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立德
自從學會使用工具以來,用途各異的工具便成為人類肢體的延伸和增強。工具本不是人體的一部分,但在某些情況下,工具和使用者分離,可能會帶來致命的后果,軍人的武器即是如此。但“賽博格”的出現,也將原有的秩序打亂,使我們又有喜又有憂。
無論是冷兵器時代還是火器時代,因為武器或防具被敵人打落或奪取,繼而喪命的軍人數不勝數。為了避免這種問題,一部分武器(防具)采用了相當極端的設計。比如說,一些歐洲中世紀的盾牌,會要求士兵將整個左前臂插進盾牌背面的扶手里。如果敵人想要奪取這面盾牌,就需要首先殺死使用它的士兵,或者至少斬斷他的左臂。但這一類設計,在避免武器掉落的同時也犧牲了靈活性。兩者兼得的完美方案,或許要到信息時代,方才有實現的可能,那就是將一部分小型化的工具直接植入人體,并與人的神經系統接駁,作為人體的“增強組件”。
這樣的人被稱為“賽博格人”。在科幻小說、影視作品和電子游戲中,賽博格人已經是相當常見的角色。日本動畫電影《蘋果核戰記》里,男主角普里亞諾斯曾是軍人,因為受了嚴重的戰傷而不得不替換掉75%的肢體,成為賽博格人。美國科幻電影《機械戰警》中的機械戰警墨菲和《我,機器人》中的警探戴爾,也都是由于類似的經歷而成為賽博格人。
在電子游戲當中,賽博格人的設定則更為常見。風靡全球的科幻題材游戲《星際爭霸》中,星靈族(Protoss,游戲中虛構的外星種族)的兵種“龍騎士”,即是重傷瀕死后被賽博格化的老兵。這些老戰士完全放棄軀體,將自己大體完好的頭部植入一種特殊的機械載具,依靠營養液維持生命和傳遞電信號驅動載具作戰。兼有桌游、卡牌和電子游戲等版本的《戰錘40K》系列游戲中,也有賽博格戰士的身影。
本期科幻小說《它人 終點鎮》里的雇傭兵們,同樣是賽博格技術的“受益者”。體內植入專用芯片的女狙擊手,比歷史上的任何狙擊手都更出色,因為她的大腦、眼睛和手臂都經過了增強,可以看得更清楚,拿槍的手也會更穩。突擊隊員會因為芯片的幫助,在戰場上更冷靜也更無所畏懼,而“穩定射擊”意味著他們能克服甚至“修正”連射時的槍口抖動。很顯然,得益于賽博格技術的輔助,他們擁有了成為最優秀的戰士所必須的特質。
但通過人機結合的方式,對人體進行增強,也并非一項完美的技術。由于芯片等設備已經植入人體,并且直接與人體機能產生聯系,因此在強調控制信息流的未來戰場上,這些設備如果出錯或者被黑客破壞,其后果可能是致命的。可以說,用賽博格技術增強士兵的肌體和作戰能力,在提供優勢的同時也帶來了軟肋。
通過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我們已經能大致預見這類事件可能的發展走向:2010年,英國計算機專家馬克·加森在自己的左手里植入了一枚身份識別芯片,用以啟動手機和開啟辦公室門禁;有一天,他出于研究目的故意讓這枚芯片感染了計算機病毒,于是,他無法再使用手機,也無法正常上班,讓他感覺自己“受到了侵犯”。幸運的是,加森體內的這枚芯片功能有限,即使被損壞也不至于危及生命。但如果一名未來的賽博格戰士遇到類似的情況,或許就不會有如此好運了。
美國著名科幻作家約翰·斯卡爾齊,在其代表作《垂暮之戰》系列里,就有這樣的情節。在這些小說中,未來人類征募地球上75歲以上的老人參軍,再通過記憶移植的方式為其“更換”新身體成為士兵;移植之前死亡的老人則被提取遺傳物質,作為特種部隊“造人”的基因儲備。這些未來士兵經過大量的基因和賽博格改造,大腦裝有名叫“腦伴”的計算機設備,士兵必須以它來控制個人武器和其他的戰斗裝具,以免武器裝備在士兵戰死后資敵。但在一次特種作戰行動中,一名叛變的科學家利用“后門”強行關閉了一些特種兵的“腦伴”,使他們空降時無法開啟降落傘,最終墜地身亡。
這些特種兵的命運,其實也是《它人 終點鎮》里的雇傭兵們所擔心的。只不過,可能導致這種破壞的,是一臺已經“覺醒”,開始具有自我意識的超級計算機。它在進行著某種陰謀,通過誘使人們把芯片等設備植入體內,再通過控制它們來控制被植入者的行為。
雖然全面超越人類并可能威脅這個星球的超級計算機或者說人工智能,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但不少與之相關的科幻作品已經提醒我們人類要未雨綢繆:如果人類中的精英,乃至絕大多數青壯年,都為便利或競爭力接受了芯片植入,那么,假如有一天這些芯片被某種力量所控制或破壞,影響到被植入者的行為方式乃至生命,人類文明毀滅的第一塊骨牌也就將被推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