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玲
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
論刑事訴訟中的證人保護制度
劉 玲
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了證人保護制度,這種制度在查明案件真相、保障證人的人權、促進司法改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從立法的角度來看,我國對證人保護的相關法律規定并沒有預防性的保護措施,并且對證人保護機關的職責規定的不明確、對保護的對象和范圍的矛盾等問題依然存在,致使司法審判中證人出庭率低,不利于查明案件真相,有時即使案件的真相得以還原也可能導致證人遭受到人身權被損害的風險。筆者通過對國內外有關證人保護制度規定的研究,總結出一些我國對該種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并對該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議。
程序公正;保護機構;保護對象;證人保護
在我國,對有許多關系證人保護的規定,其分布在基本法、法律、程序法中,在我國《憲法》就規定了公民控告、檢舉、申訴后,任何人都不得實施打擊報復行為。在我國《刑法》第308條也有不得打擊報復的規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條、第四十二條都對證人保護做了規定。
程序法方面,《刑事訴訟法》也規定了犯罪嫌疑人被監視居住、取保候審后不得采取任意一種手段干擾證人進行作證,并且也規定了鑒定人和證人出庭的相關制度。在《刑事訴訟法》第62條也規定了證人出庭費用承擔及國家給予支持的態度,但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經過幾次修改后,對于保護證人制度的進步還是相對有限,綜上來看,我國目前證人保護制度規定有較大的進步空間。
(一)缺少對證人的防性保護措施
從目前立法來看,對于被采取監事居住、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妨礙證人出庭作證的,強制措施的使用會更為嚴厲,對以威脅、暴力、賄買等方法阻止證人出庭作證的行為人和對證人人身、財產進行打擊報復的行為人進行刑事處罰等都屬于事后救濟。也就是說一般只有當證人在作證之后,真正的受到打擊報復并產生了一定不利的后果后,才能正式啟動和進行保護證人程序,事后保護程序對證人的保護缺少有效的預防手段,使證人不能在事前就得到全方位的保護,增大了證人容易受到侵害的風險。除此之外,我國現行法律制度對于證人作證前后的保密工作沒有太多的事前保護,由于對于證人事前保護的缺乏,導致證人要想保護自己的自身安全,就需要證人付出較多保護成本,不但如此,在證人真的受到打擊報復后,也很難獲得法律上的救濟。
(二)并未明確履行證人保護職責的機關
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證人保護機關為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但是在具體操作中公、檢、法如何分配證人保護的工作,以及其在保護證人安全應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各自應當承擔何種的職責都沒有明確的規定。這就導致公、檢、法在具體落實證人保護工作時協調合作不到位,在證人因作證而受到威脅、糾纏時,證人的財產、人身權得不到切實的保護。如果不能協調好公安機關和司法機關相互的分工,就導致了相關措施無法到位,使證人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所以做到權責明確,在立法中將各個機關應當負責的內容加以明確,可以防止各個機關推卸其應當履行的義務和應當承擔的責任。
(三)對于證人保護的范圍和對象立法不協調
就我國當前的立法現狀來看,有關于證人的保護制度存在一定的矛盾,并且規定的也十分片面。《刑事訴訟法》規定證人保護的范圍為“證人、被害人及其近親屬”。但是,《刑法》中并未對證人近親屬、被害人及其近親屬安全的保護作規定,導致對證人近親屬、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的保護處于無法可依的尷尬境地。同時,我國的現行制度著重保護的對象是證人的財產、人身安全,但并未重視被保護對象的名譽、心理等方面或者利益的保護,而對保護對象的名譽、心理權利的侵害也是對保護對象打擊報復的重要內容。證人保護對象的范圍不一致,就很有可能會造成對于打擊報復證人近親屬的行為不能得到嚴厲的制裁。現行的證人保護制度的規定雖然有了明顯的進步,但存在的問題不僅是立法體系自身的矛盾,在實踐中證人保護制度也沒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
(一)完善事前和事后保護措施
使用何種的手段對證人進行保護是證人保護制度中最為重要的環節,這直接關乎到證人的財產、人身安全。刑事訴訟法對一般性措施進行了規定,這些規定一般都是當證人人身權、財產權受到現實的侵害時才能適用的,所以應當制定為以事前預防手段為主的保護措施。在立法上,對于那些侮辱、威脅、進行打擊報復證人及其近親屬的行為應當追求其相應的法律責任,若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還應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就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規定來看,對于證人保護的規定大致有如下措施,如采取不暴露外貌、真實聲音等出庭作證措施、不公開真實姓名、住址和工作單位等個人信息等。上述這些措施在現實生活中想要落實還存在諸多限制,所以我們應當在立法的同時增加其實用性。
(二)建立專門的保護機構
對證人的格外保護,不僅是保護證人的私權利,更是保護訴訟權威、法律秩序,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目前我國將證人保護任務簡單地規定為公安司法機關,致使分工不明,責任不清,不可避免三機關間的相互推諉。筆者認為,要想在實踐中解決公安司法機關對于保護責任規定不清的問題,就需要設立一個專門機構負責證人保護具體事宜,人民法院、公安機關,以及人民檢察院配合其具體工作的開展,對于審判前后的保護工作都要重視,對證人進行專門的保護。由專門機關決定是否對證人進行保護以及采取何種措施進行保護,由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負責為證人提供具體的保護。這樣既可以解決公安司法機關互相推諉的問題,更能延長證人得到保護的時間,也能更好的解決“污點證人”作證后的刑事豁免問題。
(三)合理擴大保護的對象與范圍
1.證人保護對象的范圍
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證人保護的對象是證人、被害人及其近親屬,但我國《刑法》只規定了對證人本人的保護。從比較法的角度來看,很多國家及地區對證人保護對象的范圍規定的更為廣泛。例如,我國臺灣地區《證人保護法》規定證人保護措施適用范圍為證人及其近親屬和其他與證人有密切聯系的人。就目前我國的現狀來看,證人保護對象的范圍若過于狹窄就不能達到保護證人的目的,因為與證人、被害人關系最為密切的人是很可能被侵害的;若范圍太過寬泛又會加重我國當前司法的經濟負擔,可能收獲不到經濟付出應達到的效果。
綜合來看,我國應當盡快將刑法與刑事訴訟法之間的沖突解決,將保護對象規定為證人、被害人及近親屬以及其他利害關系人。
2.證人保護的案件范圍
我國臺灣地區、美國的法律規定,證人保護案件的范圍基本是以犯罪行為進行標準劃分的,都存在證人保護疏漏的問題,使證人的基本人員難以得到保障,有違刑事訴訟法保障人權的目的。因為,按照上述標準進行劃分的證人保護案件,證人不一定都會出現遭到打擊報復的現象。而且,并非只有上述標準劃分的證人保護案件中的證人才有遭到威脅、打擊報復的可能,除此之外案件中的證人也有權利遭到損害的風險。
在實踐中證人涉及案件的犯罪行為的嚴重程度能夠直接反應出是否對證人進行保護的必要性,因為,當案件涉及的范圍行為是有組織犯罪、社會危害性惡劣犯罪等,證人就越有可能受到各種各樣的威脅,造成人身損害。所以,對于證人保護的案件范圍,不應簡單地根據犯罪的類型對證人來實施保護,而應當結合證人受到威脅、恐嚇的程度的嚴重性來具體判斷是否對證人進行保護。
[1]夏靜嫻.論刑事案件證人保護制度[J].法制園地,2010(3).
[2]吳丹紅.證人保護制度探析[J].華東政法學院校報,2010(6).
D
A
劉玲(1987-),女,漢族,山東菏澤人,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