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雅
(煙臺市文化館,山東 煙臺 264001)
?
淺析《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趙 雅
(煙臺市文化館,山東 煙臺 264001)
【摘要】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德國作曲家雅科布·路德維希·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始作于1838年,在1845年首次上演。門德爾松的這一首小提琴協奏曲是他所有協奏曲中最為著名的,是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
【關鍵詞】協奏曲;創作特點
在浪漫主義時期有一位天才——門德爾松。十九世紀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生于漢堡一個富有的資產階級家庭,他從小生活條件優裕,所處的時代也是歐洲政治氣候相對安穩的時期,富裕的生活條件為他鋪就了一條幸福、平坦的道路,也為他的音樂創作鑄就了獨特、鮮明的特征。《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在1838年開始寫作,但一直到1844年才完成,1845年在萊比錫格萬豪斯音樂廳首次演出。全曲共有三個樂章,樂章和樂章之間連續演奏,但各樂章各自獨立,體現了門德爾松以古典派傳統為基礎的前提下并融入了新時代的氣息。
下面我就主要的說一下第一樂章。第一樂章,熱情的快板。整個樂章表現了高昂激越的情緒。樂曲一開始并沒有獨奏家炫耀技巧的表現,只有管弦樂團一個半小節的伴奏,然后獨奏小提琴拉出主題,仿佛清晨的一縷陽光,照射在人的身上,感覺整個人暖洋洋的,浸透到心田之中。后面進入一大段由三連音組成的快速樂段,跟著是一段分解八度的三連音,小提琴從溫柔憂傷的序幕轉入急速多變的演奏,達到第一段的高潮,樂隊的配合則恰到好處地將情感一步步烘托出來,直到整個交響樂隊再現音樂伊始時優美的旋律,之后優雅的第一主題由整個樂隊以非常強的力度再次出現。接下來作曲家仍然使用之前第一主題中出彩的長樂句三連音來表現歡樂跳躍的情緒,不同的是作者隨后又加入了逐漸升高的一個個小樂句來烘托逐漸高漲的心情,不僅使得旋律富于生動的變化,也賦予了聽者不同于之前的歡喜。接下來進入副部主題,先由長笛、單簧管以四重奏的形式描述而出。獨奏小提琴演奏一個長音,并很快接奏了這個旋律。這里把主部主題熱切的情感,納入到富于詩意的冥想之中,仿佛是一對戀人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坐在青青的草坪上,享受著大自然帶來的美好感覺。接下來從D弦上的泛音D開始恢復原速,然后是三連音快速琶音,就像是兩個人在嬉戲打鬧,十分活潑。接下來小提琴與整個樂隊的聲響交相輝映,互相映襯著推動旋律的發展。這一階段的獨奏小提琴迅速變化著音樂和情緒,多次重復了之前的小段樂句及其變奏,同時又不斷創新著完全不同的聲響效果。樂隊則不失時機地重復著最開始的半句旋律,但就是這欲言又止的四個音符,洋溢著嶄新的思緒和驚喜,留下了無限的遐想與回味。接下來的樂曲情緒比較柔和,但速度不要放緩。到后面開始樂曲變得激動。 小提琴進來時就仿佛是樂隊旋律的繼續。這一段樂曲要注意對音準的把握以及旋律的流動性。為了使整個音樂在節奏上連貫而且穩定,這里要把第一個音演奏得清晰明亮,而且每組八分音符不要趕。部分的開頭音要稍微長一點不然會顯得太平淡,之后是特別弱的一個樂段,這里就開始了華彩樂段。門德爾松在這里沒有按照慣例讓獨奏演員即興演奏,而是親自寫出了華彩樂段的全部旋律。這首曲子的華彩樂段充分的發揮了小提琴豐富的演奏技巧。之后進入再現,同前面的音樂構思一樣,音樂同樣抒情、細膩、平穩,再通過八小節過渡音進入副部主題再現,這里比前面更加緊湊,也更加的動人、柔情。接下去是過渡樂句,然后是快速的三連音運行,逐漸漸強,達到高潮,后面的獨奏小提琴達到第二個第三個高潮,之后節奏略有減緩,然后漸強漸快,最后音樂逐漸達到最高潮。
第二樂章,行板。在引子之后,主題像一首細膩、抒情的間奏曲,朦朧中帶著一絲迷惘,甜蜜而又神傷。樂隊始終伴隨在小提琴的周圍,起到了裝飾的效果。整個樂章的音樂抒情、細膩,讓人舍不得離開。
第三樂章,不太快的小快板,奏鳴曲式。這一樂章與第一樂章相呼應,也采用了奏鳴曲式,風格輕快、充滿活力,一開始22小節的序奏在e小調上開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像是對主部主題的鋪墊,旋律溫柔、深邃。在樂隊管樂組的號角般的召喚下,獨奏小提琴唱出了歡快的主部主題,像精靈一樣跳躍而出。主部主題呈示后,樂隊的全奏在高潮的基礎上奏出了鏗鏘有力的副部主題。在這里將樂曲推向高潮,而后進入結束部,獨奏小提琴表現出了不安與興奮的思緒,之后再樂隊的烘托下,全曲熱情而高昂的結束。
這部協奏曲表現了門德爾松創作的典型性,體現了門德爾松富于生命力的才華和浪漫主義風格。這是門德爾松最后幾部最成熟的器樂作品之一,也是德國浪漫樂派誕生以來,最杰出的小提琴代表作。《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讓門德爾松名垂千秋,有人認為這部作品是小提琴協奏曲的"壓卷之作"。
作者簡介:趙雅女(1989—),漢族,山東省蓬萊市人,本科,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