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珂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
小議影響小提琴演奏表現力的因素與提升途徑
肖 珂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摘要】小提琴藝術之所以能夠給聆聽者帶來愉悅的審美享受,最為核心的關鍵即是演奏者獨特的音樂表現力與感染力。也正因如此,在小提琴演奏與教學中,演奏者演奏的表現力與感染力就成為了演奏與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筆者希望通過音樂表現力的概念、內容及其對于小提琴演奏的重要性,進一步探討在小提琴演奏中提高音樂表現力的途徑,望與大家共品鑒。
【關鍵詞】小提琴;表現力;技術;情感;想象;素養
長此以來,小提琴一直受到大眾的喜愛,有人說,小提琴之所以廣受歡迎是因為類似于人聲的豐富音色效果與變化。而在筆者看來不僅如此,小提琴能夠如此深刻地表達情感內涵,更重要的還是在于以音色為基礎的表現力。雖然小提琴能夠在不同的演奏者手中表現出含蓄、細膩、大氣、憂郁、豪放、詼諧等等藝術魅力,但更為關鍵地還是演奏者在音樂作品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理解所作出的二度創作,他們以豐富的想象力與表現力呈現出了不同的音樂氣質與氣派,讓音樂走進聽者的心間,享受音樂所帶來的愉悅與美好。由此不難看出,演奏者演奏表現力與感染力就成為了演奏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
筆者在接觸與了解中發現,在小提琴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很多的小提琴學習者、演奏者都或多或少存在著一定的學習誤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味地注重演奏基本功與技術技巧的訓練,他們認為只要基礎打好了,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長,對于音樂的理解與表現也自然會得以提升,因此往往在訓練中就忽視了對于音樂的表現,僅是被動地在呈現對音樂的詮釋。也正是這樣的原因,讓不少學習者、演奏者抱怨訓練的枯燥與乏味。當然,他們的這種想法并不算錯誤,而是有些本末倒置,因為表現力才是小提琴演奏藝術的根基所在,淡化音樂表現力的同時,自然會讓自己的學習與訓練枯燥。舉例來說,朗誦,大家都不會陌生,朗誦最基本的要求中就包含了聲情并茂,如果我們在聯系朗誦的時候不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情與表現,那么朗誦就失去了訓練的意義。對于小提琴訓練與演奏道理同樣如此。
談及音樂表現力,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表現力?表現力其實并不是虛無縹緲的,其核心的內容其實就是演奏者自身對于所演奏音樂作品的理解,加之自身音樂素養所沉淀的審美情趣,兩者的結合通過自身演奏的表達,對音樂的思維與情感進行延伸,就為音樂賦予了一種獨特的感染力,而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表現力,其傳達給聽者的是一種音樂的情感與情趣,讓他們能夠感受到你對音樂的理解與詮釋。因此,小提琴演奏者的表現力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首先,就是學習者、演奏者需要具備扎實的小提琴基本功與演奏技術,其直接關系到演奏中音色、特征、風格的呈現,這是表現力的手段,具備精湛的演奏技巧既能彈奏出更加優美動聽和更具難度的音樂,也能通過完美的演出表現出較高的音樂感染力。其次,表現力與學習者、演奏者的心理聽覺息息相關,其需要對音樂有自己的理解、認識、體驗與想象。在筆者看來,演奏者若想具備出色的音樂表現力,要具備自身的聽覺表現力,而其基礎就是嫻熟的演奏技術,例如小提琴演奏的指法與弓法與表現力的呈現息息相關,科學、正確、合理的指法與弓法能夠豐富小提琴的表現力,進而在演奏中演奏者需要選擇合理的指法與弓法去表現音樂的內涵與層次感,才能夠讓自己的演奏富有表現力與感染力。這就好比,我們說話,只有你自己明晰了講述的內容,且選擇合適的詞匯進行表達,才能夠通過語言向別人訴說,否則話都說不清楚,你又如何去向別人講述。
在理解與認知音樂的過程中,情感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一首音樂作品,之所以能夠觸動人心,不僅是其中滲透著作曲家的情感,更融匯著演奏者的情感,只有豐富的情感表現,才能夠觸人心靈,否則即使再完美的演奏技術,也無法引起聽眾的共鳴。因此,對于小提琴學習者、演奏者來說,在訓練中需要去用心挖掘音樂作品中曲作者的情感,也要就愛那個自己的理解、感情、閱歷與體驗與之相結合,進而賦予演奏音樂情感上的表現力,只有這樣自己的演奏才能夠深入人心且感染聽者。除此之外,學習者還要不斷拓展自己的音樂視野,對所接觸的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和聲、調性、音樂層次、意境等等方面去了解、研習、掌握,同時也要放開自己的想象力。筆者認為,小提琴演奏的過程其實就是演奏者對于音樂的形象進行塑造的過程,畢竟音樂是抽象的,需要演奏者用音樂的語言去創造出音樂形象。或許在理解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有些情感是演奏者經歷過的,但可能更多的經歷是演奏者所不具備的,這就需要演奏者能夠有良好的藝術形象思維去進行聯想,進而形成自己的想象去表達作品的內涵,同時讓音樂像畫面一樣能夠被聽者所感知與感受。
作為小提琴教育者,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除了注重以上因素方面的培養之外,還需要培養學習者綜合素質的培養,因為無論是小提琴演奏,亦或是其他藝術表演形式,都不是單一的藝術形式,其橫向、縱向與音樂藝術,甚至是其他文化藝術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從縱向的角度來說,小提琴學習者、演奏者在訓練中不僅要掌握小提琴藝術學科的內容,還需要加強對于其他音樂學科理論的學習,其扎實與深厚程度與否直接關系到自身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與詮釋。進而作為教育者應該在實踐中幫助學習者對于樂理、視唱練耳、和聲、曲式、復調,甚至是音樂史學等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廣泛去涉獵眾多作曲家、演奏家的作品、風格特征等等。從橫向的角度來說,除了專業藝術領域的理論之外,演奏者還可以去接觸其他相關文化、藝術學科的知識,目的是深厚自己的素養與知識面,拓展自己的藝術視野,多學習、多思考,注重自身涵養的提升,多方理解與融匯之下,更能夠讓自己對于音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好地體現出音樂作品的表現力與感染力。
綜上所述,小提琴演奏是一門聽覺的藝術,也是一門表演的藝術,其不僅僅是演奏者演奏技術的體現,更是演奏者音樂性格、音樂思維、音樂想象、音樂情感、音樂素養的綜合呈現,這些因素的綜合與融合賦予了演奏者游刃有余表現音樂的能力,且讓演奏者的演奏獨具魅力與震撼人心。這些因素并不孤立,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技術服務音樂,情感表達音樂,表現呈現音樂,只有多方的結合,才能夠更加完美地完成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