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雪
福建省廈門市福建英合律師事務所,福建 廈門 361004
?
論網絡言論自由的界限
陳 雪
福建省廈門市福建英合律師事務所,福建 廈門 361004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普及為廣大民眾表達情意、參與社會生活提供了一個重要的途徑。但當前由于相關政策和法規的缺失,網絡言論自由的界限尚未明晰,這對網絡環境和社會和諧均存在著負面影響。因此,應從立法和個案兩個方面探討網絡言論自由界限的構建,尋求制度的平衡點。
網絡;言論自由;界限;路徑
言論自由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其行使受法律的保護。隨著網絡科技日益的發展,網絡用戶的數量與互動與日俱增。在網絡這個自由、開放的平臺中,部分互聯網用戶在網絡社區和網絡論壇中發表意見和看法,對網絡輿論產生重要的影響,致使其他網絡成員對其觀點和行動上的追捧。而這些突出的互聯網用戶通過在網絡渠道發布的信息影響著輿論。然而網絡言論自由的界限因為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目前尚未明確并且容易為網絡社會帶來不利影響。如眾所周知新浪大V“秦XX“薛XX”等都是利用網絡這個平臺向公眾發布信息,對輿論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也阻礙了網絡環境的正常運轉,破壞了社會的和諧。因此,對網絡言論自由的界限進行研究對于構建一個更健康和諧的網絡言論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而其中所述的言論自由指的是公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發表言論的權利。有時也被稱為意涵更廣泛的表達自由。言論自由是一種基本人權,被各國的憲法和法律予以保護。但任何權利都不能沒有約束。《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這也是我國法律對于言論自由最為基本的限制。
隨著網絡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諸如微博、朋友圈、QQ空間以及BBS論壇等自媒體不斷涌出,拓寬了公民通過網絡發表言論的渠道。在網絡環境中,一方面,需要保護公民網路言論自由的權利,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一些公民利用網絡侮辱、誹謗他人,甚至擴散虛假、恐怖信息。例如在著名的“王X人肉搜索案”中,妻子姜X因懷疑丈夫王X有婚外遇,于是網絡上注冊了個人博客,并進行寫作。在自殺前兩個月,她在自己的博客中以日記形式記載了自殺前兩個月的心路歷程,將丈夫與一名案外女性東方某的合影照片貼在博客中,并認為二人有不正當兩性關系,自己的婚姻很失敗。而且還在博客中顯示出了丈夫的具體姓名、工作單位、地址等信息。事后大量的網民參與到對男主人公王X的“人肉搜索”中,一些網民在網絡上對王X進行指名道姓的謾罵;更有部分網民到王X和其父母住處進行騷擾,在王家門口墻壁上刷寫、張貼“無良王家”、“逼死賢妻”、“血債血償”等標語。我們在限制網絡言論自由的同時,也不能將網絡言論自由的界限設定過于苛刻,這樣會過分抑制網絡言論自由的生氣。例如在雅安地震這次事件中,各大新浪微博大V,李連杰、姚晨、王力宏等人在個人微博呼吁大家關注雅安地震救援行動,并聲援大家通過“壹基金”向災區捐款。同時通過微博公開“壹基金”的救援過程,以便公眾了解救援進展以及監督捐款的使用。通過此次募捐,“壹基金”共收到近3億元的救災物資。正是基于各大新浪大V的聲援,才使得此次救災募捐如此順利成功,同時讓“壹基金”接受公眾的監督,提高了“壹基金”的信任度。試想,若過分限制網絡言論自由,必將會導致公民在網上有言不發的局面。而網絡的蓬勃發展主要還是依靠公民的參與,公權力過多的介入會導致對公民言論自由的侵害。
世界各國對于網路言論自由的界限各有標準,目前對于該問題的界定還在探討之中。通過比多各國的操作方法和經驗,有助于我國未來對網絡言論自由的保護與限制。
(一)英美法系國家
在美國,對于言論自由的界限,學者們所持的觀點是采用“明顯而即刻的危險”的標準。它主要的鑒別標準是根據在一定的環境下,個人或者集體的言論活動給現實社會秩序所造成危險的性質來決定該言論是否受到美國法律的保護。
“明顯而即刻的危險”這一標準,源于美國有名的“征兵第一案”。根據當時美國的《反間諜法》,任何人不得故意阻礙合眾國的征兵計劃,而一位叫查爾斯·申克散發15000傳單抵制美國加入一戰,之后此人因這一行動被當地法院認定違反《反間諜法》而判決有罪。本案被上訴至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理由系申克被剝奪了憲法所賦予的言論自由權利。最后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霍姆斯以“明顯而即刻的危險”這一標準認定申克的行為無罪。同時他還舉出一個例子來說明何為明顯而即刻的危險:“對言論自由作最嚴格的保護,也不會容忍一個人在戲院中妄呼起火,引起恐慌。”
在里諾訴美國公民自由聯盟案中,涉及CDA條款是否違憲的問題。CDA條款將通過網絡對未成年人宣布“傳播淫穢言論或‘不正當言論’的行為認定是犯罪行為。”而根據憲法第一修正案,淫穢威脅的言論不受法律保護,而所謂“不正當言論”卻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在本案中,政府是以保護未成年的利益作為理由進行論辯。最后最高院判決CDA條款違憲,認為網絡言論是不受政府干涉的。
在英國,關于言論自由的界限為不能發表煽動暴力的言論。該標準系因一次暴力事件所確定。曾有一名倫敦警方槍殺了一名牙買加裔黑人男子。事后有網友在社交網站上建立一個頁面引起數萬粉絲關注,該網友發起了抗議警察暴行的和平游行,而事后卻演變成了沿街打砸搶的事件。
(二)大陸法系國家
在德國的司法實踐中,是通過適用普通立法并通過“法益衡量”來限制網絡言論自由的。而所謂的“法益衡量”,是指立法機關通過采取對人民權益最小的侵害來實現更為有價值的立法目的。德國司法部長齊普里斯曾經指出:“在德國,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都受到法律的保護,但是,這里面有一個衡量權利的問題,如果國家認為一個權利比另一個高,比如說保護青年比保護言論自由更重要,那么憑這一點就可以對某些言論進行一定的管制。”由此可見,在保護和限制網絡言論自由的“法益衡量”中,“公共利益”被置于較高地位。
(三)我國的現有標準
目前我國已經頒布諸多有關規制公民言論自由的文件,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而針對互聯網領域,有《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2013年9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將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作為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構成誹謗罪。
由此可見,我國非常關注對網絡言論自由的規制。但除了轉發五百次以及瀏覽五千次應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以外,我國目前對網絡言論自由的界限并未有十分明確的規定。
在表面上,公民通過網絡發表自己的意見僅僅只是通過輿論在思想和文化上影響大眾。但往更深層次走,一些公民通過輿論可以影響到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有可能將微小事件升級為重大的政治事件。所以,對于我國目前對網絡言論自由尚無明確的界定情況下,當前對網絡言論自由界定的路徑研究尤為重要。
(一)立法解決
1.確立法律概念
通過立法確立網絡言論自由界限,首先應當將“網絡言論自由”這一特殊主體確立為法律概念。網絡言論自由不同于普通言論自由,由于在網絡上發表的言論傳播速度與范圍都遠超于人與人之間的對話交流,在網絡上發表言論具有很強的社會影響力,因此對網絡言論自由的監管要比其他言論自由的監管更加嚴格。在法律條文中應明確指出網絡言論自由觸犯某法律法規時應當從重或者加重處理,是引導公民在合理行使網絡言論自由的權利的好方法。
2.借鑒國外經驗,制定量化標準
我們國家可以借鑒英美法系國家“明顯而即刻的危險”的標準,并且通過立法或者司法解釋的方式將何為“明顯”、何為“即可”以及何為“危險”進行詳細的解釋說明,并在時間上、空間上設置一個容易量化的標準,以便讓公眾對網絡言論自由的邊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例如在此次兩高作出的司法解釋中設置的轉發五百次以及瀏覽五千次這一量化標準,在認定網絡言論自由的邊界上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
(二)個案解決
通過量化標準的方式來確定網絡言論自由的界限,雖然從一定程度上使得該界限清晰而明確,但是網絡發展的速度飛快迅猛,越細化的標準越趕不上變遷的速度,這是法律法規無法逾越的滯后性。雖然我國屬于大陸法系國家,跟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國家不同,但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定》第七條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性案例,各級人民法院審判類似案例時應當參照。”也就是說部分判例在我國仍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可以供各地法院參照適用。通過發布指導案例的形式,可以使死板僵化的標準盡快適應時代的變化,并且可以將一些現實生活中不斷涌現的新生現象考慮到標準的具體應用當中,從而克服標準滯后性的缺點。
在具體個案的裁判當中,我們亦可以借鑒德國“法益衡量”法來限制網絡言論自由的界限。即在個案的裁判觀點中,詳細闡述比較公民在網上言論自由的權益與另外一個被言論自由所侵害權益哪一個占據更高的地位,從而讓公民清楚我們國家的價值取向以及網絡言論自由的邊界。
以網絡推手楊XX炒作的“XX妹妹”、“AA換BB”事件為例。筆者認為,雖然上述兩件事件中的諸多情節系被杜撰出來的,但并沒有造成惡劣的影響,而且還能帶來較好的社會評價,這樣的網絡言論雖然不應提倡,但亦不應當受到法律的懲治。相反,對于楊XX虛構的“XX船震”,炒作郭XX、干XX等所謂網絡名人,通過網絡有償提供刪除信息服務和發布虛假信息服務謀取非法利益。該行為不但沒有弘揚優良的社會道德品質,并且通過虛構事實謀取非法利益,此種網絡言論即應當受到法律的制裁。
[1]韓雪.法制視野下網絡時代的言論自由[J].科學社會主義,2011(2).
[2]王四新.網絡空間的表達自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D
A
陳雪(1972-),女,遼寧營口人,碩士,福建省廈門市福建英合律師事務所,三級律師,研究方向:民商法、行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