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晨
(商丘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
中國流行音樂不同發展時期的民族向心力表現
任雪晨
(商丘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摘要】眾所周知,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音樂藝術與原始的勞動生活密切相關,在朝代更迭和社會形態轉換中始終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夏商時的樂舞;漢代的樂府;唐代的歌舞大曲;宋元的諸子百戲;明清的戲曲傳奇,中國的傳統音樂發展連綿不斷,從未因戰火洗禮或馬蹄踐踏而出現斷層,即便是在經歷了致使生靈涂炭的日本侵華戰爭過后,傳統音樂依舊能夠很快復蘇和崛起。
【關鍵詞】中國流行音樂;不同發展時期;民族向心力
在源遠流長的民族傳統音樂生態面前,流行音樂雖聲勢浩大、不可一世,但在中國的發展中絕不會照搬照抄歐美的音樂風格,而更多的是入鄉隨俗,逐漸被中國音樂文化所影響和融合。這并不是硬性的文化強迫,也絕非人為的刻意扭轉,而是流行音 樂在中國民族文化熔爐中歷練過后的自主選擇。為此,我們以歷史的縱向視角來觀察流行音樂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尋找到其民族化轉變最為明顯的幾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當屬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舊中國上海,這是流行音樂第一次漂洋過海來到中國,攜帶它們至此的是租借區的外國人。在當時畸形的社會形態下,流行音樂的傳入一方面是滿足外國人的精神需求,同時也可看做是腐化國人心智的“靡靡之音”。雖然乍一聽到搖擺樂和輕音樂的聲音顯得很“洋氣”,但其間所散發出的慵懶和矯揉造作更加令人厭惡。不過拋開政治立場不談,上海社會對于流行音樂的接納和轉變速度確實令人驚嘆,尤其是在那樣的年代。通過效仿外來流行音樂的曲調,結合中國音樂創作的慣性方式,在當時所創作出的流行音樂作品有三百余首,其中不乏黎錦暉、陳歌辛、黎錦光這樣的詞曲大家,出現了《桃花江》、《夜上?!贰ⅰ睹辍?、《妹妹我愛你》等一批佳作,更使周璇、陳玉梅、李香蘭等歌手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標志。
當我們重新思考這一時期被稱之為“時代曲”的流行音樂發展過程時,會不由的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強大能量所折服。在當時的創作和表演環境中,國人對于流行音樂的民族化轉換過程如此神速,不僅準確的把握住了流行音樂的創作方法,還在演繹中將民族音樂和文化元素巧妙摻加融入。這為后續的發展做出了表率,樹立了榜樣,也第一次實踐了流行音樂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結合。
第二個時期,要追溯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此時距離流行音樂在七十年代末再度傳入中國已過去七八個年頭。此次流行音樂的傳入是通過港臺間接開始的,這時的流行音樂已然脫離了濃重的政治色彩,內容更加偏于個人情感,音樂風格也更加清新淳樸。對于很多國人來說,流行音樂之風的“吹來”喚起了心中埋藏已久的音樂激情,隨之而來的追捧和自主發展便水到渠成了。不過當時的內地音樂發展能力不足,處處以港臺音樂馬首是瞻,而港臺音樂的中堅力量又以綿柔的情歌為主,陰柔有余,力道不足。久而久之,中國的欣賞者產生了審美疲勞,也逐漸開始反思民族藝術元素的能量,在“尋根”熱潮的帶動下,包括音樂、影視、文學、繪畫在內的多種藝術門類開始了一次主動探索、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行動。也正是因為在這股文化熱潮的帶動下,中國流行音樂開始了又一次的民族化探索,其結果就是出現了盛極一時的“西北風”熱潮。
“西北風”的出現使壓抑在中國流行音樂工作者和欣賞者內心的民族情懷得到釋放和宣泄,也是又一次找到了民族文化與流行音樂結合的突破口。“西北風”的音樂風格以流行音樂的技法和藝術想象力來表現中國的地理風貌、人文品質、文化訴求,所發出的聲音蒼涼遼闊,音樂意境使人似乎身臨其境。這樣的藝術靈感和創作力只有植根于中國的文化土壤中才能夠做到,也只有在中國強大的民族文化包容性面前才有可能被感染?!拔鞅憋L”標志性的《黃土高坡》、《信天游》、《酒神曲》、《我熱戀的故鄉》等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至今再次響起時仍讓人內心充滿激情,而點燃激情的能量,正是民族文化的精神貯藏。
第三個時期是從新世紀伊始到今天,中國流行樂壇此起彼伏的“中國風”熱潮。在世紀交錯的時間節點到來之際,中國流行音樂已發展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此時的流行音樂產業早已形成了現代化、商業化、科技化的發展態勢,中國的流行音樂已經可以達到與世界同步的發展水平。但在行業發展的風生水起之時,欣賞者的審美情趣時常會出現波動,對琳瑯滿目的“歐美風”和“日韓風”也產生出了一定的審美疲勞。這樣的市場需求在呼喚著一種更為“接地氣”音樂風格出現,需要一種更易于為中國人所接受的流行音樂氣質出現在人們眼前。于是,“中國風”悄然而生,成為了流行音樂市場一股新鮮卻又久違了的“精神血液”?!爸袊L”音樂作品的標志在于:以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創作背景,或是古詩詞,或是歷史典故,通過音樂內容、曲調、配器、編曲等方面來營造出古典特色,而在唱法和音樂風格方面又混入現代流行音樂的多重手法。在《東風破》、《發如雪》、《在梅邊》、《望春風》、《花田錯》、《蘭亭序》等作品中,我們一方面能夠聽到和看到中國古文化的各種縮影,同時又感受到歐美RAP和R&B曲風的現代審美標準。在這亦古亦新的文化碰撞中,中國流行音樂完成了向民族音樂文化的三度回歸,也印證了中國流行音樂在曾經多次探索的民族化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參考文獻
[1]周曉燕.文化視閾中的中國流行音樂研究[D].蘇州大學,2013.
[2]鄭愷.中國流行音樂民族化研究[D].河南大學,2008.
作者簡介:任雪晨(1987—),女,漢族,河南商丘人,本科畢業于四川音樂學院,碩士畢業于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現任教于商丘師范學院音樂學院,研究方向:流行音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