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 易
土地補償款應以承包經營時的人數分割
□木易
【案情】
原告陳方民和被告陳方群系同胞兄弟。1986年,農村土地承包時,原、被告家庭共有六位成員:父親陳康平、母親李艷梅,還有陳康平的兩個女兒陳曉芳、陳曉麗,一家六人共承包經營水田6.32畝。此后,陳曉芳、陳曉麗分別于1988年、1991年出嫁,但是戶口均未遷出。該村委會實行“三十年承包經營權不變”的土地承包方式,因此,雖然陳曉芳、陳曉麗出嫁,陳方民、陳方群分別結婚以及后來生育子女3個、2個,但是該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都未作出變更。2013年,陳康平因病無效治療死亡,陳康平承包經營的土地戶主變更為其長子陳方群。2015年,登記為戶主陳方群的承包經營土地中有1.02畝被征用,陳方群便以戶主的名義領取了補償款人民幣10.9萬余元。陳方群領取該款后,陳方民要求按現有各家庭成員人口的比例分配土地補償款未果,便將陳方群訴至法院,請求分得補償款中的三成,即陳方民及其子女三人、陳方群及其子女兩人和陳曉麗、陳曉芳等十人按照人口比例參與土地補償款的分配。
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陳方民、被告陳方群為同一家庭的成員,以戶主陳康平的名義參與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發包,其中共承包土地6.32畝。戶主陳康平已于2013年去世,雖然將戶主更改為陳方群,但是沒有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做出調整,故土地承包經營權應該屬于承包經營權取得時的家庭成員共同共有。因此,在承包經營期限內,任何一個家庭成員使用的任何部分家庭承包地被征收、征用,除青苗等補償費用歸使用者個人外,其他因土地被征用而由集體分配的各種補償款項,均屬原家庭成員共同共有,即由取得承包經營權時的成員平均分配。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四條、第二十八條規定,土地承包關系確定后,原承包戶內新增的人口不能參與分配原承包份額。故依法判決被告陳方群所得的土地補償款按五份平均分配,被告陳方群應給付原告陳方民人民幣2萬余元。
【點評】
在農村家庭土地承包法律關系中,既有以農戶為主體的對外關系,又有以單個家庭成員為主體在戶內的對內關系。由于土地承包期限長,在承包期限內,因生老病死、婚娶嫁出、分家析產等原因,家庭成員經常發生變化。同時,隨著土地征用、征收的價格不斷攀升,家庭成員間由于土地補償款的分配糾紛不斷增多。正確解決此類糾紛,要把握以下兩個關系:
1.家庭土地承包經營權,家庭成員之間是共同共有關系。我國農村土地承包實行的時候,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就是通常說的“分田到戶”,而不是“分田到人”,因此,作為家庭成員之集合的農戶是承包經營權的唯一主體,單個家庭成員不能單獨享有此項權利,該戶內的成員之間對承包經營的財產形成關系應為共同共有關系。也就是說,在承包期限內,任何一個家庭成員使用的任何部分家庭承包地被征收、征用,除青苗等補償費用歸使用者個人外,其他因土地被征用而由集體分配的各種補償款項,應屬于家庭成員共同共有,平均分配。
2.根據《農村土地承包合同法》第三條的規定,農村家庭承包采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家庭承包方式;第十五條又規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經濟組織的農戶。其中對家庭和農戶的區分不明確,使人們對承包主體產生認識錯誤,認為在家庭承包關系上,家庭和農戶是同一主體,均可以作為承包方。家庭和農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在農村家庭承包關系中,往往對此差別不予區分,均以家庭作為承包單位,這導致在分割家庭承包經營權時非常困難,這也是引起家庭矛盾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在本案中,原以陳康平作為戶主的家庭,在其去世后,原承包關系確立時同一農戶的家庭成員,尚余五人,而這五人實際上已分為五戶,以戶為單位按原承包份額分配,原有陳方民一戶享有原家庭承包土地的1/5,陳方群一戶同理享有1/5。在同一戶中,不管是原承包關系確定時的原有人口,還是新增人口,各家庭成員身份平等,對作為基本生活保障的家庭共同共有的承包經營權,均平等享有權利。戶中新增人口,以戶為單位自行調劑,與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無涉。(文中人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