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卿 王 珊
1.山東警察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省惠民縣交通運輸局,山東 濱州 251700
?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公信力研究
李曉卿1王 珊2
1.山東警察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省惠民縣交通運輸局,山東 濱州 251700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作為解決醫患糾紛的主要依據,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然而在目前立法框架下,由于鑒定主體的特殊身份、鑒定過程的不透明性以及對鑒定機構的監督不力使得鑒定結論在社會中的公信力降低。本文通過建立健全鑒定人的構成,引入當事人參與制度與聽證制度,為合法解決醫療糾紛提供科學的依據,有效提高患者對醫療事故鑒定結論的信任度,維護好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公信力;鑒定主體;醫學會;聽證制度
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醫療糾紛也在逐年增多,醫患關系緊張已成為社會性問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已成為處理醫患糾紛的重要手段,它是賠償與否以及賠償金額的重要依據。但長期以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體系中存在諸多影響公正性的因素,使其公正性與公信力備受質疑。因此,提高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公信力對解決醫療糾紛、維護醫患雙方的利益都至關重要。[1]
原國家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曾介紹,2014年全國各級醫學會共接到8000多起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二級及以上醫療事故中,醫方責任有400多起。其中很多對醫療事故鑒定結論不服的患方當事人,他們沒有選擇進行再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而選擇經法院許可委托司法部司法鑒定中心進行的醫療損害司法鑒定。經醫療損害司法鑒定后,許多醫療事故鑒定結論被推翻,得到的新結論才被當事人所接受,甚至有的不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而直接選擇醫療損害司法鑒定。[2]由此可以看出目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公信力還不足以使公眾信服。本文試圖從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缺陷著手,分析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公信力降低的原因,為構建一個程序更為公正、組織形式相對獨立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體系提供理論依據。
2002年9月1日由國務院公布施行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雖然對醫療事故的處理做出了更為具體明確的規定,但在鑒定主體、鑒定程序上仍存在許多問題,而法院對案件的審判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醫學會的鑒定結論,對醫學會的監督不力使得患者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鑒定機構及鑒定結論的公正性抱有否認的態度。
(一)鑒定人員的特殊身份影響鑒定結論的公正性
鑒定人員有著特殊的身份。首先是鑒定人員的組成上,《條例》中規定了鑒定專家庫成員除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和法醫外,均為本地的專家。可見鑒定專家組的成員一般是當地各醫療機構的專家,而他們可能與被鑒定的醫療機構存在各種聯系,與被鑒定的醫務人員存在朋友、師生關系等社會關系,這難免會因人情關系而影響鑒定結論的公正性。醫學專家既是鑒定人同時又是正在執業的醫務人員,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雙重身份也勢必會影響鑒定的公正性,降低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在社會上的公信力。其次,目前醫療技術鑒定人具備專業的執業資格,是醫學方面的專家,但其法律知識的局限使他們很難在鑒定中就法律部門作出準確的法律判斷。[3]
(二)鑒定過程中的公開透名度不夠
醫療事故鑒定的整個過程都處于封閉狀態,使得雙方當事人尤其是患者對于鑒定過程及相應專家的意見無法全面了解,當事人對專家的原始意見及合議書也無法考證,不能第一時間了解鑒定的真實情況,降低了鑒定結論的可信度。由于醫療鑒定雙方當事人對于對方提交的材料情況不甚了解,患者往往會懷疑醫院是否會將全部真實材提交給醫學會,醫學會又是否能將全部材料交給鑒定員。這些都是患者的合理性懷疑,都是鑒定過程的公開透明度不夠造成的。
(三)監督機制不力
醫療專業本身的特殊性使其他行業對其監督是很困難的,此外衛生行政管理機關與醫學會也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因此醫學會對同行醫療行為進行鑒定使得相關部門無法做到真正有效的監督。《條例》中規定了專家鑒定組可以吸收法醫參加,目的是想通過獨立于衛生行政系統之外的法醫人員以司法鑒定人的身份進行監督,從表面上看增強了對醫療鑒定工作的監督力度,但即使有法醫參與,在集體鑒定的制度下他們的意見也很容易作為少數人意見被排除,從而失去法醫監督的效果,并沒有減少人們對鑒定結論真實性的懷疑。
為確保醫療鑒定結論的公平、公正,減少醫療糾紛,筆者認為應從鑒定主體的科學和鑒定程序的公正出發,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制度進行重構,完善相關的鑒定規則。
(一)建立健全鑒定人的構成制度
從鑒定人資格的審定、鑒定人的業務培訓、職稱晉升等各方面進行管理,使鑒定活動獨立進行,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鑒定結論的客觀公正性。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并不是單純的醫學問題,還涉及到了法律問題,因此專家庫里不應只有醫學專家還應擴大專家來源,增加法學專家,使醫學與法學結合,減少人際關系對鑒定結論的干擾,提高鑒定結論的公正性和法律權威性。[4]《條例》中二十六條第三款規定的回避制度:“與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鑒定的”中的“其他關系”應該囊括鑒定人與被鑒定的醫療機構存在各種聯系,以及與被鑒定的醫務人員的朋友、師生等關系,最大限度提高鑒定的公信力。
(二)引入當事人參與制度
對于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公開透明度不夠的問題可以引入當事人參與制度。[5]只有從制度上充分保障當事人參與權的行使,才能使當事人在鑒定前及時正確地提交有關資料、陳述自己意見。當事人參與制度可以有效地約束鑒定人,維護當事人利益。當事人在鑒定過程中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并對對方當事人進行質證、反駁與抗辯。在現行的證據制度下,應當按照正當鑒定程序,在保證當事人能夠充分依法行使享有的訴訟權利的前提下,將鑒定材料交由當事人進行質證并告知其舉證責任,這樣可以大大提高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社會上的公信力。
(三)依法引入聽證制度
依法聽證是聽取社會意見的一種有效方式,實踐中體現為正式與非正式兩種方式,依法定程序進行的聽證是正式聽證,如政府聽證會。在我國的行政處罰法中也規定了聽證制度。目前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僅僅對自己的上級主管部門負責,沒有群眾基礎,脫離社會監督,主觀隨意性的現狀,使得人們對鑒定結論不信任。因此,衛生行政部門應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進行聽證。聽證制度能有效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引入聽證制度后,醫學會在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時會變得更加慎重,這是對鑒定機構的變相監督,對于提高其公信力具有積極意義。
[1]李情,強美英.完善我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制度的思考[J].醫學與哲學,2006(1):16-18.
[2]馬軍.論醫患糾紛損害賠償范圍的確定[J].法律與醫學雜志,2004(1):1-5.
[3]李立.論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人制度之完善[J].鑒定論壇,2012(2):87-88.
[4]顧幫朝.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法律性質及其地位[J].中國醫院管理,2003(3):24-26.
[5]張淑蘋.醫療事故鑒定制度的法律完善[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5.
D923;R
A
李曉卿(1986-),女,漢族,山東青州人,碩士,山東警察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民商法;王珊(1986-),女,山東惠民人,學士,山東省惠民縣交通運輸局,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