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 瑞
?
西安八仙庵廟會的歷史文化漫談
□ 安 瑞
在老西安人的記憶中,八仙庵的廟會一定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瑯滿目的商品,焚香禱告的香客,威嚴莊重的神像都是關于廟會的難忘回憶。廟會,這種古老的文化活動,發源自上古社會的社祭活動:人們在對自然神與祖先神的祭祀中,往往集會來進行一些群體性活動。隨著道教與佛教的興盛,廟會由原來單一的宗教活動逐步轉變為融宗教祭祀、商品貿易、文化娛樂于一體的群眾性活動,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在《辭?!分?,將廟會定義為“中國市集的形式之一,設在寺廟里面或附近,在節日或規定的日子舉行”。可見,廟會與其所依托的宗教建筑是緊密相關的,廟會的發展離不開其所依托的“廟”,八仙庵廟會的興盛正是得益于八仙庵悠久的歷史與濃厚的宗教文化。
八仙庵始建于宋代,本為鎮壓地下雷聲的雷神廟,有鄭生在此遇八仙宴游,傳為一時美談。元初被全真教創為叢林,以“八仙庵”命名之,八仙庵建立在民間八仙信仰的基礎上,明清時期發展成為全真教的著名宮觀,香火鼎盛。后有道士任天然對八仙庵加以修葺擴建,并力主開壇放戒,將八仙庵發展成為全真道十方叢林。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后在西安期間,曾赴八仙宮進香,賜銀修建八仙宮殿堂、山門,又敕封為“萬壽八仙宮”,一時風光無限。1935年監院唐旭庵募資重修呂祖、太白二殿,得到當時社會名流的積極響應。這次修繕,“飾勝跡以作民氣,崇道德以佐治理,賓額迎送于是焉”(胡誠林:《全真叢林八仙宮》,華夏出版社,2013年,第91頁),收獲巨大社會效應。其后,八仙庵一直作為重要的道教場所,發揮著它的功效。
八仙庵雖地處繁盛的長樂坊社區中,卻大隱隱于市,保存著一份獨特的靜謐與肅穆。照壁、牌坊、山門雖為文革后修復,卻雕刻細致,精美絕倫。進入山門,即為遇仙橋,遇仙橋后是第一大殿——靈官殿。傳說,靈官是玉皇大帝的守衛,還執掌天庭糾察,它的神像莊重威嚴,有肅穆之感。靈官殿后是八仙殿,供奉東華帝君和八仙神像。八仙,即鐵拐李、曹國舅、藍采和、張果老、韓湘子、何仙姑、漢鐘離、呂洞賓八人,他們最初都是凡人,或是因為德行出眾,或是具有高行、道行、仙風道骨而被人們加以紀念,并在后世流傳中被逐漸仙化,賦予神秘色彩。由于他們平凡的出身,拉近了與民眾的距離,從而得到了大眾的喜愛與信仰,這也是八仙庵歷來香火鼎盛的重要原因。八仙殿后為斗姆殿,供奉斗姆及星君。在東跨院中,坐落著呂祖殿和太白殿,呂祖殿香火鼎盛,供奉純陽祖師呂洞賓。他本是唐末宋初一儒生,久考不中,在長安酒肆逢漢鐘離,黃粱一夢歷經人世悲歡終得點化,或許是他的放蕩不羈為世人所欣賞,或許是他潛心問道濟世的決心打動世人,呂祖深得民眾的喜愛與敬仰。清人蒲松齡曾說,“故佛道中唯觀自在,仙道中唯純陽子,神道中唯伏魔帝,此三圣愿力宏大,欲普度三千世界,拔盡一切苦惱,以是故祥云寶馬,常雜處人間”。相傳呂祖是八仙庵中最靈驗的仙人,凡有所求無一不準,大殿門上所懸“福民壽世”的匾額,殿里掛滿的錦旗,以及殿外香爐內不絕的香火,都體現這一點。
正是由于悠久的歷史與濃厚的宗教氛圍,推動了八仙庵廟會的興盛。每逢初一、十五,這里人頭攢動,香客絡繹不絕。信眾們懷著虔誠之心跨上遇仙橋,將誠心布施的錢幣砸向橋下的金鐘與金幣,祈求福運安康。金鐘與金幣也有一段傳說,相傳呂祖得道后,普渡眾生便是借助此二物作法。在到靈官殿前進香,有一種儀式叫作“拜八方”,焚三炷香,手持紅香朝四個方向都拜一次,再將香插入香爐中,這是此地信眾常見的一種祭拜方式?!鞍莅朔健敝?,信眾依次拜過后面的大殿,然后到呂祖殿求簽。此簽被稱為“有求必應呂祖簽”。除了傳統祭拜活動外,還有“摸福字”,即用手撫摸碑石上的吉祥字眼的活動。摸神龜也是民眾所熱愛的活動之一,通過雙手撫摸神龜的特定位置再撫摸自己身上相同位置,達到驅病氣的功效。這樣的活動,雖然蘊含了迷信的色彩,但不能否認,它對引導民眾積極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外,在大的節慶日時,八仙庵也會舉辦各種法會、道場,吸引眾多游客。在參拜觀覽之后,庵外還有商販銷售各色小商品以及文玩供游客挑選,熱鬧異常。
廟會,這種集宗教、經濟、文娛于一體的活動,不僅能夠寬撫人心,更為人們放松精神、交流情感提供了良好平臺。廟會的興盛,不僅有利于群眾文娛活動發展,更對其所依托的古建筑大有裨益。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廟會通過各種獨具特色的活動吸引大批群眾,不僅給寺廟帶來一定的收益,為這些古建筑的維護開發提供資金支持,更能夠作為名片,提高古建筑的知名度,并為解決古建筑的良性運行問題提供突破口。
八仙庵獨具特色的歷史與宗教氛圍帶動了廟會的興盛,同時,廟會的興盛也促進了八仙庵的發展,這種雙向互動關系值得我們借鑒和利用。作為十三朝古都、歷史文化名城,西安這片土地曾承載過無數的燦爛與輝煌,擁有數量可觀的古建筑遺存,其中,宗教建筑所占比例很大,如何對這些古老的宗教建筑合理開發利用的問題亟待解決。在對古建筑的保護時,要“在保護歷史文脈的同時尊重當地居民的感知記憶”,而廟會,就是利用這樣的感知記憶實現對古建筑的開發利用。對傳統廟會加以改造,為其注入時代特點,引導其與古建筑緊密結合,從而實現對古建筑的再利用,或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
當各色百貨商場、娛樂場所早已取代了廟會、集市,然而,每當聞到檀香的裊裊香氣,總會想起兒時最心心念念的八仙庵廟會,想起嬉鬧的人群,想起八仙們動人的傳說,那是我記憶中未曾忘卻的歌。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歷史學院本科生, 郵編7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