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全龍
( 西安文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
淺論音樂理論與鋼琴教學的結合
喬全龍
( 西安文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摘要】鋼琴教學是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開發兒童智力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對鋼琴教學與音樂理論相結合的優勢進行分析和探討,進一步提出音樂教學的創新型教學方式。
【關鍵詞】音樂理論;鋼琴教學;創新教育
前言
音樂教學主要有兩個部分,一個是理論,一個是彈奏技巧。不管是哪種教學,對于在開發孩子智力的過程中都是一種愉快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進智力的開發,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們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總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讓孩子學習鋼琴的彈奏。但是沒有理論的支撐,孩子們很容易變成演奏“匠人”,只會彈而不知為何這樣彈,這對音樂理論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理論教學與音樂教學的結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音樂教育及音樂理論的含義
(1)音樂教育的內涵
音樂教育從廣義上來看,主要是依據社會的要求來進行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學校音樂教育,通過影響人們的思維品質和情感來增加知識技能的教育,而學校教育包括學前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基礎教育等方面。其教學的內容較多,主要有理論教學、技巧教學、鋼琴教學、心理學等方面[2]。
(2)音樂理論的內涵及特征
音樂理論課程是音樂教學的入門基礎性學科,蘊含了視唱練耳、基本樂理、復調、曲式、和聲等基本技能和理論知識。其中音樂的基本樂理是學好音樂的首要條件,也是一個龐雜的體系,包括五線譜、半音階、樂音體系等方面。而視唱練耳是音樂教學中的必修課程,它既富有很強的理論知識,還具有更加引人入勝的實踐知識,它是把樂理和音樂教學相連接起來的橋梁。
(二)音樂理論教學與鋼琴教學結合的優勢
(1)音樂理論和鋼琴可以互補
鋼琴教育是一種內容豐富、情感充沛的教學科目,包含了音樂的各方面知識,是音樂教育的組成部分。要想有精進的鋼琴藝術造詣,不僅僅需要高超的技巧,更需要極高的音樂素養來支撐,如果知識技巧純熟、指法精煉,這樣就充滿了很強的匠人氣息,只能稱之為匠人。相反地,如果有豐富的音樂理論知識,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這就具備了作為優秀的鋼琴家的潛質——音樂素養,即使沒有很好地技巧,也能讓聽眾感受到從音樂中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例如五線譜、和弦、調在鋼琴中的應用。
其中和弦的應用來源可以追溯到巴赫時代下的巴洛克時期,經歷了古典主義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形成了從復調進化到了主調的音樂時期。和弦的種類也經歷了滄桑,從最基本的三和弦到七和弦、九和弦甚至是不協調的和弦。而在鋼琴教學中,右手是在旋律位置,左手是配合右手給出相應的和弦,從而使得樂曲顯得更加的飽滿和有情感。如果學生對于和弦的認識不深刻或者直接忽略了和弦,那么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就顯得困難重重了。
(2)音樂理論和鋼琴教學的結合是時代要求
現今社會,對于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老師的教學就會有更高的要求。音樂是情感和現實相結合,是由深有體會的音樂人彈奏出來的,用鋼琴來對他們進行教學,音樂理論與鋼琴的結合,更是為此提供了契機,能讓聽者感受到他們情感的宣泄,從而達到情感的契合,推進教學創新的發展[3]。
從哲學理論來看,“任何的創新活動都是相對的,創新是一個相對的概念”[4]。鋼琴演奏和教學具有創造性的特點,注重理論教學和技巧教學,能夠在其傳授技巧和理論知識的過程中進行探索、發現和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這正是符合創新教學方式的要求。
(一)積極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
孩子學習知識的第一個具有系統、全面而富有科學知識的老師,如果不能因勢利導,這樣會造成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例如對于《貝多芬前奏曲》的教學,不僅僅是要在技法上略高一籌,而在理論背景的教學,也要豐富多彩。在指法的教授前,要全面地介紹曲子的背景、風格、藝術價值等等,通過情境的設計,再配以音樂,起著還原歷史背景的作用,讓孩子們理解更深層,從內容上深刻理解,才能更加順利地學習好指法技巧[3]。
(二)創新教學內容和方式
目前我國的鋼琴教學,主要是針對指法技能的教學,這樣單一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容易培養出“手指運動家”,相比于鋼琴愛好者都差很大一截,更遑論鋼琴家了。因此,在鋼琴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增加教學內容,如音樂理論、時代背景、藝術風格等方面,全面催發學生的音樂細胞生長,培養音樂素養,讓學生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藝術氣息,從而進一步地陶冶學生的性情和情操。
除此之外,還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增加情境教學內容,如音樂劇、話劇等活動的開展,通過模擬曲目的時代背景,模仿音樂大師們的藝術表現方式,從而讓學生們更能理解音樂,感受音樂的美妙,進而提升學生們的音樂素養和綜合素質
鋼琴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情境教學、拓寬知識面教學等方式,來促進技巧、理論和情感的融合,從而升華音樂的藝術氣息。鋼琴的理論和技巧的創新型教學,可以更好地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的學習深度和廣度,從而更好地順應順向遷移的作用,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質,使其最終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參考文獻
[1]萬瑩.論音樂理論教育與鋼琴教學的結合.[J].黃河之聲.2012(4).
[2]凌俐,吳曉娜.試論鋼琴教育的創新教育.[J].音樂探索.2009(2).
[3]蔣琴.試論鋼琴教學中的創新思維和師生互動.[J].教育藝術. 2013(10).
[4]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