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都拉
和諧托起幸福的風帆
□哈布都拉
我叫哈布都拉,是六師北塔山牧場的一名哈薩克族醫生,現年54歲,中共黨員。我的家庭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上有老母,下有兒孫,我與妻子努爾巴特共同維護著這個八口之家。多年來,我之所以能全心全意地為牧區廣大群眾看病、治病,是因為我有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人們常說“家和萬事興”,前些年日子雖然艱辛,但老伴的一句話讓我感動至今:“只要人在,我們共同努力,還怕好日子不來嗎?”我的母親今年84歲了,她患有風濕性關節炎,并伴有高血壓、心臟病,已癱瘓在床十幾年。牧場地廣人稀,又是邊境地區,我要經常外出給牧民看病,顧不上家里。家里孩子、老人,牲畜、家務,統統都壓在老伴一個人身上,累得她也患上了嚴重的心臟病、糖尿病和高血壓,還做了心臟瓣膜手術。這兩年,我從連隊調往場部,老伴也退休在家,家庭生活條件相對較好了,使我更能體會到家庭的溫馨和幸福,也讓我更能靜下心來沒有后顧之憂地努力工作,我從內心感激我的家人,并道一聲:“老伴,你辛苦了,謝謝你。”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搞好鄰里關系,我的母親一直在為我們做著榜樣。在她年輕的時候,就和周圍鄰居和睦相處,從未有過口角。就是現在她不能自由行走,誰家有事,她依然讓家人陪著,拉著她去。熱心的人總是能感染他人,同樣,只要是我們家里有事需要幫忙時,周圍的鄰居們都會及時伸出援助之手。關系好了,處處都能體現溫馨,平時誰家做了好吃的,互相送來,孩子們天天玩耍在一起,吃在東家,喝在西家,不分彼此,這應該就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吧。
自我第一天參加工作起,母親就對我說“你是醫生,不管是漢族還是哈族,只要病了,你就要好好地給治療,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那時,我漢語水平不高,和前來就診的漢族同志溝通交流比較困難。我虛心向單位的漢族同志學習,從書寫處方到撰寫病歷,從簡單對話到日常用語,他們總是很熱心、很耐心地教我,使我現在基本掌握了漢語知識和漢字書寫。漢族同事們也向我請教哈語,我就從簡單的口形、發音教起,現在,漢族同事們也都基本熟悉了哈族語言。如今,我由剛參加工作時的小醫生成長為一名擁有幾十年豐富臨床經驗、醫術精湛的科室主任,帶領部門8個醫生治愈了無數病患,贏得了牧場各族群眾的高度信賴,我真的感到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