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
當前我國去工業化問題及治理對策探析
王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江蘇南京211100
摘要:隨著社會發展,去工業化問題日益凸顯,西方發達國家在這方面有一定經驗,這給轉型期的我國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本文首先對國內去工業化現狀進行概述,接著對發達國家的經驗進行介紹,最后探討了當前我國去工業化問題的治理對策。
關鍵詞:去工業化;產業轉型;多元治理
一、當前我國去工業化問題概述
去工業化是指制造業就業比重持續下降。去工業化的成因,從自身出發,是因為產業發展到一定水平,產業結構面臨調整,于是附加值較高的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取代附加值較低的制造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從外部出發,是由于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貿易導致的國家間競爭。因此在內外因素聯合驅動下,去工業化不可避免。
去工業化問題在中國主要表現為老工業基地的衰落,如東北等老工業區。我國的去工業化問題和片面發展重工業的歷史有關,這直接導致環境的惡化和一、二、三產業的發展不均衡;同時,建國初出現過的單一所有制結構和過度僵化的經濟體制也阻礙了就業機會的增長: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被基本消滅干凈,這些都局限了多樣化就業渠道的拓寬,繼而影響老工業區的多元化發展,去工業化問題逐漸成型。
二、德國魯爾區去工業化問題解決的經驗
德國魯爾區作為資源型區域,直到1984年,一直走“再工業化”道路,重點保護傳統的區域經濟結構。正如林德布洛姆的漸進決策方式,我們肯定它在特定環境下的可行性,但漸進決策模式適用于穩定的社會環境,同時決策的大方向必須是對的,而轉眼看魯爾區的再工業化:在生產技術進步前提下,煤炭工業已成夕陽產業,堅持再工業化的漸進無異于飲鴆止渴。人們害怕推翻原有政策對生產生活的沖擊,但現實卻不容許魯爾區在傳統工業的固守中尋求自身發展,轉型勢在必行。
魯爾區的創新轉型有三點:1、以傳統工業為基礎的創新。即加大對環保型企業的重視;2、以文化為依托的創新。對于傳統工業,魯爾區走“內部更新”的文化道路,將廢棄工業建筑改造為博物館,既保留文化特色,又拉動魯爾的文化消費;3、以穩定社會環境為背景的創新。魯爾區注重在轉型中實施社會保障措施,對傳統工業進行物質補償,為轉型創設穩定社會環境。
三、當前我國去工業化問題的多元治理對策
結合國外經驗,筆者從治理角度分析該問題。在肯定政府“元治理”地位的同時,發揮企業、非政府組織、公民個人作為多元治理主體的作用,形成“四位一體”的多元治理,努力實現我國產業轉型。
(一)發揮政府的“元治理”作用,形成領導帶頭的動力機制
政府在去工業化問題中的“元治理”地位不容忽視。首先,政府應扮演“先知”角色,從長遠角度看問題,也許現下的制造業表現著很好的發展前景,但政府不能因此而放棄創新,更不能排斥其他產業的投資,在奧斯本的口中,政府是“掌舵人”,它的決策關乎整個社會的走向,因此,政府要分析當下,更要“預知”未來;其次,政府是民生的保障,應扮演社會不公平的調節劑,不能在經濟建設中忽視了人民的幸福感,應廣泛運用稅收等手段,保證社會資源再分配的公平,同時,政府可成立培訓機構,對在職人員和下崗人員進行培訓,保證員工素質與經濟發展要求的動態平衡。
(二)發揮企業的積極作用,和政府形成良好的配合關系
企業是創造地區經濟收入的動力,更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一方面,企業應主動接受政府的監督,及時上交稅款,不弄虛作假,另一方面,政府應積極與企業進行溝通,協助企業做好勞動力的就業培訓工作,加緊高質量人才的培養,使產業轉型順利進行。
(三)發揮非政府組織的導向作用,為產業轉型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什么都靠政府,不僅會挫傷社會參與治理的積極性,更會消耗大量資金、人力、物力,有時反而吃力不討好,若能把部分權力下放給社會組織,既減輕政府的負擔,又能激發廣大非政府組織的拼搏精神,增加社會各界對政府政策的理解度,為產業轉型奠定扎實的社會根基。但需要注意的是,非政府組織缺乏明確的綱領,領導機制也不夠嚴格,很可能會助長一些消極負面的力量,鑒于此,政府須加強對非政府組織的監管與引導,指引其發揮積極作用,遏制消極作用。
(四)個人努力提升自我,以迎合產業轉型對個人素質的要求
產業轉型涉及具體政策的落實,這需要社會公眾的實踐。產業轉型需要技術支持,因此高素質人才則成了產生核心技術的生力軍。當今的競爭,是人才和科技的競爭,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才能在全球化競爭中搶占先機,因此,為加快產業轉型,個人須多學習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用創新改進生產技術,加速產業轉型速度。
[參考文獻]
[1]劉繼國.服務化與相關范疇:基于文獻回顧的比較[N].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6-12-27(3).
[2]劉軍國.中國三大信息產業基地競爭格局與山東信息產業發展的思考(連載二)[J].山東電子,2004,21(1):11-12.
[3]宋玉祥,陳群元.20世紀以來東北城市的發展及其歷史作用[J].地理研究,2005,24(1):281-287.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4-0299-01
作者簡介:王琦(1993-),女,漢族,江蘇南通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2015級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