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汪澤
?
勞動是舞的先導——說甲骨文“舞”
□賀汪澤
甲骨文是殷代文化的寶庫。由于其時步入文明社會不久,在這寶庫中儲存著眾多遠古文化的信息,為我們探索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無可替代的資料。比如關于藝術的起源,學術界就起源于勞動還是游戲,長期爭論不休。學者可曾想到,能否在甲骨文中找到解決的契機?下面,拈出一個“舞”字,看它為我們提供了什么樣的證據。
燕召公,周之同姓,封于燕,以封地稱。召公名奭,在召公之前,殷代已有名奭之人,稱“伊奭” 或“黃奭”。 伊,為官稱,由伊尹歷五朝為相,死后配享祭祀,此后各朝之相都可稱“伊”,或“尹”; 黃(),官員胸前佩玉之象,代指其人。所以,奭,可稱伊奭,也可稱黃奭。其人即《漢書·古今人表》上品下智人伊陟。
奭, 取象于挑擔的勞作, 由此受到啟發, 以巫為職業的人發明了獨特的舞步。何以見得?請看《甲骨文合集》五冊14210片:
丙辰,卜殻,貞:帝唯其終茲邑?四。貞:帝弗終茲邑?
貞:帝唯其終茲邑?四。貞:帝弗終茲邑?四。
翌庚申,縛于黃奭?四。貞:戌舞,雨?四。
這是一版完整的龜甲,刻有三組卜辭。第一、二組反復貞問,大王是不是會在未來幾天之內壽終于此邑?因為卜都是預告,不一定就是事實。也許王重病,自我感覺很不好,擔心不久于人世,于是問卜于先祖,是不是會死?如果會死,是誰在作祟?這作祟之人,王也有預感,有針對性地提問,是不是他在搗鬼?如果是,有什么辦法把王從死亡線上拽回來?這就是卜的意圖。
這三組卜辭,關鍵在第三組,有四個字值得注意。一是“縛”字:,左為,與“戌舞”之(戌)同形,釋為大刀、干戚均可;右為“束”,象剝好的絲繭束成一捆,釋“束絲”合字,可偏用“束”義,也可偏用“絲”義。整字本應釋為“”,篆文演化為“縛”。束、絲同義;戍為兵器,用于狩獵,尃為鏟形農具。當種植業代替狩獵業成為主要生存手段之后,“”為“縛”所取代,也順理成章。
“縛于黃奭”, 王被黃奭捆綁而去,意思說,是得罪了黃奭,黃奭想要大王的命。這就為“其終茲邑” 找到了原因。
原始舞蹈是功利性的,不是無目的的活動。大王將要被黃奭捆綁而去了,怎么辦?戌舞!眾巫跳起大刀舞,和疫鬼展開搏殺;疫鬼扺擋不住,也乖乖地把大王放回來,大王由此得救。這樣的巫術有幾回應驗,視作巫術套路的舞蹈也就越來越受到當權者的鐘愛,成為其借以自救的工具。而觀者在鑼鼓聲中,在狂熱的舞蹈動作刺激下,感官得到滿足,身心由此放松,收獲了怡情的好處。藝術之成為藝術,自然也少不了娛樂的成份。
凡祭祀山川之神、社稷之神、四方之神、赤帝等,都由鼓人、舞師指揮,擂起響鼓,眾巫根據祭祀名目的不同,或耍干戚,或持羽扇,或披長絹,繞場表演各種動作,既娛神,又娛人。雖然我們難以確定殷代是否有如此之多的舞具和舞形,有了甲骨文多個字形的記載,方知《周禮》所言不虛。
翌日,庚,其束乃雩,及至來庚,有大雨?
翌日,庚,其束乃雩,及至來庚,亡大雨?
行雩祭的是王,而收割禾黍的是民。殷王是最大的奴隸主,占有最好的土地,有大量的奴隸為其耕作。殷王也關心天氣的好壞,年成的豐歉,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收割之后,久不下雨,于是行雩祭,為秋播做準備。庚日至庚日,共十天。一個束()字,象割好的禾穗捆扎在一起;既然禾穗已進倉,為什么還要求雨?這不是有二茬耕作制度的明證嗎?
(作者: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南京東路豐源天域五棟二單元302信箱,郵編3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