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軍形第四”
【原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①,以待敵之可勝②。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③。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④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⑤,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⑥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⑦不為多力⑧,見日月不為明目⑨,聞雷霆不為聰耳⑩。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t è)。不忒者,其所措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注釋】
①不可勝:不被敵人戰勝(與下段“不可勝者”語義不同)。
②以待敵之可勝:待,等待。可勝,可以戰勝敵人。
③不可為:不能強求硬做。
④九地:形容極深。
⑤九天:形容極高。
⑥善之善:好中最好的。
⑦秋毫:鳥獸在秋天新長出來的細毛,用以比喻纖細輕小之物。
⑧多力:力氣大。
⑨明目:視力好。
⑩聰耳:耳朵靈。
【釋義】
孫子說:過去善于用兵打仗的人,總是先創造自己不被打敗的條件,然后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不被打敗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能否戰勝敵人,則要看敵人能否給以可乘之機。所以,善于打仗的人,能夠做到自己不被敵人打敗,但不一定能做到敵人必然被我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見,但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不可強求硬做。
當不具備戰勝敵人條件時,就要采取守勢;當具備戰勝敵人條件時,就要乘機發起攻勢。采取守勢,是因為我方兵力不足;采取攻勢,是因為我方兵力有余。善于防御的,如同把自己的兵力隱藏在深不可測的地方;善于進攻的,就像神兵從九霄云外從天而降,因此既能保全自己,又能獲得全面的勝利。
預見勝利沒有超過一般人的見識,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打了勝仗普天下都說好,也不算是好中最好的。這就好比能舉起秋毫不算力氣大,能看見太陽和月亮不算眼神好,能聽見打雷的聲音不算耳朵靈。古代所謂善于作戰的人,總是戰勝容易戰勝的敵人。所以,真正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取得勝利,既沒有智慧超群的名聲,也沒有神勇過人的功勛,是因為他們取得戰爭的勝利不會出現差錯。之所以不會出現差錯,是因為他們作戰的措施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上,是戰勝了已處于失敗地位的敵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總是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而不放過任何打敗敵人的機會。所以,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先造成取勝的條件然后再去交戰;而打敗仗的軍隊,總是先貿然同敵人交戰,打起來以后再幻想僥幸取勝。善于用兵的人,注重修明政治,遵循法度,所以能夠主宰戰爭勝負的命運。
兵法上說:一是要估算土地的面積;二是要推算物產的多寡;三是要計算兵員數量;四是要比較雙方的軍事實力;五是要得出勝負的判斷。土地面積決定了幅員的廣狹,幅員的廣狹決定了物產的多寡,物產的多寡決定了兵員的數量,兵員的數量決定了軍事實力,軍事實力對比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所以,勝利之師對于落敗之師就如同以“鎰”稱“銖”,具有絕對優勢;而落敗之師對于勝利之師就如同以“銖”稱“鎰”,處于絕對劣勢。勝兵作戰,就像從千仞高崖上決開山澗的積水一樣傾泄而下,勢不可擋,這就是軍事實力的表現。
【解析】
“軍形篇”集中體現了孫子的“先勝”思想。通篇緊緊圍繞一個“勝”字,重點論述了軍事實力與戰爭勝負的關系,突出強調的是先勝而后戰、自保而全勝。
“先勝而后戰”思想,體現了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有人會問,“仗沒打起來,怎么能知道勝負?這不是憑空想象嗎?”其實不然。孫子所說的“先勝而后戰”,主旨在于強調戰前的“廟算”,尤其是對敵我雙方的實力進行對比測算,得出勝算幾何的判斷,據此采取相應的對策。這一前提,不但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可以做到的。古今中外,相當多的敗仗,問題恰恰就出在這里。特別是有些主動發起的戰爭,缺乏清醒的估量、理性的思考、周密的研判、科學的論證、長遠的預見,有的逞一時之勇,有的忿一時之氣,有的因一時之爭,有的圖一時之利,具有很大的盲動性和冒險性。且不說那些冒天下之大不韙的非正義戰爭,常常是決策者利令智昏,野心膨脹,窮兵黷武,鋌而走險,錯誤估計形勢,從一開始就埋下了禍根,注定了失敗的結局,即便是那些具有正義性、合法性的戰爭,也有個時機和條件是否適當、是否成熟的問題。有些仗不在于本身打得怎么樣,而首先在于該不該打。如果沒有勝算,就貿然行事,即使付出沉重的代價和巨大的犧牲,也很難擺脫失敗的命運。在這個問題上,容易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獨裁專斷,輕啟戰端。另一種是主觀臆斷,輕敵誤判。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會給國家和民眾造成不可估量、無法彌補的損失,甚至陷入災難的深淵。僅以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為例,“左傾”教條主義和軍事冒險錯誤,造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使紅軍根據地損失了90%,國民黨統治區的力量幾乎損失了100%,其教訓是極其慘痛而深刻的。所以,必須按孫子所言“先勝而后戰”,也像毛澤東同志所說“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毛澤東1947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召開的會議上所作《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中提出的十大軍事原則第五條)。
那么,沒有勝算就束手待斃、無所作為嗎?否。孫子的“先勝論”不是機械唯物論,而是積極的權變論。在“軍形篇”中,已經給出了幾條原則性的答案。一要自保為先。這是最起碼的目標底線。即使不能取勝,也不能輸得精光。在確保生存的前提下,再尋機破敵,“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就是此意。也正如俗話所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當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由起初集中攻打大城市改為農村包圍城市;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后,被迫撤離中央根據地,實施戰略轉移;在國民黨重點進攻陜北之時,中共中央機關主動放棄延安等等,都是自保為先,再圖“星火燎原”。二是攻守轉換。孫子所言“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這是一個基本原則。即是說,當不具備戰勝敵人條件時,就要采取守勢;當具備戰勝敵人條件時,就要乘機發起攻勢。在實踐中,這是一個動態多變的轉換過程,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只能根據預見,因勢而變、順勢而為。抗戰初期,面對日寇的猖狂進犯,“亡國論”“速勝論”交互彌漫。“亡國論”表現為妥協態度和悲觀情緒,認為,“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如果抗戰,必會作阿比西尼亞(埃塞俄比亞的舊稱,于1936年被意大利侵占)”。而“速勝論”則表現為急性病和輕敵情緒,他們把日軍估計過低,甚至以為日軍不能打到山西,不會進攻武漢。1938年臺兒莊戰役勝利后,有些人說“這一戰,就是敵人的最后掙扎”“只有靜候末日審判”。毛澤東經過十個月的實踐經驗和對中日雙方以及國際條件的深刻分析,批駁了“亡國論”和“速勝論”,提出了“持久戰”的英明論斷,并且作出了三個階段的預見: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的時期。 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 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 還提出了“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這一作戰方針,實踐證明這些預見和論斷是正確的。三是壯大實力。按照孫子的“先勝”思想,要想長久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具備足夠的軍事實力,形成以鎰稱銖的格局。壯大軍事實力不會憑空而來,不是單一要素。孫子提出的“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是一個層層遞進、環環緊扣的邏輯鏈條,在農耕經濟和冷兵器時代,是頗具理性思維的。就是在當今時代,其思想精髓也不過時。和平發展與強軍備戰并行不悖。只有強大的軍備,才有話語權,才有威懾力,才能左右形勢、控制局面、應對挑戰,也才能有效地遏制戰爭。即便發生戰爭,也能“自保而全勝”。我們要維護世界和平,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就必須著眼未來反侵略戰爭,瞄準強軍目標,依托各種條件,大力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實行軍民融合、平戰結合、人與武器的結合,形成強大的威懾力和戰斗力,沉著應對各種復雜局面,粉碎一切敢于來犯之敵。
注:本文采用的《孫子兵法》版本,系謝祥皓、劉申寧1994年編錄出版的《孫子集成》中宋雕本“魏武帝注孫子”文本。
(曹永孚 整理并解析)
Chapter Four about Dispositions of The Art of 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