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遜姑
勤勞開啟致富路和諧幸福奔小康
□吐遜姑
曾經有人說過:“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條路,時而曲折、時而平坦,行進的路上有成功也有失敗。如果一個人要想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留下一竄閃光的足跡,他就必須經歷這些。”今年48歲的計劃生育光榮戶三師五十一團十八連農民吾斯滿江·阿巴克,就是一位在人生道路上創造亮點的人,他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開創了自己生活的一片新天地,通過奮斗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致富明星。
吾斯滿江·阿巴克的父母親是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實農民,家里兄弟姐妹幾人,家境苦困,他們如果都像父親那樣一輩子做一個老實本分的傳統農民的話,那么他們都將重復父母的生活,貧寒交迫,甚至更加困窘。他20歲成家后,和父母親在一起生活了5年,分家后,父親給了他7畝生活用地,他滿懷希望地開始了小家的生活。但是一直到35歲,吾斯滿江·阿巴克和妻子帶著兩個孩子還一直守著僅有的7畝地,過著為生計到處奔波有上頓沒下頓的日子,生活極其困難。當他看到身邊的同齡人生活日益生機,而自己還在原地踏步時,他感覺生活怎么那么難呢?他感到很累,是那種精神上的累。
但是他不甘心,同樣有手有腳,同樣的努力,別人能有好生活,他怎么就沒有呢?到底哪里走錯了呢?他深思了幾天,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先掙錢、攢錢,再錢滾錢。為了改變現有的生活狀態,他決定一定要努力,給妻子、孩子一個安定的生活。就這樣他開始日出夜歸,給大戶打工,外出挖甘草,秋收季節拾棉花,還到附近團場打工,慢慢地他有了積蓄,他拿著這些錢不斷地擴大承包的土地,到了2007年達到40畝,種植了棉花,收入達到5萬元;2008年團場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鼓勵農民種植紅棗,他看準這是一個機會,便率先在連隊直播紅棗24畝,兩年的時間他又擴大到了40畝紅棗、50畝的棉花地,眼看他的好日子就要來臨了。
當他把紅棗地擴大后,因為沒有什么技術,連續兩年沒有好的收成,為了把損失補回來,2009年8月他借款購買了60只羊,種植了20畝飼草地,購買了粉碎機,建了青貯窖,經過5個月的育肥,到來年的1月份就賣出一大部分,掙了4萬元;2010年他還購買了70只雞,因不懂養殖技術,買的當年就死了一半,正當他發愁時,連隊派他去參加了團舉辦的“科技之冬”養殖家禽培訓班,由塔里木大學的教師授課,在課堂聽專家解說,他掌握了家禽的養殖技術,便義無反顧地又購買了雞苗,把雞發展到了300只,而且掙了2萬元。土地是農民的命脈,因此他不愿放棄40畝紅棗地,想在紅棗地里有所收成,于是他到五十團、五十三團專門找經驗豐富的大戶學習紅棗的修剪技術,把家中羊圈里的幾噸有機肥撒到了地里,2013年他的紅棗賣了3萬元,養羊掙了5萬元,一年收入就達到了8萬元左右。2014年他邀請二十連漢族種植紅棗戶到他家現場指導,在那名漢族職工的幫助下,年底他紅棗收入21萬元,為了答謝他人的幫助,逢年過節他就去拜訪看望,時間久了,你來我往,他們成為了好朋友,2015年紅棗收入14萬元、養羊收入4萬元、10畝瓜地1.5萬元、棉花4萬元,年底總收入達到了25萬元左右。
現如今吾斯滿江·阿巴克回想起創業的歷程,他感慨萬分,他說:能有今天的一切,都得益于國家及兵團的優惠政策,沒有團場鼓勵職工多元增收的引導,就沒有他的今天。他兒子結婚后生育兩個孩子,他也鼓勵他們領取了計劃生育光榮證,因為現在他所擁有的一切證實了當初的決定是對的。
吾斯滿江·阿巴克為何能在困境中闖出這么大一片天地呢?連隊的鄉親說:他待人熱情,為人厚道,做事勤快講究誠信,而且還是一個熱心腸的人。吾斯滿江·阿巴克在自己地頭打了4口井,連隊里誰家澆水困難了都會找到他幫忙,他從不拒絕;連隊誰家有老弱病殘,只要他知道的,逢年過節,他都買上糧油,帶上一些錢去看望他們;每逢“六一”兒童節,他都會買上1000元的學習、生活用品看望貧困兒童;每到農忙季節,他都會雇傭10名貧困農民到地里干活,高于市場價付工錢給他們。這幾年吾斯滿江·阿巴克通過敢闖敢干,取得了自己的成功,在自己致富和幫助別人致富的過程中,也贏得了許多人的尊重。正是這份尊重,增強了他的社會責任感,每星期的連隊升國旗儀式,他總是第一個去,站在國旗下,默默地看著國旗冉冉升起,當別人問他:“你怎么這么認真呢?”他說當他面對五星紅旗時心中由發地有種自豪感,因為有了國家的富強,才有了他和大家的安定生活,所以他要認真,他更是動員更多的農民參加這樣有榮譽感的升旗儀式。在連隊“去極端化”宣傳工作中,他敢于對暴恐事件發聲,敢于站出來反對宗教極端思想,用自身去傳播正能量。
生命是一種姿態,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奮斗,必將演繹出不同的人生,吾斯滿江·阿巴克正是用他自己不懈的努力,譜寫著新一代農民最壯麗的詩篇!又是一年的開頭,吾斯滿江·阿巴克正在地里忙碌著,有人找他幫忙時,他就開上新買的車現場去幫大家,他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播種文明,必將收獲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