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良山,印文彪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 2.嘉興大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平湖 314200)
?
小微主體發展創意農業的實踐與思考
楊良山1,印文彪2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 2.嘉興大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平湖 314200)
摘 要:通過分析浙江小微主體發展創意蔬菜產業的做法和經驗,提出小微主體發展創意農業面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加強租賃型現代農業設施建設,加強標準化小型農場建設,加強農場相關生活設施建設,加強涉農信用監管保障體系建設等促進創意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家庭農場;創意農業;小微主體
文獻著錄格式:楊良山,印文彪.小微主體發展創意農業的實踐與思考[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 (4):461-464,467.
“菜好半年糧”。蔬菜是人類的基本食物來源之一,提供人體健康所必需的維生素、膳食纖維和礦物質。鮮食為主、需求量大的傳統飲食習慣,決定了蔬菜在我國城鄉居民膳食結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蔬菜產業在種植業結構自發性調整、適應性調整和戰略性調整中異軍突起,生產技術發展,數量供應充足,花色品種豐富[1],蔬菜生產在保障城鄉居民基本消費需求和提高生活質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蔬菜產業也從昔日的“家庭菜園”逐步發展成為主產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同時,隨著蔬菜品種的不斷增加,蔬菜的觀賞性、趣味性也日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蔬菜生產也日益走入城鄉居民生活活動空間,成為美化城鄉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蔬菜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的發展,蔬菜生產也朝著小型化、家庭化、園藝化方向發展,越來越多的居民在陽臺、屋頂、辦公室等空間進行各種創意型蔬菜品種的栽培種植。
近年來,浙江各地年輕的新農人,通過成立合作社、家庭農場、企業等小微主體,組織有關科研、技術人員,以無土栽培技術為核心,以優新品種的引進為重點,以各種新技術的集成應用為依托,開展創意蔬菜產品的設計、生產和經營,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促進了浙江創意農業的發展。
1.1品種擇優創新產品
隨著蔬菜品種的不斷豐富,特別是隨著功能型蔬菜品種的日益豐富,為小微主體發展創意農業提供了豐富的品種資源。如某農場每年引進試種數十個品種,經過科學篩選,先后選擇100余個品種進行較大面積的示范推廣。引種的大南瓜單個重達97.5 kg,生產的小觀賞南瓜單個重僅0.5 kg,集觀賞性、美食性于一體,深受市場歡迎。引種成功的“綠童”無籽西瓜,皮厚約0.5 cm,卻能承受100 kg的重物。引進種植的非洲冰草、胚藍、抱子甘藍、紅菊葉、彩色洋蔥等蔬菜,集觀賞性與營養保健功能于一體,其盆栽深受廣大青年家庭的喜愛。應用優新品種開發的五彩小番茄混合種植、五彩小南瓜種植等,通過多種色彩的組合,在生產環節,形成了彩色的景觀,加上形狀各異的蔬菜產品混搭在一起,滿足了采摘游客的新奇感和對蔬菜產品色彩、外觀的多樣化需求。在銷售環節,多種顏色、不同形狀、口味各異的同類產品組合在一起,給消費者視覺、觸覺和味覺上強烈的對比和體驗感,深受消費者歡迎。
1.2基質創優提升品質
我國傳統農業以土壤栽培為主,其最大的缺點是易導致作物的連作障礙和質量安全隱患。據有關方面監測,鎘(Cd)、砷(As)等有害元素含量在我國一些常年種植的菜田土壤中已經逼近甚至超過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標準臨界值。規模飼養場的畜禽糞便已成為菜田有害元素的重要污染源[1]。生態基質成本較傳統草炭低;突破了無土栽培必須使用化學營養液的傳統模式,將有機農業成功導入無土栽培,主要設施蔬菜專用肥成本較傳統營養液低,符合我國“綠色食品”施肥標準,能提高農產品品質。與土壤滴灌相比,節水、節肥,提高產量,可以達到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2]。浙江的小微主體有的引進實施氣霧栽培、基質栽培等非土栽培模式,有的研制新的容器,有的研制新的基質。如某農場通過反復試驗,研制出以進口椰糠[3]為主,食品加工廢料(主要成分為海藻)等其他物質為輔的新型生態栽培基質。這種基質具有椰糠原料貯存空間小、保水保肥性好、易消毒、固根性好、可循環利用等優點。以優質無紡布制作的栽培容器[4](這種栽培容器環保、成本低、使用方便,植株根際透氣性好);基質中添加的海藻[5]由于富含維生素、多糖、藻朊酸、甘露醇、甜菜堿、高度不飽和脂肪酸、抗生素以及多種天然植物激素等多種營養成分,大大改善了基質物理特性。該新型基質在平湖、蒼南、上海等地的蔬菜專業合作社推廣應用,得到廣大用戶的一致好評。高效栽培基質的成功創制,為其實施專業化生產,減輕生產技術壓力和生產管理壓力,提供了前提條件,同時基質中的海藻通過影響根際微生物種群、為植物生長提供額外的生長調節劑[6]等,促進光合作用、提高作物抗逆性,促進了農產品外觀品質和食用品質的提升。特別是該基質配合緩釋控肥施用,應用于盆栽蔬菜,效果十分明顯。栽種的七彩椒等觀賞型蔬菜生長旺盛,不需要添加其他肥料,栽種的非洲冰草、胚藍、抱子甘藍等觀賞實用型蔬菜,管理簡單,根系發達,長勢旺盛。
1.3大苗移栽優化空間
在溫室、大棚等設施生產中,采用多茬復種技術,提高復種指數,是小微主體增加產量,提高效益的最有效方式。但受氣候條件的限制,溫室大棚的適宜使用時間有限,炎熱的夏季、嚴寒的冬季,都直接影響溫室大棚的使用效果。種苗分苗后,如果直接移入溫室大棚,在氣候條件不適宜時,往往會導致種苗生長不好甚至死亡,或者控溫成本高,導致種植效益低。某農場成功創制了無紡布袋容器基質栽培技術[4],并應用于蔬菜大苗移栽,充分利用小苗分苗后生長空間需求較小的特點,用方便移栽的無紡布育苗袋分苗后,在溫室中集中控溫培育成大苗。既方便管理,減少水肥流失,又可確保種苗正常生長,待外界氣溫適宜時,直接移植,由于小苗始終生長在營養育苗袋中,移植后無緩苗期,確保了高產穩產。多家農場的試驗表明,大苗移栽比小苗具有更強的抗逆性、早產性和豐產性。實施大苗移栽的大田黃秋葵,上市時間比小苗移栽提前1個月左右;大苗移栽的大棚甜瓜,在同樣遭受低溫影響后,葉片依然碧綠,生長正常,而普通栽種的植株葉片發黃,根系生長受阻,表現僵苗,易感病,上市時間推遲。
1.4雙層容器強根壯苗
基質栽培將植物的根系固定在基質中,通過滴灌或細流灌溉等方法,供給植物營養液。栽培基質可以裝入栽培袋內或鋪于栽培溝或槽內。日常生產管理中,為了確保植物根系足夠的水分需求,同時又必須確保植物根系不全部浸沒在水中,一般在栽培袋或栽培槽(溝)底部設計漏水裝置,多余的水可以通過這個裝置漏入土壤,同時通過增加給水次數,確保植物根系水分和養分供應。這種方法存在著給水次數多、勞動力消耗大、水肥損失大等缺點。某農場采用雙層容器的方式,解決了植物根系的生長環境問題。即將大苗帶容器移栽至裝滿基質的栽培袋(或栽培槽、栽培溝)內,植物根系自然生長,穿過育苗袋底部,進入下層栽培袋,下層栽培袋為不漏水的塑料制成,澆水后多余的水分自然留在栽培袋底部,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水分和肥料的流失,達到了節水節肥的目的;植物根系留在上層育苗袋內部分,始終保持干燥狀態,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根系的正常呼吸,由于供氧充足,根部粗壯,長勢旺盛;由于根部濕度低,也有效防止了病害的發生,減少農藥的使用次數和施用量。
1.5水肥一體精準管護
“肥大水勤”,粗放的水肥施用方式不但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而且過量的肥料隨著水滲入地下,還容易造成環境的污染,人工燒水施肥不僅費時費力,而且由于肥水無法實現精確控制,施肥效果不好,浪費更嚴重。水肥一體化技術能夠加快作物對養分的吸收速度,減少因揮發、淋失帶來的養分損失,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同時也能節約人工成本,節省勞動時間[7],減輕勞動強度。某農場通過與國內有關專家密切合作,引進吸收國內外先進的灌溉、施肥技術和理念,通過承擔實施省市科研項目,針對不同作物的需肥規律,結合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溉特點,建立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水肥一體化技術體系。運用該水肥一體化技術,在相應的溫光氣條件下,可以實現在任何空間進行植物栽培;突破傳統施肥理念和施肥制度,真正做到了要多少給多少,缺什么補什么,分階段施肥,看長勢施肥,在不同蔬菜的育苗、無土栽培、有土栽培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并迅速在省內外多家單位推廣,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6種養結合減少排放
蔬菜生產過程中,同時產生大量的莖葉和殘次蔬菜,營銷過程中也會有部分蔬菜因為留放時間長而無法銷售。但這些莖葉和殘次蔬菜,是雞、鵝、羊等畜禽的優質飼料。某農場通過合理配置養殖規模,科學種植皇竹草,皇竹草地養雞,實施立體種養;路邊空地、邊角地種植菊苣等優質牧草,充分利用種植空間,實現種養結合;通過建設二氧化碳發生器等設施,不可飼用的農作物秸稈全部投入二氧化碳發生器,在相關微生物的協助下,產生二氧化碳,提高大棚內二氧化碳濃度,冬季時還可提高大棚溫度2~4℃,發生器內放養蚯蚓,蚯蚓喂雞,余渣和蚯蚓糞經過滅菌處理后,與椰糠配比,添加生物殺蟲菌肥后,形成新的栽培基質,既保證了有效資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又減少了廢棄物的排放。
1.7盤栽葉菜創意生活
盆栽觀賞型蔬菜既滿足了消費者對新鮮蔬菜瓜果的需要,也滿足了消費者休閑體驗的需要,近年來,市場需求量日益增長。但產品品種以瓜果類為主,且由于盆栽生長周期長,管理難度大,消費者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市場消費量十分有限。葉菜是長三角一帶家庭主要消費蔬菜之一。然而,常規葉菜生產,特別是夏秋季高溫時,葉菜生產過程中蟲害發生比較嚴重,產品質量安全隱患較大。同時,夏季葉菜不耐貯運,傳統的生產銷售方式難以保證產品新鮮度。某農場把穴盤育苗理念應用到葉菜生產中,通過采用穴盤基質栽培葉菜,連盤帶菜銷售給消費者,葉菜采摘以后,回收穴盤。盤栽葉菜由于脫離了病蟲害較多的生產場地,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葉菜種植過程中產品的質量無法保證的問題。帶盤帶基質銷售,葉菜進入家庭后,其生長并不受任何影響,可解決葉菜不易貯運從而降低葉菜的新鮮度的問題,同時,消費者購買的是帶基質活體葉菜,放在家里還有一定的觀賞性,滿足消費者觀賞休閑的需要。該托盤葉菜生產模式已經申報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技術。
此外,浙江的小微主體還緊跟互聯網時代發展潮流,積極應用新媒體發展電子商務,開展農產品同城配送業務,有的在當地已經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較強的品牌影響力。如某農場僅一年多時間,微粉人數就已經超過2 000人,年齡層次上老中青皆有,行業分布上以公務員、知識分子和青年白領為主。有的小微主體還結合自身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重點圍繞用戶體驗,建設開心農場、四季花海等農業景觀型項目,加強生產與消費的參與互動,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認知度和信任度。
隨著各項惠農政策的不斷落實,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入農業生產領域,他們來自不同的領域,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充分融合現代生物、工業、信息等領域技術于農業生產中,大力發展創意農業,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代新農人。他們投資興建小微型、技術型、服務型、創意型家庭農場、合作社或農業公司,從事農業優新品種的引進、栽培技術創新、栽培技術示范、栽培技術服務等工作,屬于典型的技術型的職業農民,是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典型代表。但小微主體由于經營規模小、資金實力雄厚、抗風險能力低,在發展創意農業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和困難。
2.1資金不足,且難籌
多數小微主體資金量小。如某家庭農場由于自有資金量小,剛開始成立時主要租用當地政府建設的溫室和大棚從事新品種引進、品種示范、技術創新和創意蔬菜生產,由于所有設施設備均來自當地政府,農場沒有農業設施等固定資產投入,投資規模不大,加上良好的技術基礎和合理的管理,農場經營十分順利。后來隨著當地政府收回相應的設施,為了能正常開展相關工作,農場重新租用了5 hm2裸地,進行大棚等生產設施投入,加上必要的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投入,農場新基地建設投資猛增,大大超過了農場的投資預算,由于沒有固定資產抵押,股東住房擔保后,貸款額度無法滿足農場生產經營的需要,加上規模擴大后,工人工資支出突然加大,農場經營即刻面臨資金難題。
2.2人才難覓,且難留
小微主體的負責人來自各行各業,有許多主體由于來自非農領域,有的甚至連基本的農業生產技術也沒有。發展創意農業需要一批有思想、有知識、會經營的優秀人才,但必須以農業技術為基礎。為了提高農場農業技術水平,農場往往通過公開招聘技術人員來滿足生產的需要。但實際情況是,由于大部分農科類大學生畢業后不愿意把服務三農作為就業的優先考慮目標[8],辦公室及后勤等管理人員應者云集,而有一定經驗的能滿足生產需求的一線技術人員卻少之又少。有農場通過各種渠道招聘到有實踐經驗的一線生產技術人員,但不到一年,就由于待遇比較低、生活環境不理想等原因離職。盡管各小微主體在引進人才方面想了很多辦法,但是受社會大環境影響,即使順利引進,優秀人才考公務員、考事業單位的欲望強烈,加上目前整個行業優秀人才緊缺,人才跳槽現象頻繁,優秀的留不住,留下的也并不安心。
2.3設施不夠,且難建
小微主體特別是新成立的小微主體,缺少各種設施是其面臨的最大問題。如某農場成立之初,租用政府建設的溫室及大棚從事蔬菜新品種的引進示范,除溫室、大棚等農業生產設施外,沒有任何配套設施,農場辦公用房、管理用房及農資堆放場所皆無,后來不得已只能騰出半個溫室,在溫室里興建簡易板房作為管理辦公用房,嚴重擠壓了生產場地。租用的基地是一個設施全無的“全裸”基地,雖按相關規定向有關部門進行了設施農用地申請,但由于手續繁雜、限制性規定多,審批時間長等原因,基地運作初期不得不動用大棚進行各種農資的貯存,而農資產品周轉、基質堆放配制、蔬菜采收整理等農業生產活動,不得不借用貫穿基地的村道進行。由于該村道路面寬僅4.5 m,且來往車輛多,特別是運送附近企業的原料、產品等的大型貨車來往頻繁,正常農業生產活動受到嚴重影響,大大增加了農場的勞動力支出,同時,由于缺少冷藏設施,不得不在離地十余公里的城區租用冷庫臨時存放產品,大大提高了產品的運輸和管理成本。
3.1加強租賃型現代農業設施建設
近年來,我國設施農業發展迅速,但目前的設施農業,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自建、自用、自管模式,少數農業龍頭企業為了自身發展的需要,在政府的扶持下建設一部分農業設施,如溫室、大棚等,再出租給農戶或農戶家庭經營,產品由企業回收,企業與農戶之間形成了比較緊密的利益聯結關系,達到了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但這種模式還不多,滿足不了農戶或農戶家庭對現代農業設施的需要。我國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的,必須實現耕地數量的占補平衡。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并不是簡單的數量上的相等,而應該是深層次的農業生產能力或農產品生產能力的占補平衡或略有提升。影響農業生產能力的因素很多,土地面積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其他如土地質量高低、從業人員素質、農業設施的多寡、技術水平的高低、創新意識的強弱等均是主要影響因素。在實施耕地占補平衡的過程中,要改變占用前后面積相等的簡單平衡思維,實施以農業生產能力或農產品生產能力為衡量指標的占補平衡,綜合考慮土地質量高低、從業人員素質、農業設施的多寡等因素,通過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土地上增加農業設施,吸引高素質的經營主體,增強業主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通過提高技術水平和技術能力,實現區域農業生產能力不因土地面積的減少而減弱。
3.2加強標準化小型農場建設
所謂標準化農場,就是指適合家庭經營的,按照經營內容確定規模,各種生產配套設施完備,配備的宿舍等必要生活設施能滿足生產經營者基本生活需要的小型農場。農場的建設方可以是各種具有一定投資能力的主體,包括農村經濟合作社、工商企業或有資金實力的自然人。標準化農場可以借鑒城市住房市場的運轉模式,鼓勵實行建設、管理、使用分離的運轉機制。即建設方、使用方甚至是管理方既可以由同一主體完成,也可以由不同的主體分別實施。這樣有利于充分發揮各種主體的優勢,如建設方的資金優勢、管理方的技術優勢、使用方的勞動力優勢等,既有利于推進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促進農業的標準化生產和專業化經營,降低各種主體的風險,同時,也可以通過標準農場建設,為逐步建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產生態生活多種功能融合的現代農業莊園提供條件。
3.3加強農場相關生活設施建設
近年來,浙江各級政府大力加強農業投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特別是近幾年大力加強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路硬、渠光、綠化美,十分注重生態循環,農業的生產空間和生態空間建設都取得了明顯成效,生產功能和生態功能進一步優化[9]。但是農業項目的建設用地指標無法落實,農場的生活設施配套不足,生活便利性、舒適性等方面,與保證基本生活需求尚有較大的距離。一方面年輕的高素質人才忍受不了這種艱苦的生活環境,無心扎根農場從事農業生產,另一方面也無法吸引其他領域的專業人才進駐農場,在農業生產第一線施展其專業才華,借助他們的力量推動創意農業的發展。農場建設的參與人員多來自于外地,一
般都缺乏住房等基本的生活設施。由于設施農業用地并不能用于農場生活設施的建設或改善,也無法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創意人才對高品質生活、體面生活的需求。給予農場必要的生活設施用地指標,改善農場的生活條件,有利于吸引更多領域的專業人才參與發展創意農業。
3.4加強涉農信用監管保障體系建設
融資問題是小微主體發展創意農業首先要面臨的問題之一。我國現有金融體系對小微主體開放了短期信貸業務[10]。在農產品總體供過于求,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大背景下,涉農企業生產經營風險愈發加大,小微主體可抵押資產少、信用度低,銀行出于風險控制的考慮,中長期信貸和權益性資本的市場供給嚴重不足。在各種涉農商業活動中,籌資難導致“履約難”“違約多”等現象經常出現,再加上公益性的風險擔保和補償性的風險保障缺位,相關涉農單位的正常生產經營時常受到嚴重影響,而且也直接導致了涉農主體之間信任度的降低和信用風險防范預算和維權成本的增加。這既不利于各主體的健康成長,也不利于我國農業持續健康綠色發展。因此,必須加強涉農信用監管和保障體系建設,通過建立涉農法律服務、涉農法律援助等涉農法律志愿服務體系以及公益性擔保保障基金,打造和維護良好的涉農信用體系。
參考文獻:
[1]張真和.我國發展現代蔬菜產業面臨的突出問題與對策[J].中國蔬菜,2014 (8):1-6.
[2]蔣衛杰.生態基質無土栽培關鍵技術[J].中國蔬菜,2013 (19):41.
[3]印文彪,田端華.以再生資源椰糠為基質的新型蔬菜育苗技術[J].長江蔬菜,2015 (15):46.
[4]印文彪.一種新型無土栽培技術:無紡布袋容器基質栽培技術[J].農業工程技術,2012 (6):46-47.
[5]楊芳,戴津權,梁春蟬,等.農用海藻及海藻肥發展現狀[J].福建農業科技,2014 (3):72-76.
[6]黃清梅,肖植文,管俊嬌,等.海藻肥對玉米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J].西南農業學報,2015,28 ( 3 ):1166-1170.
[7]劉潔琪,張琴.水肥一體化技術在小番茄上的應用效果[J].浙江農業科學,2014 (11):1702,1715.
[8]鄭興明,曾憲祿.農科類大學生能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主力軍嗎?[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5 (5):97-102.
[9]楊良山,朱奇彪,吳偉昉.生態文明視角下浙江創意農業發展模式選擇[J].浙江農業科學,2015,57 (1):32-37.
[10]張靜.山西省文化創意產業融資問題及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4 (39):76-80.
(責任編輯:吳益偉)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0528-9017(2016)04-0461-04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401
收稿日期:2016-01-05
基金項目:農業部項目“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路徑選擇研究”
作者簡介:楊良山(1969—),男,湖南冷水江人,副研究員,從事農村發展研究、園區規劃設計工作,E-mail:6637985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