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邁
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重慶 401120
?
編纂民法典背景下“懸賞廣告”法律性質的研究
張邁
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重慶401120
懸賞廣告自古代就存在,以契約說和單方行為說為主。我國的民法也未對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做出規定。因此,在編纂民法典的背景下,深入探究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意義重大。
懸賞廣告;契約說;單方行為說;法律性質
懸賞廣告在我國最早可追溯至秦朝,《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呂氏春秋成,懸諸東門,謂有能動一字者,賜以千金”,經歷了千余年的發展,懸賞廣告的種類也是日益繁多,如優等懸賞廣告,尋找遺失物的懸賞廣告等,但是,對于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確實一直沒有定論,現在,主要有契約說和單方行為說兩大主流觀點。
懸賞廣告,是指廣告人以廣告的方式聲明對于完成一定行為之人予以報酬的意思表示,懸賞廣告的構成要件大體有四:一是,需要有懸賞人,懸賞人可以為自然人,法人或是其他民事主體;二是,有賞格,即為有償性;如果不具備賞格,該廣告就與普通的廣告無異,不能稱之為懸賞廣告;三是,以廣告的形式為一定的意思表示。廣告的形式多種多樣,如報刊雜志刊登、廣告欄張貼、在互聯網上發布消息等;四是,懸賞廣告需要求他人完成一定的行為,但該行為不能違反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和社會公序良俗。
關于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學界存有兩大主流觀點,即“契約說”和“單獨行為說”。縱觀世界各國關于此的立法,英美法系的國家傾向于將懸賞廣告認定為是一種契約,而大多數的大陸法系的國家則傾向于采用單獨行為說。
(一)契約說
契約說認為“懸賞廣告可明確規定為要約”,并非一個單獨的法律行為,當相對人完成懸賞廣告上所要求的行為,并將這一情況告知懸賞人時,承諾即做出,此時雙方達成合意,合同即生效,當合同有效成立后,懸賞人即負有給付支付報酬的義務,而相對人也具有請求支付報酬的權利。
英美法系的國家傾向于采用此種學說,在英國法律體系中,也對是否將懸賞廣告認定為要約存疑,但是在實際的法律操作過程中,采用了契約說。一般而言,英國將對不特定人群發出的廣告視為要約,這一法律原則也在案例Carlill v Carbolic Smoke Ball Co(1893)中得以確定,后在關于懸賞廣告的問題也借用該案例所設置的法律原則進行解決,并未增設新的指導案例;在成文法國家中,日本采用了契約說,將懸賞廣告規定在契約之后,《日本民法典》第529條規定:以廣告聲明對實施一定行為人給予一定報酬者,對完成該行為者,負有給付報酬的義務。目前,我國處理關于懸賞廣告的案件,也采用了契約說。該學說的優點:
1.充分體現了民法意思自治的原則
契約說的重點在于將懸賞人發布懸賞廣告的行為認定為要約,當相對人以自己的行為作出承諾時,該契約即成立并生效。懸賞廣告由懸賞人基于自己真實的意思表示,設立一定的賞格,頒布懸賞廣告。而相對人也是基于自己真實的意思表示完成懸賞廣告規定的相應的行為。在此,筆者認為懸賞廣告的內容是基于其真實的意思表示而設定的,是自愿為自己設定了相應的義務。將懸賞廣告認定為要約,最大程度的體現出民法的意思自治的原則。
2.有利于維護懸賞人的利益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17條規定:要約可以撤回,但撤回要約的通知應當在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前或者與要約同時到達受要約人。當懸賞人發出該廣告后,在未有人做出與懸賞廣告向對應的行為之前,懸賞人可以自由撤回該廣告,但如果相對人已經做出相應的行為時,此時,應認為雙方之間的契約關系已經形成,懸賞人不能撤回懸賞廣告,應按照懸賞廣告所述的報酬給予相對人。就這點而言,契約說對于懸賞人而言,能夠在一定的限度內撤回自己所作出的要約,在一定程度內維護了懸賞人的利益;而對于相對人而言,由于懸賞人能夠撤回該廣告,此時相對人處于不利益的狀態下,若相對人未實施該廣告中所規定的行為,但已著手實施準備工作,當懸賞人撤回該懸賞廣告時,相對人不能對其自身受損的利益提出補償請求,從這個角度看來,契約說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相對人產生不利的。雖然契約說確實極大程度上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法院的司法審判工作,但是契約說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基于此單獨行為說應運而生。
(二)單獨行為說
根據單獨行為說,懸賞廣告是懸賞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并負擔債務,以一定行為的完成為其生效要件。
所謂單獨行為,并不需要雙方達成合意,僅有行為人單方的意思表示即能產生債權債務關系。大陸法系的一些國家采用了此種立法方式,在此筆者也較為傾向于單獨行為說。單獨行為說解決了運用契約說所不能解決的幾個問題:
1.相對人不知懸賞廣告的內容而做出行為的
單獨行為說“使不知有廣告而完成一定行為之人,亦得請求報酬”。德國《民法典》點第675條也規定:行為人不知有廣告而為指定行為時,廣告人仍負有給付報酬的義務。通過這一點也體現出采用單獨行為說充分體現了民法的城市信用原則,有利于維護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2.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完成懸賞廣告所規定的內容時
如果采用契約說,則要求作出相應行為的相對人須是完全行為能力人。而當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是限制行為能力人作出相應的行為時,則不夠成合同行為人,也不能通過要約所示的賞格要求懸賞人給付一定的報酬;若采用單獨行為說,只要當事人完成所規定的行為即享有報酬請求權,懸賞人也負有給付報酬的義務。
3.采用契約說會出現同時履行抗辯權與《民法通則》79條相沖突的現象
我國《民法通則》第79條第二款規定: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動物,應當歸還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在采用契約說的情況下,如果懸賞人拒絕支付相應的報酬時,基于同時履行抗辯權,相對人可以對其物品進行留置,而這一行為也明顯違背了《民法通則》第79條第二款的規定,也違背了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而運用單獨行為說將并不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相較于契約說,單獨行為說更佳。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契約理論運用于極大的方面。但是,就懸賞廣告的法律屬性這一問題上,契約說并不能給予完美的解決方案。因此,為平衡雙方當事人的合法利益,保障交易的順利進行,應采用單獨行為說來解決關于懸賞廣告的相關問題。
[1]王利民主編.民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C Elliot and F Quinn,Contract Law(10th edn,Pearson 2015).
[3]王澤鑒.債法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D923.3
A
2095-4379-(2016)26-0175-02
張邁(1996-),女,漢族,山東濟寧人,西南政法大學(2014級)經濟法學院,研究方向:經濟法、民法、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