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倫 李小潤
兵地融合發展一家親——一二九團與哈圖布呼鎮融合發展紀實
□張倫李小潤
“服了……服了……從明年開始農業技術一定要向七師一二九團學習,建造出了人間仙景,創造出了人間奇跡……”這是8月下旬烏蘇縣哈圖布呼鎮領導率各鄉干部,來到一二九團觀摩10萬畝棉花和南果北種基地后的真實感言。
哈圖布呼鎮種植面積15萬畝,人口1.9萬,回族、蒙古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塔吉克族占到了46%,大多是農民,主要種植棉花、西紅柿或兼種少量小麥、玉米、油菜、花生、蔬菜、水果等糧食和蔬果。畜牧業主要以養殖牛羊為主。由于傳統經營模式多年,思路不夠寬廣,生產技術落后。
今年4月中旬,一二九團響應七師黨委號召,從農業戰線抽派機務副連長、生產副連長、技術員、植保員16名技術骨干,前去幫助哈圖布呼鎮各鄉生產隊農民搞農業生產。
這些干部發揮兵團干部吃苦耐勞的精神,馬不停蹄地投入到生產活動中。由于地溫低下,之前播種的地塊有不同程度爛種死苗現象,還未播種的農民等待觀望。見此情景,這些干部即刻分工,每人負責一個鄉的農業生產技術指導。他們一面幫助農民查墑查苗補種;一面幫助改裝機車播種。但因那里普遍使用小四輪拖拉機,效率低下,播種進度緩慢。待哈圖布呼鎮全面積播完種,較一二九團整整晚了半個月時間。
接下來就是中耕、封土、化控、定苗。進入緊張繁忙的田管階段。盡管16名干部苦口婆心,建議勤中耕、勤化控、側封土擴大地膜光照面提高地溫,株距10厘米,多余棉苗全剔除。由于傳統種植觀念根深蒂固,認為中耕、化控成本高,側封土不如棉苗正封土能抵御大風侵襲,苗多棉桃多等理念驅駛,既不中耕化控,也不側封土剔除余苗。但也有少部分開明的農民嚴格按照團場技術人員的要求做。春去夏到,轉眼間到了8月中旬,按傳統生產模式的農民棉花高低不平、色澤不勻,且稞高桃少;再看在技術人員指導下生產的農民棉花地,望眼一展平、一個色、綠油油的株低桃滿枝,豐產豐收的架子明顯凸現。初步估算,傳統生產的棉田,單產最多250公斤,按科學技術生產的棉田單產最少也能達300公斤,平均單產高出20%還多。
“服了……服了……完全服了。”傳統生產的農民個個感嘆。各鄉農民聯名讓鄉干部代言,請哈圖布呼鎮黨委一定要邀請一二九團黨委一班人前去做客,以示感謝!一二九團黨委接到邀請信,也多次派人前去交流,同時也邀請鎮黨委全體人員來一二九團看看團場面貌發展。
8月下旬,鎮領導率各鄉干部來到一二九團,看到10萬畝棉花平得如綠地毯一樣,色澤翠綠,平均單產350公斤左右,再一次折服了他們,大家一致表示,2017年農業技術一定要向一二九團學習。當他們來到南果北種基地看到的都是沿海地區的奇花異果和100多種南方樹木生態園時,幾乎是異口同聲:“真是創造出了人間奇跡、人間仙景啊!”
于是哈圖布呼鎮黨委再一次邀請一二九團黨委全班人前去商討發展大計,終于在中秋佳節到來之時,兩地黨委全班人齊坐在哈圖布呼鎮會議室里,共同商定“技術共同交流、困難共同克服、資金相互支持、發展策略共同商討、勞力緊缺共同互補”等發展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