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墓祭“非禮”與“成俗”研究

2016-02-01 21:19:10毛國民
現代哲學 2016年4期

毛國民

?

墓祭“非禮”與“成俗”研究

毛國民

“墓祭”是儒家文化中一項重要的禮儀,但“古”代是否有“墓祭”一直存在爭議,需要進一步厘清。究其緣由,主要有三:一是“墓祭”概念界定不清,二是“古無墓祭”之“古”的時間節點不清,三是墓祭“非禮”與“有無”因不屬于同一層次的話題而糾纏不清。“非禮”屬于價值層面的話題,而“有無”屬于事實層面的問題。從價值上看,狹義墓祭乃“非禮”勿容置疑;從事實層面看,廣義墓祭在秦漢之后已經“成俗”。

墓祭;禮;成俗;朱熹

先秦前期,“凡葬而無墳,謂之墓,言不封也”*[漢]楊雄撰、[晉]郭璞注:《方言》卷13,《叢書集成初編》第1177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年,第134頁。。一般情況下,“墓”葬庶人或者下層貴族,而“冢”(大墳或大防)則葬王及上層貴族。這樣,貴族有“墓祭”可能,而平民階層幾無“墓祭”可能。原因很簡單,即平民無“墳”,后人也許都找不到“先人”之墓。

至秦漢時期,墳與墓、冢開始通用,且“墓”上不僅加丘,還開始在墓側添加建筑,如“享堂”、寢、陵等。由此,“墓祭”應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說,“墓祭”別于廟祭,是指凡在墓地進行的一切祭祖行為,包括在墓側建筑如享堂、寢、陵等場所中的祭祀祖先活動。而狹義的“墓祭”,即后人定期(清明或其他時節)到墳墓(肉身埋藏處)前,祭祀自己特定祖先的行為。當然,狹義概念不包含享堂、寢、陵等墓側建筑或墳墓之外的曠野中的祭祀活動(如“祭后土”、祭于陵等)。狹義“墓祭”的特點是:“墓祭”是一種在墓成之后舉行的祭祀儀式,不包括下葬時的墓祭和祭后土等;祭祀對象十分明確,主要祭祀自己的祖先,對象是特定的墓主,而非天地、神靈或者其他的祭祀對象;祭祀地點是“安放死者肉體”的“墳”前,而非墓上的建筑物“陵”、“寢”或“享堂”里,也非“墓內”的祭祀。

根據“墓祭”概念的界定,皇家的祭“陵”、貴族的家廟祭祀以及庶人的祭于寢,地點上都不是在“安放死者肉體”的“墳”前,故而不屬于狹義上的墓祭。分清“墓祭”概念仍然不夠,必須還要界定“古”。古有墓祭否?此“古”應以“秦”作為界點,之前即為“古”,即先秦。

一、“墓祭”之爭議

古有墓祭否?主要有兩種觀點,即古有墓祭和古無墓祭,但他們有的因“墓祭”概念的界定不嚴,有的則是“古”之時間節點劃定不明,從而導致很多爭議。

(一)古有墓祭

古有墓祭,即是說先秦就有墓祭之事,持此觀點者眾。當代,以董坤玉和胡厚宣等學者為代表,從史籍和考古材料兩個角度,論證“春秋以前王與貴族存在冢祭行為”*董坤玉:《先秦墓祭制度再研究》,《考古》2010年第7期,第61頁。。從史料看,“墓祭”有可能起于武王。“《史記》周本紀九年武王上祭于畢,畢,文王墓地名也。”*[清]徐乾學:《讀禮通考》卷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82頁。《吳越春秋》也記載夏代即有祭王于冢墓的行為,曰“春秋祠禹墓于會稽”*周生春:《吳越春秋輯校匯考》卷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08—109頁。。從考古上看,1976年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北地殷王陵區,共發現250座商代祭祀坑。在已發掘的191座祭祀坑中,共發現被屠殺的奴隸骨架1178具,祭祀坑縱橫排列有序,分布十分有規律。這些卜辭中的人祭,基本上是用于祭祀祖先的,其中除部分明確為宗祭外,以考古學材料相印證,多是用于墓祭的*董坤玉:《先秦墓祭制度再研究》,《考古》2010年第7期,第61頁。。

楊鴻勛、商言、王世民、李伯謙、傅熹年和黃展岳等人,在《戰國中山王陵及兆域圖研究》*楊鴻勵:《戰國中山王陵及兆域圖研究》,《考古學報》1980年第1期,第120頁。、《關于秦代墓上建筑的問題》*楊鴻勵:《關于秦代以前墓上建筑的問題》,《考古》1982年第4期,第402頁。等文章中,從“享堂”的性質與功能著手分析,從而推測戰國時期已有墓祭現象,而且“享堂”為秦漢時期“陵寢”祭祀建筑的雛形。

清代,以毛奇齡等學者為代表,根據《周禮》記載的“冢人”之“祭墓為尸”的職責,以及《韓詩外傳》提到曾子“椎牛祭墓”等文獻,斷定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墓祭*[清]皮錫瑞:《經學通論·三禮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43頁。。還有學者,從《孟子》一則故事推斷“古有墓祭”現象:“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楊伯俊譯注:《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203頁。故事中,一丈夫在東郊墦(墳墓)間乞食,學者們從“出則必饜酒肉而后反”、“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等情節,推斷出齊國已有墓祭現象。孫詒讓《周禮正義》、閻若璩《四書釋地》、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錢玄《三禮通論·名物篇》(喪葬)以及呂思勉《讀史札記·墓祭》等,也持“古有墓祭”之類似觀點。

以上諸多學者的論證,角度各異,各有道理。但是,筆者認為,以上部分論述值得商榷。

首先,從“武王上祭于畢”、“春秋祠禹墓于會稽”和一些考古資料,不能必然推出“古有墓祭”結論。“禮不墓祭,而堯祠靈臺、武王祭畢,則古人固有行之者矣。”*[清]徐乾學:《讀禮通考》卷86,前揭書,第82頁。“畢”雖然是“文王墓地名”,武王上祭于畢,但不等于這種行為一定是“墓祭”,因為祭于此墓地,有祭地神、祭上帝等多種祭祀儀式的可能。當代大量考古發現的“祭祀坑”,只屬于“下葬”時的一種祭祀行為;戰國時期出現的“享堂”,也屬于墳墓之外的建筑。因此,這些行為至多符合廣義“墓祭”,而不屬于狹義“墓祭”的界定。

其次,毛奇齡等從《周禮》“冢人”之“祭墓為尸”職責,推斷先秦之前就有墓祭,有些牽強。《冢人》曰:“大喪既有日,請度甫竁,遂為之尸……凡祭墓,為尸。”*[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786頁。從“遂為之尸”看,冢人初次為尸受祭,是在“甫竁”之初。此時,墓穴剛剛挖成,距離天子下葬之日尚有數月之久,因為按照古代的禮制“天子七月而葬”。可見,此時天子的靈柩尚不在墓中,所以要在墓地“設尸”祭祀墓主似乎不太可能,這恐怕只能是“祭祀后土”、“禮地神”之類的行為而已,至少不屬于狹義的“墓祭”范疇。從“凡祭墓為尸”看,此處是“冢人為尸”,而非子孫為尸,恐非墓祭。正如皮錫瑞評價:“古不墓祭,惟奔喪、去國哭于墓;祭是吉禮,必行于廟……后人乃引《周官·冢人》‘祭墓為尸……’以為古已墓祭,不知冢人為尸,后鄭以為‘或祈禱焉’,先鄭以為‘始竈時祭以告后土’,與墓祭無涉。”*錢玄:《三禮通論》,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39頁。古人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如“奔喪”“去國”會哭于墓前,如果說是墓“祭”,那就是吉禮了,而吉禮一般行于廟中,非墓前。古人之冢人“祭墓為尸”,尸扮演的不是先祖形象,而是后土、上帝之類的角色。

最后,根據“墦間乞食”故事,確實可以斷定東郭一定有祭祀活動,但無法確切證明其一定是“墓祭”行為。一是因為很多祭祀活動都有擺放祭祀食物,非墓祭一種,如葬禮、祭祀后土、祭祀天地、祭祀神靈等都有擺放食品的慣例;二是因為此“丈夫”獲得食物的頻率之高(每天出去回來都吃飽了)、方式之容易(這家食物不夠,又很方便、很快地找到另一家),說明這些祭祀活動很頻繁、很普遍。這與“定期”(清明、重陽等)舉行的墓祭禮,也不太吻合。

(二)古無墓祭

古無墓祭,是指先秦因禮經無此禮,故墓祭“非禮”,故而不墓祭。持此種觀點和立場的,也大多能從一些經典史書和相關文獻中找到依據。鄭樵曰:“三代以前,無墓祭。至秦始出寢起于墓側,漢因秦上陵皆有園寢,故稱寢殿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寢之意也。”*[宋]鄭樵:《通志》卷43《上陵》,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75頁。劉塤曰:“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同拜埽禮,不得作樂,仍編入五禮,永為恒制,故議者以為墓祭始于唐也。”*[元]劉塤:《隱居通議》卷27(墓祭),《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6冊,第230頁。

記載此時期歷史的主要史書,多有“古無墓祭”記載。例如,《后漢書》曰:“四時所祭高廟一祖二宗,及近帝四。凡七帝,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寢于墓祭,漢因而不改。”*[南朝]范曄:《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99頁。《晉書》曰:“舜葬蒼梧二妃,不從……無十五日朝夕上食禮,不墓祭,但月朔于家設席,以祭百日而止。臨必昬明,不得以夜;制服常居,不得墓次。夫古不崇墓,智也。”*《晉書》卷51,《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5冊,第855頁。按此記載,古人舜葬蒼梧二妃無十五日朝夕上食禮,不墓祭,但月朔于家設席而已。同時認為“制服常居,不得墓次”,因而“古不崇墓,智也”。《舊唐書》曰:“古者廟有寢,而不墓祭。秦漢始建寢廟于園陵,而上食焉。”*[后晉]劉昫等撰:《百衲本舊唐書第3冊》卷160,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第1175頁。也就是說,古者廟有寢,祭祀一般設在此處,而不在墓前;秦漢始建寢廟于園陵,才有“上食”之禮。

一些名人和學者也有“古不墓祭”之說。東漢蔡邕就是代表之一,其曰:“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寢,起之于墓側。”*[東漢]蔡邕:《獨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4頁。蔡氏認為秦始皇之前是肯定“不墓祭”的,至秦始皇以后才開始建設寢殿,才有墓祭活動。清人趙翼也說:“按《周禮·小宗伯》雖有成葬而墓祭之文,乃葬日,孝子先歸虞祭,而使有司在墓以祭地神,實非祭先祖。”*[清]趙翼撰、曹光甫校點:《陔余叢考》卷32《墓祭》,《趙翼全集》第3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590頁。還有,清代顧炎武等人也堅持“古不墓祭”說,把孔子所言的“望墓而為壇以時祭”只是看作禮之權變。劉潔認為祭祀在先秦時期的墓葬營建過程中就已經存在,但因受祭對象不固定,所以不能據此斷言這些祭祀屬于“墓祭”,故“古不墓祭”具合理性*劉潔:《“古不墓祭”之我見》,《許昌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第90頁。。楊寬及曾布川寬等學者堅持“古不墓祭”說,認為至少春秋以前確無墓祭,春秋戰國之際民間可能有墓祭*楊寬:《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2、36、108頁。。

從上述“古無墓祭”論證看,他們認為先秦“無”墓祭,至秦漢以后開啟了“陵祭”模式,才有真正意義的“墓祭”;以前的一些祭祀活動,不是祭祀祖先,不屬于“墓祭”,只是祭祀地神、上帝等行為。對此,筆者持有異議,因為“武王上祭于畢”、“春秋祠禹墓于會稽”、戰國“享堂”的出現、“冢人祭墓為尸”以及大量考古發現的“祭祀坑”等,雖然不能確定它們屬于狹義墓祭,但有可能屬于廣義的墓祭。

綜合上述立場,我們可以斷定“有”與“無”兩派若以本文“古”之時間節點來計算,恐怕都承認秦漢以來“有墓祭”,對此不會有爭議。若其爭議,可能主要集中在“先秦”是否有墓祭的問題上。對此,筆者比較贊同董坤玉等學者的觀點:“先秦庶民葬所稱墓,墓上無封土,墓祭只在下葬之時舉行,此后墓上再無祭祀;而貴族葬所稱冢,冢上有高大的封土堆,甚至建有宏偉的冢上建筑,應有冢祭。”*董坤玉:《先秦墓祭制度再研究》,《考古》2010年第7期,第57頁。即先秦時期庶民應該沒有“墓祭”,至于貴族以上“應有墓祭”。當然,這些貴族墓祭可能也只是廣義上的,因為目前還沒有特別有力的證據(如史料或考古等),能證明有狹義墓祭行為的存在。

二、墓祭非禮

“墓祭有無”屬于事實層面的分析,討論先秦歷史中是否存在“墓祭”行為。而“墓祭非禮”則屬于價值或義理層面的探討,即“墓祭”的應當性,它是否被載入禮書、是否合于儒家義理等。

(一)墓祭非禮,也害義理

《檀弓》篇記載:“子路去魯,顏淵曰:‘吾聞之,去國則哭于墓而后行,反其國,不哭,展墓而入。’”*[漢]鄭玄疏、[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第1311頁。鄭玄注:“去國”之后返其國,僅“展墓而入”即可,“展,省視之”,不用進行墓祭。墓祭,是古人在特殊情況(如去國和奔喪等)下才采用的禮儀。《禮記》又曰:“既反哭,主人與有司禮虞牲,有司以幾筵舍奠域墓左,反,日中而虞。”*同上,第1311頁。葬禮之“反哭”中規定,在死者下葬以后,“有司以幾筵舍奠域墓左”,即只在墓旁祭祀地神。但是,沒有祭祀墓主的禮節,若要祭祀剛剛下葬的死者,必須回到死者原來所居的“寢”中進行,即“祭于寢”。《禮記》再云:“望墓而為壇,以時祭。其宗子死,告于墓,而后祭于家。”*[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第19卷《曾子問》,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540頁。也就是說,按禮即“告于墓”而“祭于家”,非“墓祭”也。尊古禮之義,人之死也,骨肉歸于土,而魂氣無不之,魂依于主,魄藏于壙。魂有靈而魄無知,故圣人祭魂于廟,而不祭魄于墓。可見,在《禮記》等禮學經典中,皆規定祭祖之禮在寢、在廟,依四時而舉行,按禮則死不墓祭也。

《宋書》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有曰:“文帝黃初三年……夫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能見也。禮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黷也。皇后及貴人以下不隨王之國者,有終沒皆葬澗西前,又已表其處矣。”*[南朝梁]沈約:《宋書》卷1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7冊, 第249頁。據此,公元222年人們也認為“禮不墓祭”,因為“夫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能見也”。按禮是不墓祭的,皇后及貴人皆葬澗西前即可。

宋代,張栻堅決反對世人的“墓祭”行為,認為“墓祭非禮”,也害義理。他說:“古者不墓祭,非有所略也,蓋知‘鬼神之情狀’不可以墓祭也。神主在廟,而墓以藏體魄。體魄之藏而祭也,于義何居而烏乎饗乎?若知其理之不可行,而徇私情以強為之,是以偽事其先也。若不知其不可行,則不知也……此所疑一也。”*[宋]張栻:《新刊南軒先生文集》卷20《答朱元晦秘書》,《宋集珍本叢刊》第60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第127頁。在張栻看來,“墓祭非禮”的主要理由有三:其一,祭祀地點應該在廟,而非墳墓。祭祖應該祭其魂,而神主在廟,因此當祭于廟。死者下葬后,墳墓埋藏其體魄,其魂則附于“主”,而主應該歸于廟。如此,如果祭祖,則應當祭于廟才為合理。否則,在體魄之藏處祭祀,祖先如何享用啊?如果明知此理,還要強行去做,是以偽事其先也。其二,墓祭乃“徇乎情”而不知禮。主享陵之禮,開始于漢明帝,蔡邕等人蓋稱之以為盛事,張栻則認為這是“情篤”,但“不知禮”也。如果不知禮而只徇乎情,則隳廢天則,非孝子事其先者的行為也。其三,祭不可疏,亦不可數也。張栻質疑人們的祭祀行為,人們俯伏拜跪號哭、灑灑省視,而設席陳饌以祭后土于墓左,認為這樣就可以了,這是值得懷疑的。因為祭祀當從良心之發而天理之安,不能因祭后土而忘其親也。

確實如此,墓祭與禮明顯不符,“不知禮而徒徇乎情”,是非禮之禮。依照《儀禮》和《禮記》,喪禮經過埋重遷主后即轉入祭禮,宗廟成為祖靈的憑寄之處,精神依附于神主,而四時祭祀時通過“立尸”來作為祖先的替身。與之相對應,墳墓雖然藏先祖體魄,但是因為人之魂氣已散,祖先亡靈憑依于神主,所以墓不能被視為祭祀的對象。

(二)墓祭非禮,但不害義理

與張栻如此激烈的反對世人“墓祭”行為不同,二程、朱熹等稍顯溫和。他們認為“墓祭非禮”,但于人情可以理解,也不甚害義理。程頤曰:“生不野合,則死不墓祭……后世習俗廢禮,有踏青、藉草、飲食,故墓亦有祭。如禮望墓為壇,并墓人為墓祭之尸,亦有時為之,非經禮。后世在上者未能制禮,則隨俗未免墓祭。既有墓祭,則祠堂之類亦且為之可也。”*[宋]程顥、程頤:《二程遺書》卷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6—57頁。程頤首先確定“墓祭非禮”之立場,因為“生不野合,則死不墓祭”。其次,由于后世習俗廢禮,有踏青、藉草、飲食等,故墓亦有祭。這些都不是經禮,可是后世未能及時制禮,那么隨俗未免墓祭了。

朱熹承接二程觀點,承認“《祭儀》以墓祭、節祠為不可”,但是卻認為“先正皆言墓祭不害義理,又節物所尚,古人未有,故止于時祭。今人時節隨俗,燕飲各以其物,祖考生存之日,蓋嘗用之。今子孫不廢此,而能恝然于祖宗乎?”*[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43《答林擇之》(熹奉養粗安),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2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訂版),第1964頁。他也多次與弟子討論此事,并明確指出:“墓祭非古。雖《周禮》有‘墓人為尸’之文,或是初間祭后土,亦未可知。但今風俗皆然,亦無大害。國家不免亦十月上陵。”*[宋]朱熹:《朱子語類》卷90,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7冊,第3058頁。

可見,在朱子看來,墓祭非古也;“墓祭”也許是由最初人們“祭后土”轉化而來。祭后土,雖曰土神,而只以小者言之,非如天子所謂祭皇天后土之大者也,因而庶民可祭。現今風俗皆然,也無大害,國家也可在十月上陵。乾道三、四年間,朱子曾回復張栻“墓祭害義理”的疑問。朱熹答曰:“祭說辨訂精審,尤荷警發。然此二事初亦致疑,但見二先生皆有‘隨俗墓祭,不害義理’之說,故不敢輕廢。至于節祠,則又有說……其它如此修定處甚多,大祇多本程氏而參以諸家,故特取二先生說。”*[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30《答張欽夫》(祭說辨訂精審),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21冊,第1325頁。

從回信看,朱子對張栻的批評并不以為然,認為程頤、程顥二先生皆有“隨俗墓祭,不害義理”之說,故不敢輕廢,仍然堅持“墓祭非古,但今風俗皆然,亦無大害”之觀點。朱子一者從原典尋找其立場的合法性,因為“《周禮》有墓人為尸”之文,不管是“祭后土”或是“墓祭”,即使朱子懷疑其不是“墓祭”,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即在墳墓處是可以祭祀的;二者有當今法律支撐,即“國家不免亦十月上陵”,符合現行政令合法性;三者有學者支持,程頤和張載“二先生皆有隨俗墓祭不害義理之說”。

明代,丘浚認同朱熹觀點:“《文公家禮》附‘墓祭’于時祭忌日之后,可謂順人之情、得禮之意矣。”*[明]丘浚:《大學衍義補》卷52,《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2冊,第621頁。丘氏認為,禮經無墓祭之文,墓祭非古也。但是,自漢明帝時有上陵禮開始,自時厥后“墓祭”遂以成俗。栁宗元的墓祭文和唐人的詩中,都有“墓祭”的場景和情節描述。朱熹《家禮》順人情,而主張墓祭,是“得禮”之意。通過墓祭能夠聚合家族之人,這種定期的祭祀儀式,對綜合大小宗、凝聚家族力量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清代也不乏同情之理解者。如徐乾學云:“墓祭非古也……然考之《周禮》則有冢人之官,凡祭于墓為尸,是則成周盛時固亦有祭于其墓者,雖非制禮之本經,而出于人情之所不忍,而其義理不至于甚害,則先王亦從而許之。”*[清]徐乾學:《讀禮通考》卷86,前揭書,第83頁。可見,徐乾學“墓祭非古”的立場十分鮮明,因為“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故“立之主以祀,以致其精神之極”,當祭祀于“主”所在的位置“廟”也。但是,古之人篤于孝愛,而謹藏其體魄以竭其深長之思,故“祭于墓為尸”,雖然不是制禮之本經,但也是出于人情之不忍,又不特別有害于義理,則先王亦從而許之。

因此,從本節可知:先秦之古,甚至到唐宋之前,墓祭屬“非禮”無疑。直到二程與朱熹之后,才開始從義理上被儒家和人們接受,作為“不害義理”而默許。

三、墓祭“成俗”

墓祭雖屬“非禮”,但自秦漢以來已經“成俗”,已經由先秦貴族所行之禮,變成庶民所行之禮。

在漢代,“墓祭”已“成俗”。趙翼的《墓祭》曰:“蓋又因上陵之制,士大夫仿之,皆立祠堂于墓所,庶人不能立祠,則祭于墓,相習成俗也。”*[清]趙翼撰、曹光甫校點:《陔余叢考》卷32,《趙翼全集》第3冊,第590頁。按此處記載,皇族有“上陵之制”,士大夫有祠堂之制,但因“庶人不能立祠”,則祭于墓。由此發展,“墓祭”便“成俗”了。毛奇齡在《清明日霜降日行墓祭禮》中也指出:“唐侍郎鄭正則《祠享儀》謂始于后漢,光武諸將出征有經鄉里者,詔有司給少牢掃墓,《聞見錄》謂始于曹公過橋玄墓致祭。而《性理》載宋儒引周元陽《祭錄》,且謂始于唐開元二十年詔,士庶于寒食日上墓、拜掃,則不惟不讀《漢書》,且不讀《孟子》矣。”*[清]毛竒齡:《辨定祭禮通俗譜》卷2,《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2冊,第764頁。在毛氏看來,后世書籍或祭祀文中有“墓祭”記載,如鄭正則《祠享儀》謂始于后漢,光武詔有司給少牢掃墓,《聞見錄》“曹公過橋玄墓致祭”,《性理》“周元陽《祭錄》”等。

隋唐“墓祭”已獲官方認可,并成為“公假”。例如,隋煬帝曾令剌史們回鄉“謁墳墓,宴故老”,“亦賜物千段,令上先人墳”*[唐]魏征等:《隋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64冊,第916頁。。從唐開始,便有“拜掃”之事。《通典》有云:“開元二十年四月,制曰:‘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同拜掃……編入五禮,永為恒式。’”*[唐]杜佑:《通典》卷52《上陵》,《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603冊,第639頁。可見,唐朝政府因“士庶有不合廟享”,但又要讓他們“展孝思”,故而制定相關制度,允許士庶上墓、拜掃等。雖然寒食上墓等,禮經無文,但是在近代已經相傳,并浸以成俗了。《大唐開元禮》也有類似記載:“凡內外官,三年一給定省假三十日,五年一給拜墓假十五日,并除程。”*[唐]蕭嵩等撰:《大唐開元禮》卷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646,第66頁。按此記載,至少從開元二十年始,人們有寒食、清明上墓之俗,并逐漸合并為一個時節,并得到官方的正式“給假”*[唐]杜佑:《通典》卷108《雜制》,《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604冊,第347—348頁。。

宋明期間,墓祭之風更盛。至宋代,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以盡思時之敬”*[宋]吳自牧:《夢粱錄》,北京:商務印書館,1935年,第11頁。。至明代,墓祭之風更盛。章潢曰:“上自萬乘有上陵之禮,下逮庶人有上墓之祭。田野道路,士女徧滿,皂隸庸丐之徒,皆得以登父母丘壟,馬醫、夏畦之鬼,無有不受子孫追養者。”*[明]章潢:《圖書編》卷111《墓祭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972冊,第325頁。墓祭世代相傳,寖以成俗,上自萬乘有上陵之禮,下逮庶人都有上墓之祭。當下(明代),墓祭呈現出“田野道路士女徧滿”、“皂隸庸丐之徒皆登父母丘壟”以及“馬醫、夏畦之鬼都受子孫追養”的盛況。明代《帝京景物略》中,也有類似“墓祭”盛況的記載,其云:“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清]吳景旭:《歷代詩話》卷80,《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3冊,第812—813頁。可見,在清明日,男女都行掃墓,他們“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呈現出“粲粲然滿道”的盛景,如果哪座墳“無紙錢”,則一定是孤墳。這些客觀場景,描繪了“墓祭”在明代已經是一個重要的世俗“節日”,即使其有“非禮”之嫌。

四、結 語

“古禮廟祭,今俗墓祭。”*[東漢]王充:《論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57頁。按照古禮經文,只有廟祭之禮,而無墓祭之禮,即墓祭非禮也。但是,自秦漢以降,即使在價值導向上(是否合乎禮、是否符合儒家義理等)沒有給予狹義“墓祭”的支持,但是廣義墓祭已經拓展開來并逐漸“成俗”,也是鐵一般的事實。時至宋代,在二程和朱熹的推動下,墓祭在后世逐漸成為重要的世俗“節日”,一直延續至今。

筆者贊同明代陸容的觀點。他說:“古人謂墓祭非禮,故禮無墓祭之儀,朱子亦嘗謂其無害于義,蓋以孝子感時物之變,有不忍遽死其親之心,不能不然。”*[明]陸容:《菽園雜記》卷12,《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1冊, 第346頁。狹義“墓祭”雖有非禮之嫌,但也不太傷義理,并能合乎人性與人情。因此,作為儒家文化的一項傳統禮儀——墓祭,其“成俗”對提倡人們慎終追遠、感恩祖先、聚合家族、和諧社會都有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 楊海文)

毛國民,安徽巢湖人,(廣州 510275)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廣州 510631)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B2

A

1000-7660(2016)04-0103-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国产|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91免费在线看|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一级在线毛片|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本中文| 国产成人欧美|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色综合国产| 91亚洲视频下载|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尤物视频一区|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免费一级毛片|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永久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香蕉|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AV网站中文|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不卡午夜视频| 色噜噜中文网|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一级|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国产微拍一区|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a毛片在线|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日韩美一区二区|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亚洲 |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国产99视频在线|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亚洲 成人国产|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 伊人色在线视频| 成色7777精品在线| 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人体视频| 午夜啪啪网|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欧美性精品| 国产极品嫩模在线观看91| 看国产毛片| 在线播放91| 午夜三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