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胡塞爾現象學中的“質料”問題"/>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感覺、意向性與第一人稱視角
——論胡塞爾現象學中的“質料”問題

2016-02-01 14:21:36
現代哲學 2016年3期

趙 猛

?

感覺、意向性與第一人稱視角
——論胡塞爾現象學中的“質料”問題

趙猛*

【摘要】在胡塞爾的知覺理論中,感覺材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本文討論胡塞爾關于感覺材料的兩種處理方案——反思模型與第一人稱視角的說明,并論述第二種方案如何推動了胡塞爾從對知覺意向和感覺概念的簡單處理,進入到對知覺活動的感性層面的深入分析。對感覺材料問題的討論,一方面將引導我們重新審視感覺概念,另一方面可以深化我們對胡塞爾的知覺理論進展的哲學動力的理解。

【關鍵詞】胡塞爾;感覺材料;反思模型;第一人稱視角

現象學學者威廉·麥基那(William R. McKenna)指出,“在埃德蒙德·胡塞爾的知覺理論中,或許沒有其他方面,比他關于感覺或‘質料’材料所受到的否定性批評更多,甚至包括,那些在其他許多方面對他的哲學抱有相當同情的人的批評”*William R. McKenna, “The Problem of Sense Data in Husserl’s Theory of Perception”, inEdmundHusserl:CriticalAssessmentsofLeadingPhilosophers,vol.III, edited by Rudolf Bernet, Donn Welton and Gina Zavota,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pp.145-158.。在《純粹現象學與現象學哲學的觀念》(第1卷)(以下簡稱《觀念1》)中,胡塞爾關于感覺的“無形式的純粹中立性材料”概念,看上去承諾了一個作為知覺認知的建筑材料的、最終的和純粹的給與。*Edmund Husserl,IdeenzueinerreinenPh?nomenologieundph?nomenologischenPhilosophie.ErstesBuch:AllgemeineEinführungindiereinePh?nomenologie, Neu hrsg. von Karl Schuhmann,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76. English version:IdeasPertainingtoaPurePhenomenologyandtoaPhenomenologicalPhilosophy.Firstbook:GeneralIntroductiontoapurePhenomenology, Trans. F. Kersten,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83.以下正文中簡稱《觀念1》。這一概念處在一個關于意識活動的“意向活動項-感覺材料”的模式之下。根據這一模式,胡塞爾將意向性看作純粹形式性的意向活動項(noesis)的功能。*Ibid., pp.192-193/203-204.正文中出現的譯文,皆為筆者參考相關英文、中文等譯本做出的翻譯。而感覺材料或質料是純粹給與的、無形式的、中立性的材料,自身并不含有意向性。意向活動項賦予無形式的感覺材料以意向性形式,使得后者成為感覺內容,呈現意向對象。然而,這種解釋模型,特別是中立性的感覺材料概念招致了許多嚴厲的批評,甚至來自現象學陣營內部的批評。法國現象學家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指出,“我們必須丟棄這些中立的‘給與’,根據所選擇的指稱的體系,它們無法‘在世界中’或‘在心靈中’找到其位置”*Jean-Paul Sartre,L’êtreetlenéant:Essaid’ontologiephénoménologique, 1943, Trans. Hazel E. Barnes,BeingandNothingness:AnEssayonPhenomenologicalOntology, Oxon: Routledge, 1969, p. li.。現象學傳統中,阿榮·古爾維奇(Aron Gurwitsch)、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和艾爾瑪·豪倫詩坦(Elmar Holenstein)等人,也對胡塞爾的中立性感覺材料概念做了批評。

胡塞爾在其他著作和手稿中的研究表明,“意向活動項-感覺材料”的模式是對意向性、意向活動與感覺的關系的簡單化,它本身確實存在一定的誤導性。但是,這種分析模式僅僅是對主動意識活動的臨時性的處理。胡塞爾強調了意識活動的第一人稱視角特征,并對知覺體驗與感覺要素作了第一人稱視角的體驗式的說明:一方面感覺是主體的第一人稱視角的感覺活動,另一方面感覺又構成了呈現知覺對象的感覺內容。感覺活動與感覺材料以雙重把握的形式結合在主體的第一人稱視角體驗之中。脫離了第一人稱視角特征,割裂了感覺活動與感覺材料的統一性,將感覺材料界定為“無形式的、純粹中立性材料”是行不通的。*例如,在1925年的《現象學心理學》中,胡塞爾討論了“質料的體驗統一性”(eine hyletische Erlebniseinheit)或“功能性的質料材料”(fungierende hyletische Daten)。Edmund Husserl,Ph?nomenologischePsychologie.VorlesungenSommersemester1925, Ed. Walter Biemel,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62;PhenomenologicalPsychology:Lectures,SummerSemester, 1925, Trans. John Scanlon,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77, p.154/118.

本文首先考察胡塞爾對感覺材料的處理,從而說明一個純粹給與的、無形式的材料概念是臨時性的、有局限性的,胡塞爾的知覺理論絕不囿于這樣一個概念;其次,將揭示反思模型在處理感覺問題上的局限性;再次,回應一些哲學家對胡塞爾的相關批評,并站在胡塞爾現象學的立場上,拒絕直接否認感覺材料的存在及其對知覺的重要性的建議;最后,將討論胡塞爾現象學對感覺的第一人稱視角體驗特征的說明。

一、“感覺材料”:胡塞爾的處理方案

在《觀念1》中,胡塞爾區分了意向活動項(noesis)與感覺材料。他認為,意向活動項賦予無形式的感覺材料以一個意義,從而使得感覺材料成為感覺內容,呈現具體的知覺對象。在不同類型的意識活動中,意向活動項對感覺材料賦予不同的意向性形式。在有些意向活動之間,存在一個奠基與被奠基的關系。底層的意向性形式奠基了高層的意向性形式,如知覺意向性形式奠基了判斷的意向性形式。在胡塞爾看來,意向性分析的核心問題是“功能問題”(die funktionellen Probleme),即對這些不同類型的意向性形式,以及它們之間的奠基與被奠基關系的分析。雖然如果沒有感覺材料的給與,意向活動項的功能無從發揮,那么就不會有感覺內容呈現對象。但是,如果沒有意向活動項賦予其意向性形式,感覺只是無形式的、純粹中立性的和無意義的材料。因此,他聲稱,功能“完全唯獨地建立在意向活動項的純粹本質上”*Edmund Husserl,IdeenzueinerreinenPh?nomenologieundph?nomenologischenPhilosophie.ErstesBuch:AllgemeineEinführungindiereinePh?nomenologie. Neu hrsg. von Karl Schuhmann,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76. English version:IdeasPertainingtoaPurePhenomenologyandtoaPhenomenologicalPhilosophy.Firstbook:GeneralIntroductiontoapurePhenomenology, Trans. F. Kersten,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83, p.176/207.。以意向性形式為主題的功能性問題中,沒有感覺材料的位置。

在胡塞爾的其他著作和手稿中,感性材料的“被給與”意味著一個豐富的、復雜的、感性的被動綜合活動。胡塞爾對意識活動的感性的被動層面做了深入而細致的系統分析。這些手稿既有早于《觀念1》的《物與空間》(1907),也有緊接著《觀念1》的《觀念2》*文中《觀念2》指的是Edmund Husserl,IdeenzueinerreinenPh?nomenologieundph?nomenologischenPhilosophie.ZweitesBuch:Ph?nomenologischeUntersuchungenzurKonstitution, Hrsg. von Marly Biemel,TheHague: MartinusNijhoff, 1952. Englisch version:IdeaspertainingtoapurePhenomenologyandtoaPhenomenologicalPhilosophy.Secondbook:StudiesinthePhenomenologyofConstitution, Trans. Rojcewicz Rojceweicz and André Schuwer,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89.以下正文中皆簡稱《觀念2》。作為Husserliana 4出版的是胡塞爾的助手Edith Stein對胡塞爾從1912年到1928年的《觀念2》手稿的整理稿。另有未經Edith Stein加工過的胡塞爾《觀念2》,正在科隆大學胡塞爾檔案館的整理中。本文使用的版本是Husserliana 4.,還有《內時間意識現象學》(1893-1917)、《被動綜合分析》(1922)和《現象學心理學》(1925)等。*這里所標注的時間是胡塞爾對相關手稿寫作和修改時間,而不是出版時間。胡塞爾對被動層面的分析展示出,意向性并不單獨是知覺、想象、判斷等主動意向活動的標志,主動的意向性已經包含意向性的被動構成的貢獻。在知覺等活動的底層,主體已經生活在一個通過被動發生而形成的、一個具有被動綜合結構的感性意識活動的統一體中。這個感性的被動層面為主體的主動知覺等意識活動奠定了基礎。

胡塞爾對知覺的感性層面的被動構成的分析,打破了他原來持有的無形式的感覺材料概念。在《歐洲科學的危機與先驗現象學》(1936)中,胡塞爾明確指出,純粹給與的感覺材料概念掩蓋了被動發生的層面。“首先——為了預先指出一個重要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即回溯到被假設的直接給與的‘感覺材料’,仿佛它們直接刻畫了生活世界的純粹直觀的給與性。”*Edmund Husserl,DieKrisisdereurop?ischenWissenschaftenunddietranszendentalePh?nomenologie.EineEinleitungindieph?nomenologischePhilosophie. Hrsg. von Walter Biemel.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76. English version:TheCrisisofEuropeanSciencesandTranscendentalPhenomenology:AnIntroductiontoPhenomenologicalPhilosophy. Trans. David Carr,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0, p.127/125.盡管如此,胡塞爾并沒有否認感覺材料作為知覺體驗真正組成部分的存在,以及其對知覺認知的重要意義。他只是否定了“感覺是純粹給與的無形式的、中立性的材料”的觀點。

這些努力表明,胡塞爾在《邏輯研究》和《觀念1》中對知覺認知的處理僅僅是臨時性的和簡單化的。而在胡塞爾對身體意識的描述和感性的被動發生的分析中,“追溯到《邏輯研究》的行為-質料(act-matter)模式、質料-形態(hylo-morphic)框架現在坍塌了”*J. N. Mohanty, “Intentionality and the Mind/Body Problem”, inThePossibilityofTranscendentalPhilosophy. Dordrecht: Martinus Nijhoff, 1985, pp.121-138.。胡塞爾否定了“純粹被給與的無形式的中立性材料”的觀點,并采納了“功能性的質料材料”(fungierende hyletische Daten)的概念。*Edmund Husserl,Ph?nomenologischePsychologie.VorlesungenSommersemester1925, Ed. Walter Biemel,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62;PhenomenologicalPsychology:Lectures,SummerSemester, 1925, Trans. John Scanlon,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77, p.154/118.通過相繼出版的胡塞爾文稿,我們也能看到,對知覺的感性被動層面的分析,構成了胡塞爾發生現象學的一個重要課題。胡塞爾并沒有拋棄感覺材料概念,而是拋棄了傳統的反思模型,采取了對感覺的第一人稱視角分析與被動發生分析。

二、關于感覺的反思模型的局限性

我們知道,知覺是涉及感覺的意識活動。在知覺中,我們有如此這般的感覺,并把握到如此這般的對象。但是,這里的問題在于,我們能否通過一個反思模型來理解感覺呢?讓我們通過知覺體驗的第一人稱視角特征、時間性,以及反思模型自身蘊含的矛盾,來說明反思模型的局限性。

在反思模型之下,反思者從當下切身進行的知覺活動中脫離出來,采取一種超然的姿態理解知覺體驗。反思模型的執行意味著,體驗的主體停止正在發生的意識活動,將第一人稱視角從中移開,進入到另一個意識,即反思的活動中。在反思的活動中,主體以觀察者的姿態,對自己原來進行的知覺體驗進行把握,試圖去界定知覺體驗的感覺要素。但是,以反思模型來理解的知覺體驗,使其失去了原來的第一人稱視角體驗的特征,因為主體不再切身經歷這個體驗,不在原初的意義上擁有相關的感覺,而成為一個觀察反思的主體。

在這里,關鍵的問題在于:脫離了對知覺體驗和感覺的第一人視角切身體驗的主體,能夠真正把握到感覺嗎?對于這個問題,根據胡塞爾的相關描述分析,我們需要做出一個否定的回答。因為作為知覺活動要素的感覺,帶有一個本質性的特征,即主體第一人稱視角體驗的性質。這就意味著,在知覺活動中,“我”直接地、前反思地進行著體驗,擁有相關的感覺,而并不對當下進行的體驗進行反思。

當主體帶著自己的第一人稱視角進入了一個反思的意識活動的時候,原來的知覺活動,及其一切感覺要素,則失去了第一人稱視角特征。活生生的知覺體驗被“異化了”,成了它自身所不是的東西。反思模型所界定的“純粹被給與的無形的中立性質料”,不是在活生生的知覺體驗中的感覺,因為后者本質上就不是“中立性的”,而是被主體以第一人稱視角所體驗的。

從意識體驗的時間性角度,胡塞爾也指出,反思難以把握當下知覺活動中的原初印象,也難以將以原初印象形式出現的感覺界定為無形式的材料。在《被動綜合分析》中,胡塞爾在處理知覺經驗的確定性時,訴諸作為內在材料的原初印象的充分給與性。在原初印象-滯留-前瞻的內時間意識結構中,作為原初印象給予的感覺材料處于流逝之中,不斷轉變形態,進入到意識的滯留之中。“當我們談論一個被確定地確認的真正的自身、一個呈現時,我們已經超出了當下瞬間的意識,并通過回憶重復性地回到相同的呈現,達到同樣被回憶所意指的對象。”*Edmund Husserl,AnalysenzurpassivenSynthesis.AusVorlesungs-undForschungsmanuskripten1918-1926, Ed. Margot Fleischer,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66, Trans. Anthony J. Steinbock, inAnalysesConcerningPassiveandActiveSynthesis,LecturesonTranscendentalLogic.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1, p.110/155.在這里,胡塞爾認識到,當主體對自身的原初體驗采取反思視角朝向自身時,主體“已經超出了當下瞬間的意識”,原來的意識已經不再是原初當下的體驗。對于在知覺的當下作為原初印象的感覺要素,一旦我們變換到反思的視角,試圖在反思中去把握、界定它,它就已經不是原初印象了。在這里,胡塞爾不得不訴諸回憶來確定原初印象意識的同一性。而在同一頁的一個腳注中,胡塞爾明確承認,僅僅通過事后性(expostfacto)的反思,不可能真正把握當下切身經歷的瞬間意識。即使進行把握,這種把握也是一種重新建構。因此,反思地把握到的原初印象不是嚴格和原初意義上的原初印象。反思模型試圖通過反思,把握作為原初印象出現的感覺材料,將其界定為無形式的中立的材料。但是,感覺材料不斷從原初印象的時間形態過渡到滯留的時間形態,它本身就已經具有了時間性的形式。恰恰由于感覺材料不斷在時間性中流失,試圖剝離感覺材料的時間形式,將感覺材料看作孤立地、僅僅在原初印象中出現的材料,就變得徒勞無功了。

并且,反思模型中的“無形式的、純粹被給與的中立性材料”概念本身也包含著矛盾。我們假設有一種所謂的“無形式的、純粹被給與的中立性材料”,但是如何能夠在反思活動中如其所是地對它做忠實的描述,從而形成一個關于它的概念或理論?如果我們將反思的注意力投射到這種材料,它就被賦予了特定的意義,即它被把握為某種東西。無形式中立性材料必須一方面保持自身的無形式和中立性,另一方面在反思活動中又被賦予了“作為某種東西”的意義。“感性的材料這個觀念能夠通過不同的把握而保持不變、內部不受影響,正是古爾維奇所稱的‘恒常性-假設’的信條。”*William R. McKenna, “The Problem of Sense Data in Husserl’s Theory of Perception”, inEdmundHusserl:CriticalAssessmentsofLeadingPhilosophers,vol.III, edited by Rudolf Bernet, Donn Welton and Gina Zavota,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p.146.這種信條預設了,感覺材料是無形式、無意義的,又試圖通過反思賦予它某種意義,但是又假定它始終保持原來無形式、無意義的態勢。因此,在反思模型下,純粹無形式的材料概念本身就包含理論困難。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看到了,反思模型在把握當下意識體驗和感覺上的局限性。因此,這種模型下的“無形式、純粹被給與的中立性材料”概念也不是對感覺的真正的描述。

三、“質料問題”:批評與回應

胡塞爾的一些批評者認為,我們應該將感覺材料解釋為對象的客觀的性質。他們的理由如下。在完全不指涉對象的性質的情況下,我們能否反思地描述感覺材料呢?一般看來,合理的回答是否定性的。胡塞爾也認為,知覺經驗中的感覺材料與對象性質之間總是相關的。根據許多哲學家包括現象學家的分析,知覺體驗是“透明的”。每當反省地或反思地觀察知覺意識的時候,我們的目光總是會穿透感覺要素,從而到達外部對象的性質。例如,當我反思我關于天空的藍色感覺時,我的反思目光投射到了在感覺中顯現的天空的藍色,而不是我的感覺的藍色,或感覺材料中的藍色。根據肖恩·加拉格爾(Shaun Gallagher)的介紹,“如梅洛-龐蒂,古爾維奇,阿瑟米森(Asemissen)和其他人提出,質料材料自身表明為屬于對象世界的感性性質,它們在與意向活動相關的意向活動相關項中意向性地顯現”*Shaun Gallagher, “Hyletic Experience and the Lived Body”, inHusserlStudies3: 131-166, 1986.。因此,根據知覺體驗的透明性,一些哲學家認為,在知覺經驗中并沒有這種獨立的質料被發現。他們從這種分析中得出結論:所謂的感覺材料實際上是對象的性質,而不是意識的內在的成分。

薩特在所謂的“感性知識的問題”(problem of sense knowledge)的討論中,表達了類似的觀點。*Jean-Paul Sartre,L’êtreetlenéant:Essaid’ontologiephénoménologique, 1943, Trans. Hazel E. Barnes,BeingandNothingness:AnEssayonPhenomenologicalOntology, Oxon: Routledge, 1969, p.310ff.薩特認為,感覺或感性是“類對象的”(objectlike)。進行刺激的對象與感性(心理對象)之間的關系是對象之間的關系。我們假設了其他人的意識或心靈及其感覺,認為在他人的感覺與進行刺激的對象之間有一種關系。然后,出于普遍性的考慮,我們將所設想的他人的意識、感覺,及其與對象的關系投射到我們自己身上。因此,我們認為自己經驗了對象并且體驗到了感覺。以這種方式,“感覺變成了一種特殊類型的對象——惰性的、被動的和單純地被體驗的”*Ibid., p.314.。根據薩特的觀點,感覺這一概念純粹是虛構,它“并不對應任何我在自身中或他人那里所經驗到的東西”*Ibid., p.314.。意識與世界之間的關系,在于世界的直接顯現,不需要感覺來做中介。所以,在薩特看來,感覺材料是反思投射的產物,這一概念也應該被拋棄。

直接否認感覺材料的論證的主要思路是:由于通過反思無法在體驗中發現感覺材料,所以它們事實上必須是顯現的對象的性質。但是,筆者認為這一論證路線并不成立。無法通過反思發現知覺體驗中的感覺材料,并不直接蘊含對感覺材料的存在的否定,或是將其歸屬于對象性質的范疇。因為還有這樣的一種可能性,即無法通過反思模型把握感覺,但是卻可以通過其他方法來理解或描述它。

在關于反思模型的問題上,現象學家路德維希·蘭德格雷博(Ludwig Landgrebe)與肖恩·加拉格爾的觀點更激進一些。他們甚至認為感覺材料超出所有反思,包括現象學反思。蘭德格雷博認為,存在一個“構成的過程的深層維度,它是無法通過現象學反思所達到的”*歐根·芬克(Eugen Fink)和蘭德格雷博指出,“胡塞爾對‘構成’一詞的使用在‘意義賦予和生成’(sense-formation and creation)之間徘徊”。Ludwig Landgrebe,ThePhenomenologyofEdmundHusserl, ed. by DonnWelton,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 p.50. 這里的“意義賦予”所說的是,通過意向活動項的功能性把握,感覺材料被賦予呈現對象的意義。這種意義上的構成典型地屬于胡塞爾在《觀念1》等早期著作中所對主動意識活動的分析。而生成意義上的構成概念則指向了被動發生的領域。。與蘭德格雷博的看法相近,加拉格爾聲稱感覺材料“對于現象學直觀來講就是無法達到的”*Shaun Gallagher, “Hyletic Experience and the Lived Body” , inHusserlStudies3: 131-166, 1986.。但是,他們并不由此得出感覺材料不存在的觀點。他們用其他方案來替代反思模型,認為我們應該對“感覺”做一個“體驗的闡明”(lived account),應該通過第一人稱視角,理解活生生的知覺活動,以及它的感覺材料要素。

四、感覺的雙重把握

現在,我們根據胡塞爾對身體性和雙重感覺的研究,來理解感覺的第一人稱視角切身體驗性的特征,并說明這種分析描述方式與反思模型有何根本不同。

反思模型脫離了主體切身體驗地進行的知覺活動,而采取了一個超然的視角來觀察知覺體驗,試圖對其中的感覺要素做出界定。在這點上,德國現象學家伯恩哈特·瓦登菲爾斯(Bernhard Waldenfels)明確指出了現象學的洞見,“感覺(Empfindung)在單純的sensatio的意義上是一種中立化的感覺(Empfindung),不再具有活的意義(Lebensbedeutung),因為它被從相關的關系組聯中抽離出來”*Bernhard Waldenfels,DasleiblicheSelbst:VorlesungenzurPh?nomenologiedesLeibes.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2000, p. 77.。在這種反思模型中,所謂的中立的感覺材料只不過是瞬間性的或者說非時間性的存在于某些心靈狀態中的僵硬的和惰性的東西。例如,作為中立性的感覺材料,紅色或者冷的感覺只不過是碰巧在心理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事態的感受性質(qualia)。而在下一個瞬間,作為感受性質的新的紅色或者冷的感覺取代舊的感受性質。在這種模型的把握中,知覺活動及其感覺要素被剝除了它們的“體驗的維度”,不是一個主體以第一人稱視角所切身經歷的體驗。

這一圖景中,身體對知覺認知的作用被極端地邊緣化了,它只具有為知覺認知提供無形式的材料的功能。身體只不過是原始感覺材料的收集器(collector)和感覺刺激的發動器(trigger),只能作為軀體提供“原子性的刺激”(atomare Reiz)。*Ibid., p. 47.當然,胡塞爾的“意向活動項-感覺材料”模式,嚴重忽略了身體在知覺認知中的作用。這也導致了一些批評者對胡塞爾的觀點作出極端化的理解,從而產生嚴重的誤解。在解釋胡塞爾《觀念1》中的相關觀點時,美國哲學家休伯特·德萊弗斯(Hubert Dreyfus)說:“這種組織預設了已經結構化、但是非意向性的材料(質料材料)。無論是什么導致了這種組織:身體接收器、類比的過程、或是對感覺輸入的代數運算,這些過程都處在對意向性狀態內容的分析之外,也處在先驗現象學這門學科之外。”*Hubert Dreyfus,“Introduction”, in Dreyfus (ed.)Husserl,IntentionalityandCognitiveScience, MA: The MIT Press, 1982, p.13.德萊弗斯根據自己的理解得出結論說,身體完全不屬于胡塞爾先驗現象學的領域。德萊弗斯對胡塞爾的這種歪曲解釋,一方面由于他無視胡塞爾在其他手稿中對身體進行的系統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觀念1》對這個問題的簡單化處理。我們知道,胡塞爾在《觀念1》中的“意向活動項-感覺材料”模式是一種臨時性的處理。胡塞爾在其他手稿中,對身體和感覺予以重視和系統深入的分析。因此,我們無法認同德萊弗斯的觀點。

在現象學態度中,主體在知覺活動中、而不是在生物體或心理事件中擁有感覺材料。我們并不是在眼睛或視網膜上擁有視覺感覺材料,在皮膚表面或神經末梢中擁有觸覺材料,或者在耳朵中的鼓膜上擁有聽覺材料。相反,我們在活生生的當下的體驗中,切身地去看、去觸摸、去聽。我們以獨特的第一人稱視角體驗、經歷和執行活動,帶著作為主體知覺器官的身體,切身經歷所有的體驗要素。這些知覺體驗和其中的感覺要素,帶上了第一人稱視角的特征。

在《物與空間》與《觀念2》等文本中,胡塞爾討論了對感覺的雙重把握。在知覺活動中,感覺要素經歷了雙重的把握,一方面它是主體所切身地進行的感覺活動,另一方面它又構成了感覺內容,使得主體在這種體驗中,把握到對象的感性性質。“我們發現,它們采取一種雙重把握(Doppelauffassung),一方面使得自然物以及身體作為自然物顯現,而另一方面使得身體顯現為活生生地進行的感覺活動(als empfindenden)的身體,是這種或那種感覺載體。”*Edmund Husserl,DingundRaum.Vorlesungen1907, Hrsg. von Ulrich Claesges, Den Haag: Martinus Nijhoff, 1973;ThingandSpace:Lecturesof1907. Trans. Richard Rojcewicz.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7, p.163/138.胡塞爾又將“感覺內容”稱為“呈現內容”(darstellende Inhalte),以說明知覺主體在對感覺內容的把握中知覺到對象。在胡塞爾的被動綜合分析中,在第一重的把握中,感覺作為感覺活動發生,在內時間意識結構中自動地進行被動綜合,而在另一重的把握中,感覺作為感覺材料,通過被動綜合,組織為具有統一性的感覺內容。在知覺活動中,通過雙重把握,主體一方面進行活生生的感覺活動,另一方面又擁有呈現對象的感覺內容。或者說,主體既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知覺活動、感覺活動,又在對感覺內容的把握中,知覺到對象。

在德語中,“Empfindung”作為一個名詞指稱感覺。然而,我們根據胡塞爾的分析知道,“感覺”一詞是含混的,它既可以指感覺活動,也可以指對象在主體意識中呈現的感性特征;既可以被用來指一般意義上的感覺材料,也可以指感覺內容。“感覺活動”(Empfinden)直接以動詞轉化為名詞的形式(首字母大寫)來表示,正在進行中的主體的活動。*正如瓦登菲爾斯指出的,“在感覺活動(Empfinden)這里并不處理一種在某個有機體處于或不處于其中的狀態,而是一種活動方式、一種發生和一種過程”。Bernhard Waldenfels,DasleiblicheSelbst:VorlesungenzurPh?nomenologiedesLeibes,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2000, p. 78.胡塞爾放棄談論一般的感覺(Empfindung)概念,而是討論對感覺的雙重把握,將感覺活動(Empfinden oder Empfindniss)與感覺材料看作第一人稱視角體驗的感覺的兩個方面,反對脫離了第一人稱視角的體驗,脫離了主體切身進行的感覺活動,孤立地討論感覺材料。正是在這種深入的分析中,胡塞爾深入到知覺活動的底層,討論感性的被動綜合活動。

以上分析了胡塞爾現象學對感覺問題的處理。我們分析并批評了反思模型,并追蹤胡塞爾的研究,強調知覺體驗與感覺要素的第一人稱視角體驗的特征。在主體切身進行的知覺體驗中,與感覺活動的被動綜合進程相應,感覺材料也向著綜合統一體即感覺內容的前進過程中。在對感覺問題的處理上,胡塞爾了突破了狹隘的“無形式的、純粹給與的中立性材料”概念,進入對知覺感性層面的被動發生分析中。我們以上的分析說明了,胡塞爾對感覺的第一人稱視角說明的轉向,打開了現象學通向被動發生分析的入口。

(責任編輯任之)

*作者簡介:趙猛,哲學博士,( 北京 100089)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中圖分類號:B51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660(2016)03-0076-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自在线播放|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91在线中文|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亚洲αv毛片|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看AV天堂| 欧美午夜精品|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福利视频一区|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成人午夜网址|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青青青草国产| 黄色成年视频|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国产剧情伊人|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自在线拍|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成人一区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欧美黄网在线|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久久九九热视频|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2020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香蕉在线|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高清色本在线www|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国内精品小视频在线| 熟女日韩精品2区| 国产一在线观看|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亚洲| 澳门av无码| 国产喷水视频|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制服|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久久这里只精品热免费99|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97成人在线观看|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免费激情网址|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亚洲色图狠狠干|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欧美第九页| 欧美日韩第二页|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99国产在线视频| 制服无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