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迎波
徐州工程學院,江蘇 徐州 221018
?
論“集體研究”型瀆職犯罪案件的偵查方略
范迎波
徐州工程學院,江蘇徐州221018
“集體研究”型瀆職犯罪案件是新型瀆職犯罪案件之一。該類案件極大地增加了查辦的阻力,給刑事責任認定也帶來了一定困難。本文擬結合某縣查辦案件的工作實踐,對“集體研究”型瀆職犯罪案件的概念和特點、以及如何從立案、確定犯罪嫌疑人、收集證據、規范偵查行為等方面實施偵查方略進行論述。
集體研究;瀆職犯罪;偵查方略
瀆職犯罪一直是侵蝕國家和社會肌體的毒瘤。當前,隨著《關于加大懲治和預防瀆職侵權違法犯罪工作力度的若干意見》(中辦發【2010】37號文件)的進一步貫徹落實,查辦瀆職犯罪案件的力度不斷加大,犯罪嫌疑人的反偵查意識也在不斷增強,新型的瀆職犯罪案件也在不斷出現,“集體研究”型瀆職犯罪案件就是其中之一。該類案件極大地增加了查辦的阻力,給刑事責任認定也帶來了一定困難。2013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瀆職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對于以“集體研究”形式實施瀆職犯罪的行為,則首次明確應依法追究負有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這給查辦該類案件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撐。但鑒于偵查實踐中“集體研究”型瀆職犯罪案件復雜多樣,故本文結合某縣查辦案件的工作實踐,就如何偵查該類案件略作論述。
“集體研究”型瀆職犯罪案件是指以集體研究的形式掩蓋瀆職犯罪的案件。即以集體研究的形式形成決策并予以執行,如集體表決、協調會等,還有的行政主管部門將明顯瀆職的決定以“紅頭文件”的形式予以“漂白”,如政府內部通知等。另外,隨著分工的細化,一項具體行政行為不可能在一個環節由某個人來完成,因此一些重大損失的造成,往往會牽涉到多個部門或多個單位內設機構,也形成了瀆職案件集體化的傾向。
從某縣查辦瀆職犯罪案件的情況來看,近4年來,該縣共查辦瀆職犯罪案件32件,涉及工商、水利、農機、土地、財政、衛生、文化、教育、金融、城市規劃、城市管理、拆遷等部門。其中,涉及“集體研究”型瀆職犯罪案件20件,占總案件數的比例高達62%。
通過對上述案件的分析,可以得出“集體研究”型瀆職犯罪案件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行為的公開性。這類犯罪實施者利用集體研究“形式合法”的特點,往往通過召開政府常務會議、黨政聯席會議、市長辦公會議、或者某某工作協調領導小組等名義,公開實施瀆職犯罪行為。上述案件均為以各種會議形式,公開實施違法犯罪行為。
二是犯罪的預謀性。無論事前、事中還是事后,“集體研究”型瀆職犯罪案件的參與者都是明知瀆職犯罪行為的客觀存在,為逃避刑事責任追究而“集體研究”,犯罪的預謀性強。如某局相關人員以罰代刑、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一案中,則是單位事前開會集體研究,頻繁更換執法人員,使一名執法人員不移交的案件達不到法定件數,從而試圖規避刑事處罰。
三是形式的合法性。決策者、參與者和執行者往往以“集體研究”形成的政府會議紀要、市長辦公會議紀要、黨政聯席會議紀要、某某協調領導小組會議紀要或文件精神作為實施瀆職犯罪的“合法依據”。這些依據貌似合法,實則嚴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行政措施、行政決定和命令的規定。
四是責任的分散性。該類案件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交織在一起,涉及人員眾多,領導責任與直接責任、主要責任與次要責任、決策責任與執行責任交織在一起,相互牽連,因多人意志和行為導致危害后果發生,存在多因一果情形,給認定帶來一定困難。如某局相關人員以罰代刑、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一案中,則是眾多執法人員參與瀆職犯罪行為且將相關處罰決定呈報局法制部門審批,給瀆職犯罪行為披上“合法外衣”。
五是后果的嚴重性。該類犯罪決策者、參與者、實施者在“集體研究”的外衣保護下,認為“法不責眾”,明知后果的違法性卻參與研究并同意相關人員的觀點,導致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范性文件被架空,不能得到有效實施,本來的執法者卻成了違法者;同時,由于屬多人參與導致這種行為具有很大的傳染性,會引起其他相關人員或單位效仿,或以“集體研究”的形式達到個人的非法目的,往往肆無忌憚、不計后果,給國家和人民利益帶來巨大損失。如某局副局長以經局長辦公會集體研究為名違規減免相關費用,導致國家損失500余萬元。
偵查的核心是法律的適用、證據的收集和審查判斷。鑒于“集體研究”型瀆職犯罪案件具備上述特點且后果嚴重,采用傳統的偵查方式難以取得預期效果,必須針對其特點并圍繞瀆職犯罪行為的違法性、有責性、應受刑罰處罰性研究偵查方略。
(一)收集書證和危害后果的證據,果斷以事立案
由于“集體研究”具有公開性的特點,一般多人進行且記錄,會形成很多對突破案件有利的書證,如會議紀要、記錄、與會者登記簿、參會者的個人筆記、向上級機關的請示報告、相關法律文書、違法決策的紅頭文件,包括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等,要及時收集這些書證,同時因人數眾多也存在較多的證人證言;另外后果的嚴重性決定了危害后果的客觀存在,也給突破案件提供了有利條件,如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案中,前案構成犯罪是瀆職犯罪人無法改變的事實,相關證據也要及時收集。相關書證和危害后果的證據收集完畢,符合法定條件,則可果斷以事立案。
(二)明確刑事責任主體及其職責范圍,迅速確定犯罪嫌疑人
在責任主體上,要依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等來明確誰是責任主體、責任主體的決定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規定;要分清是紀律責任、行政責任還是刑事法律責任;是領導責任、主要責任、重要責任還是直接責任,是個人責任還是共同責任。如在查辦某局副局長、監察大隊長以及收費員玩忽職守一案中,則是按照其法定崗位職責,迅速確定三名犯罪嫌疑人;在職責范圍上,要查清參與集體研究人員的各自職責范圍,查清決定事項是否屬于主體職責范圍、法定權限,查清有無共同違反職責的情形以確定是否存在共同犯罪;同時要查清有無徇私情節以進一步確定犯罪嫌疑人及其主觀故意。結合該類案件具有預謀性的特點,查清是否名為集體、實為個人,是否通過集體研究掩蓋個人瀆職犯罪行為,瀆職行為是否和貪污賄賂行為交織在一起。如某財政所長在收受他人賄賂并實施濫用職權的行為后,對受賄事實供認不諱,但辯稱濫用職權系鎮長安排,個人不應承擔法律責任。但人民法院仍根據其崗位職責和職責范圍判決其濫用職權罪名成立。
(三)固定因果關系證據,保證偵查質量
該類案件客觀存在多因一果、責任分散但后果確定的情況,由于多個瀆職行為交織在一起造成了一個危害結果,故要認真查清因果關系。在收集證據證明訴訟事實時,瀆職犯罪必須要證明“特定義務”的存在,這種特定義務及行為人的職責。沒有這種職責或職責有無得不到充分證據予以證明,則否定因果關系的成立。一是從職責范圍上來確定。看研究事項是否屬于主體的職責范圍。如屬上級干預、授意,則看上級是否有權干預或決定,上級違法強令的則由其承擔責任;若屬行政首長以集體研究的形式達到自己的目的,則由行政首長承擔責任;經辦人在集體研究過程中故意隱瞞事實,利用集體研究達到個人非法目的則后果應由其來承擔;二是從決策程序來確定。要看提出集體研究的主體、為何研究,犯罪主體對危害結果的發生起決定和直接的作用,是為逃避追究刑事責任還是正常法律程序,這也體現犯罪嫌疑人的主觀故意。如雖經集體研究但決定的屬于違法事項,執行者仍應承擔刑事責任。三是從危害結果看。按照“倒查責任”的辦法,剝繭抽絲,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逐一對照,從而確定形成危害結果的源頭,即是因,由此確定因果關系。如某局稽查大隊負責人張某濫用職權一案,張辯解收取贊助費的行為系單位班子成員研究,且在其之前也已收取,并提供局發文件,但檢察機關反瀆職侵權部門經查認為其行為系執行違法決策事項,且班子未明確決定繼續違規收取贊助費,故法院仍判決其構成濫用職權罪。
(四)注重無罪辯解,規范偵查行為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八條的規定,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讓他陳述無罪的辯解。2015年6月出臺的《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加強出庭公訴工作的意見》也指出,對犯罪嫌疑人的無罪辯解必須高度重視。在偵查集體研究型瀆職犯罪案件過程中,犯罪嫌疑人的無罪辯解應記錄在卷,這既是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要求,也是規范偵查行為的需要,并引起高度重視。這類案件因涉及集體研究,犯罪嫌疑人的辯解較多,幾乎“十案九辯”,主要有辯稱集體責任、領導安排、沿襲執法習慣,對事實無明知的故意等幾種情形。針對以上幾種情況,偵查人員首先應該嚴格遵守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和要求,聽取犯罪嫌疑人的辯解并記錄在卷。其次是認真分析犯罪嫌疑人的辯解,有針對性的予以排除。對正確的有依據的辯解予以采納。再次是通過辯解洞察犯罪嫌疑人的思想動向,以便及時調整偵查方向。如在查辦某局副局長、監察大隊長、收費科長玩忽職守少收行政規費一案中,犯罪嫌疑人均辯解屬集體研究,偵查人員針對個人辯解,緊扣其工作職責深入訊問,最后推翻其辯解,案件順利告破,三被告人均被人民法院作出有罪判決。
[1]儲槐植,魏穎華.瀆職罪因果關系的判斷[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8(1).
[2]儲槐植,魏穎華.瀆職罪因果關系的判斷[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8(1).
D924.393;D925.2
A
2095-4379-(2016)26-0081-02
范迎波(1980-),女,漢族,江蘇徐州人,碩士,徐州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