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圣琪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42
?
淺析黑格爾的市民社會倫理觀
余圣琪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200042
黑格爾主張在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切都是絕對精神運行的產物,事物的更替和發展,只是“絕對精神”在不同階段的不同形式的外在表現。在此基礎上,黑格爾提出了自己的市民社會倫理觀,是黑格爾哲學思想中對于“市民”和“社會”倫理關系的一種認定和解讀,是黑格爾將“道德”和“倫理”應用在社會管理研究領域得出的研究成果。黑格爾的市民社會倫理觀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會公民和國家政府之間的相互關系。
黑格爾;市民;社會;倫理觀
(一)黑格爾眼中的“道德”
在《法哲學原理》一書中,黑格爾曾經把“道德”定義為“自為地存在的自由”[1]。從這個定義來看,在黑格爾的眼中,“道德”是一種“自由”,是人由內心中決定的,為了適應社會的要求而在社會中存在,給自己設定的一種存在的條件。換句話說,人的“道德”并沒有“善”與“惡”的差別,因為無論“善”還是“惡”,都是個人為了在社會上生存而從內心中為自己的存在設定的條件。黑格爾曾經說過:“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2]其實這句話放在對“道德”的理解中也是十分貼切的。
從黑格爾對道德的定義來看,“道德”是一種唯心主義的存在,但是會以一定的客觀形式表現出來。“善”或者“惡”都是可以用來形容人根據“道德”做出的具體行為表現的,但是,“善”或者“惡”卻并不適合用來評價人的“道德”,因為“道德”本身是人的絕對精神基于人在社會上存在和立足的自我判斷建立起來的一種條件反射。所以人和人的“道德”不必一樣。
(二)黑格爾眼中的“倫理”
簡單地說,在黑格爾眼中,“倫理”是一個基于群體意愿產生的概念,這個概念與“道德”的最大差別在于“道德”是個人基于個人的主觀判斷形成的,而“倫理”是一定數量的社會成員基于共同的主觀判斷形成的。黑格爾曾經指出倫理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同一”或者“主觀的善和客觀的、自在自為地存在的善的統一”[3]的存在,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有些人眼中,黑格爾的道德是“反道德”。這種觀點是對黑格爾哲學思想的片面解讀。如果將黑格爾的哲學思想放在君主制社會的體制下來進行理解就不難發現,黑格爾眼中的倫理是建立在“君主意愿”基礎上的倫理,換句話說,只有當個人順從“絕對精神”為個人的生存和發展制定的標準與君主的“絕對精神”為社會的發展制定的標準相互吻合的時候,人的思想和行為才可以被認為是“符合”倫理的,反之,則被認為是違背倫理。
(一)黑格爾的市民社會倫理觀
黑格爾的“市民社會倫理觀”是黑格爾哲學思想中對于“市民”和“社會”倫理關系的一種認定和解讀,是黑格爾將“道德”和“倫理”應用在社會管理研究領域得出的研究成果。簡單概括,黑格爾的市民社會倫理觀強調的是,一切社會關系都是個人權利和道德自由相互制衡之后形成的穩定結果,只有當個人放棄個人的“道德”而接受社會的“倫理”,個人才能在社會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和社會認同感。也就是說,個人的道德和社會的倫理最終都是“絕對精神”的一種表現形式,道德,在倫理的基礎上成立,倫理,在道德的基礎上存在。
(二)黑格爾市民社會倫理觀的現實影響
黑格爾的市民倫理觀對現實社會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而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對社會法律體系的影響。具體說,黑格爾的市民社會倫理觀的顯示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聯邦制國家結構的出現
正是在黑格爾的市民社會倫理觀的指導下,德國的國家結構形式和政權組織形式發生了改變,德國從一個君主立憲制的“王國”改革成為采用聯邦制國家結構和議會共和制形式的“國家”。國家制度的改變,在根本上分清了國家權力機構的權力界限,避免了社會的發展和倫理繼續按照順從一名國家君主的個人道德觀而發展的歷史再次重演的可能。不僅如此,在將國家的統治權力進行界定的同時,德國政府還將除外交、國防等“國家權力”之外的發展建設地方經濟的發展權、管理權等下放給了各地方政府。
2.公民權利的明確
從黑格爾的市民社會倫理觀來看,黑格爾堅持認為市民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所以只有“市民”積極地參與到社會事務當中,將自己的“道德”與社會“倫理”相統一,“市民”才能在社會中找到歸屬感,“市民”的合法權益才會得到保障。黑格爾的這一觀點對于國家政治體制的發展和完善也是產生了深遠影響的。
3.公民自治的繁榮
在黑格爾的市民倫理觀中,黑格爾十分強調市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他不僅明確定義了市民的“善”,還非常明確地指出了市民的“善”的表現形式。黑格爾對于市民的“善”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他在市民倫理觀中對市民的“善”的表現形式的描述,非常精妙地解釋了市民和社會發展之間的微妙關系。黑
格爾的這一思想被很多國家應用在了社會管理工作當中。
(一)完善對市民權益的法律保護力度
盡管德國政府和民眾之間的關系與我國政府與民眾之間的關系有著本質的不同,但是我國政府的執政理念也是為了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建設,為了讓全國人民都過上幸福健康的高品質生活。因此,在我國的發展建設過程中,也需要通過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方式,不斷地提高我國公民參與社會事務的熱情,并且逐步完善我國法律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力度和效果。
(二)明確對“社會組織”的法制監管
從我國當前時期頻頻發生的各種不道德現象來看,在我國政治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過程中的法制建設和法治改革相對滯后,社會公眾的個人“道德”與社會“倫理”之間的差距非常明顯,這是非常嚴峻的“倫理危機”[4]。但是,“社會組織”在我國的發展還比較落后。由此出發,我國政府應當在當前階段的工作中就及時建立起能夠全面監督“社會組織”的成長和發展情況的法律體系。
(三)對政府職能的法制化約束
我國政府可以通過積極轉變政府職能的努力,將那些完全可以由公民自治組織承擔起來的社會服務保障工作委托給社會公民組織來承擔。只要在下放權力的同時,對政府的職能進行必要的法制化的約束,就能避免社會組織在正常的工作過程中受到政府的干擾而無法順暢運行的情況發生,就能有效地調動起社會公民參與社會事務的積極性,同時有效地實現政府職能的積極轉變,更好地提升政府部門的工作效率。
黑格爾的市民社會倫理觀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哲學理論。盡管學術界對于黑格爾的市民社會倫理觀有著這樣那樣的爭論,但是,只要能夠緊密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運用黑格爾的市民社會倫理觀,這個誕生在遙遠的19世紀的哲學理論仍然能夠為今天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工作提供積極的幫助。
[1]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11.
[2]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1.
[3]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62.
[4]羅朝慧,雙艷珍.當代中國社會道德危機的根源、實質及倫理重建——兼論黑格爾倫理國家概念的現實啟示[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4(3).
B516.35;B82-051
A
2095-4379-(2016)27-0172-02
余圣琪(1991-),女,江西九江人,華東政法大學,2012級法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