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中共陜西省委黨校,陜西 西安 710061
?
知識產權的私權與公權博弈探析
張敏
中共陜西省委黨校,陜西西安710061
經濟的全球化、一體化促進了科技的創新發展,也為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知識經濟的進展與知識產權私權化的擴張,加速了知識創造者主體與非主體之間的矛盾沖突,在社會權利體系中存在著私權與公權的博弈。這一博弈的解決,是促進我國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桿。
知識產權;私權;公權;博弈
經濟的全球化、一體化的進展,不斷推進了科技創新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當前,要推動我國的科技創新發展,就必須解決好私權與公權的博弈問題。在中國的社會經濟運行中,實現私權與公權的協調、平衡發展。
私權與公權是相對應的概念。私權是指私人、個體即自然人或法人,所享有的各種民事權利。WTO的《知識產權協定》中強調“知識產權為私權”,這就是明確界定了知識產權的私人屬性。私權強調的是私人權利受到國家法律的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的不可侵犯性,是現代知識產權制度的基本法律觀念。知識產權私權化的擴張,將導致知識的創造者的個人利益與社會公眾的公共利益之間的沖突。即知識產權的私權與人權、健康權、生存權、發展權等公權的沖突。這在知識產權體系中,是權利的保護與限制的重要問題。
知識產權私權與公權的關系,如果站在哲學角度看問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方面的因素,二者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作用,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知識產權中的私權與公權,存在著對立的一面,存在著排斥與沖突;同時,二者之間又是相互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知識產權的理論工作者或社會實踐的探索者的任務,就是要在私權與公權的對立統一中,較好的把握知識產權的私權性,解決好知識產權中存在的沖突,促進知識的創新,推動科技、文化創新發展,實現社會科技資源的高效整合和利用。
私權保護的是知識財富的創造者、所有者的利益;而公權保護的不僅是知識財產的創造者、所有者的個體權益,同時,還要保護知識財產的傳播者、使用者的權益。當前,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推廣,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及知識經濟的發展。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的知識財產私權化在國內和國際法領域均有所擴張。一是從在國內領域看,知識財產私權化的擴張,將會導致原來屬于人們共同所有的市場、知識文化、科技創新技術及生產等歸入私人領域,而知識財產的公有領域相對減少。這就會引發知識創造者、所有者與知識傳播者、使用者之間的博弈。二是從國際層面看,知識財產的私權化的擴張,在國際領域有所強化,這就給經濟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增大了壓力。這種壓力來自于西方發達國家提高保護標準,發展中國家只能被動接受國際知識產權的新體制和機制。
私權擴張與公權萎縮的成因,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一是市場經濟的利益最大化原則是私權擴張的根本。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競爭的市場機制促使市場主體,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市場主體在這種利益最大化的驅使下,而忽視社會公共利益,從而形成了知識產權這一私權的擴張,公權受損。二是西方發達國家在知識產權領域的比較優勢是私權擴張的重要因素。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西方國家已由傳統的工業經濟轉向了以信息產業為主的知識經濟時代。在這種環境下,發達國家利用各種條件,在全球范圍內構建知識產權條約,使發達國家私權在全國全球范圍內有所擴張,而發展中國家利益和知識產權有關的公權不能得到重視。三是知識產權價值取向的異化推進了私權的擴張。當代,隨著社會、科技、經濟、文化的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社會物質財富增長所帶來的經濟社會效益在異化的價值取向的情況下,則是公權讓位于私權。對此在社會經濟的運行中必然形成私權與公權的博弈。
私權與公權和諧發展的知識產權制度建設路徑,是當今知識產權制度構建與完善的重大課題。這一課題解決基本路徑要從私權與公權關系上去把握:一是要對私權進行充分有效地保護;二是用公權去制約私權的不斷擴張,從而達到私權與公權的平衡。具體路徑要從以下幾個面著手。
第一,私權與公權要有機結合,協調平衡。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制度具有雙重的制度目標:即既要保護私權,又要保護公權。知識產權具有私權的屬性,但這并不意味著不重視公權的存在。在社會經濟的運行中,知識產權制度就是在私權壟斷與知識共享的結合中,來保護知識財富的創造者權利,推動新知識的傳播,即新的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從而達到社會公共財富的增長。也就是說保護私權是知識產權制度的前提,維護公權,推動社會財富的增長是知識產權制度的核心。首先,知識產權私權的保護是促進經濟、科技創新發展的前提,如果說為了維護人類社會的生存、健康、發展等公權,而忽視知識產權這一私權,使不法分子肆意侵權,對此必然會重創發明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因而不利于知識經濟的增長,不利于社會公共權利的維護。其次,不適當保護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使其超過一定的限度,也會對公權的實現造成難以挽回的創傷。所以在社會經濟的運行中,要將知識產權這一私權的保護與公權的維護統籌考慮、有機結合,二者之間要處在不斷的協調、互為條件,從而達到兩者之間相對動態平衡。
因此,在著手解決知識產權有關的私權與公權沖突時,要以利益平衡為原則,要解決好“三大平衡”,即一是知識產品的創造者自身權利與義務的平衡;二是知識產品的創造者與傳播者、利用者的利益平衡;三是創造者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平衡。
第二,規制知識產權法,解決知識產權濫用行為,推進私權的保護與公權的維護,從而實現私益與公益共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知識產權中的私權與公權是相互制約的,二者之間是互為條件,共處在知識產權的制度設計之中,這是實現私權與公權平衡的條件。在現實社會經濟的運行中,知識產權法往往使用禁止權利濫用的原則。例如,專利制度一方面授予專利人獨有權利;另一方面又有強制許可等制度,以防止權利人阻止公權的實現。當前,我國要實現知識產權的私權與公權的雙贏,在知識產權制度的設計過程中要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在知識產權的設計中,要明確禁止濫用原則和濫用的法律后果,同時,應有明確的細則和具體的要求,要對知識產權的壟斷問題予以規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科技的進步,濫用知識產權的形式也呈現多樣化趨勢,知識產權法不可能將未來各種濫用知識產權的形式考慮到。因而,知識產權法的總體設計中應明確規定禁止濫用原則。二是在知識產權的部門法律中,對權利濫用作出具體的解釋和明確的規定。即可以通過法定許可、強制許可、合理使用等制度,來保證公眾享有知識文化創新所產生的權利。
第三,利用國際知識產權協定,完善我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推進維護社會公權。當前我們要充分利用國際知識產權協議中,賦予成員國防止知識產權濫用、推動公權的條款,進一步構建和完善我國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實現我國社會的公權。解決目前國際經濟運行中的知識產權方面的爭端??鐕窘洺E用知識產權壟斷市場的行為,破壞正常商貿往來,制約國際資源的合理配置。目前,我國要充分利用國際知識產權協議的相關規定,盡量完善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形成規制知識產權制度中的私權的濫用,有利于維護和保障公權的知識產權制度的不足。
縱觀國內國際經濟社會的演進,目前,我國在知識產權領域,應注意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對私權要進行積極有效的保護;二是通過公權合理、限制私權的異化。在現實的社會經濟的運行中,不能以犧牲公權為代價,推進私權的神圣,而應該在保護公權的狀況下,來推進私權化。這就是說在國際知識產權領域內,我國要進一步完善合理均衡的知識產權制度,從而達到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既能保護私人權利,又能處理好國際知識產權問題中的私權與公權之間的關系,有效解決知識產權中的私權與公權之間的沖突,推進全球社會經濟資源的高效配置。
[1]吳漢東.知識產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2]馮曉青,劉淑華.試論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及其公權化趨向[J].中國,2004(1).
[3]郭林昕.簡析知識產權的公權利和私權利屬性[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
D923.4;D997.1
A
2095-4379-(2016)26-0173-02
張敏(1982-),碩士,中共陜西省委黨校,講師,主要從事經濟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