證言等傳統證據形式,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的技術優勢,結合現實和虛擬空間,全方位,多角度調取與案件有關的證據,及時高效的固定證據,通過對獲取信息的分析梳理有價值的信息。例如,現在智能手機被普遍使用,通過對嫌疑人的手機分析我們就能獲得大量的信息。通過手機銀行,第三方支付平臺,股票軟件,購物軟件等可以發現嫌疑人的財產信息,通過手機中的關系網絡,如微信、QQ等可以了解嫌疑人的社會關系及聯系對象,通過旅行軟件、打車軟件、導航軟件以及手機自身的定位功能等,能獲取嫌疑人行動軌跡。這樣就能更全面的掌握嫌疑人的信息,為案件偵破提供幫助。
(三)提升偵查人員素質,積極應對出庭等新挑戰
自偵部門應有針對性的培養不同方向人才,例如財會、金融、外匯、證券以及互聯網信息技術等方面,以確保及時高效的獲取證據,避免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依靠獲取嫌疑人的口供來突破案件。
[1]樊崇義.“以審判為中心”的概念、目標和實現路徑[N].人民法院報,2015-1-14.
[2]陳光中.推進“以審判為中心”改革的幾個問題[N].人民法院報,2015-1-21.
D925.2;D
A
周樹元(1969-),男,漢族,天津人,本科,天津市寶坻區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偵查一科,科長;韓江濤(1979-),男,漢族,天津人,本科,天津市寶坻區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偵查一科,副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