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3)
?
生態觀視野下如何強化音樂教育
張 玲
(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3)
【摘要】在生態視野下,探索音樂教育的生態本質,是音樂教育發展的必然性。本文主要介紹了基于生態視野下音樂教育目標的教學實踐策略。
【關鍵詞】生態;視野;音樂;教育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時代背景中,多元的音樂研究思維已經逐步形成,生態觀念以其獨特的理論視角,將會成為現代音樂教育研究的發展和改革提供新的視野和思維方向。在生態視野下,探索音樂教育的生態本質,是音樂教育發展的必然性。本文主要介紹了基于生態視野下音樂教育目標的教學實踐策略。
教育的主體是人,生態性是人生存過程中始終不會改變的特性。與哲學思想中將人劃分為“精神與肉體”、“身與心”的抽象觀念不同,人的生態特性體現的是生命的內涵。現代教育追求“以人文本”,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其本質就是追求人的生態化特點得到最大的發展。音樂教育作為一種基礎藝術教育,它為學生提供的是一種對于音律的審美認知,音樂本身是一種對自然中美的記錄,在此基礎上人們利用自己的智慧進行創作和學習,正是人類擁有豐富的內心變化,才能夠形成我們今天所論述的音樂教育。讓音樂教育不僅是人獲得生存技能的手段,還是提升人的需要層次,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種存在方式。只有在生態人的觀念下理解教育,才能讓其擺脫外在的工具理性和技術理性的羈絆,讓教育真正成為人的教育,回到對教育本真意義的追求。
在生態視野下,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定位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音樂能力的層次,通過音樂教育讓學生能夠獲取到一定的音樂認知能力,能夠產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第二層次則是旨在通過音樂教育,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音樂與生活、生命的文化關聯是音樂之所以成為音樂的必要條件,正是這些人文知識賦予音樂以意義,缺失人文精神的音樂教育就等于丟失了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偏執于任何一方的音樂教育所教的都不是完整的音樂,所培養的人都只是單向度的人。因此,生態取向的音樂教育強調音樂能力與人文素養的整合發展,讓二者在音樂教學中結成互補、共生的生態式關系,以此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傳統音樂教育理念下,音樂教學無非是在課堂上交給學生基礎樂理知識,組織音樂欣賞、帶領學生歌唱等形式。這些音樂教育實際上都是圍繞音樂能力的教學,而對于學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尚存在許多欠缺之處?;谏鷳B視野下,音樂教育的目標定位,以下提出兩個強化音樂教育的教學策略。
(一) 注重身體參與
生態視野下,音樂教育應該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整體性參與,與傳統教育中側重于學生歌唱、傾聽的身體局部的參與不同,現代音樂教育應該讓學生的整個身與心都參與進入課堂中來。讓音樂教學回歸于學生的身體參與,加強學生的實際體驗,在音樂教學的具體操作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可以通過音樂與舞蹈動作的結合,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音樂學習過程中。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而舞蹈是一種視覺藝術,在學科上我們能夠進行明確的區分,但在實際情況下,舞蹈可以將音樂藝術進行身體化的表演。教師可以積極的尋找與音樂教學內容相關的舞蹈素材,將二者進行很好的融合,在音樂課堂上讓學生的身體動起來,能夠加深他們對旋律的記憶點,并且更能夠記住那份情感,繼而形成一種人文素養的內化。
第二,在器樂的學習過程中,強調將身體感覺延伸到操作的樂器上。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進一步的調動學生的身體感官,讓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于樂器的情感接觸上,建立起雙方的親密聯系,其次,在練習過程中,應該以身體感覺作為演奏活動的基礎,盡可能的放松身體,不對學生過多的做準確性和完美性的要求,而是根據他們自己的理解以最優化的形式表達出來,在教師不斷的評價中不斷精進自己的表演。
(二)音樂生態學習語境
所謂音樂生態學習語境,實際上是一種文化語境,它的實質是將音樂的知識屬性與生態視野下人的完整性糅合后,形成一個音樂學習生態語境,將學生的學習過程置身于生態情境之中,以便于學生能夠同時接收到音樂知識的理論形式和文化形式,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采用體驗式教學模式,通過一定的教學設備的幫助下,合理利用生活中的音樂現象,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感經驗來體驗音樂。在創設音樂學習情境過程中,教師應該優先考慮本土的音樂文化,一方面,本土的音樂文化是學生能夠真正接觸到的音樂實體,能夠在教學中讓學生形成更加具體化的音樂概念和審美形象,有效的提升課堂效率,另一方面,本土的音樂文化的融入能夠有助于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繼而得到理論與文化的雙重發展。
除此之外,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來創建一個虛擬的音樂教學情境,可以通過互聯網收集素材,為學生提供更加真實化的音樂場景,調動學生在音樂課堂的感官參與,強化教學效果。
音樂源于自然,音樂教育不應該是刻板單一的,應該是理論與文化素養的綜合體現。強化音樂教育,我們應該進一步思考音樂的生態本質,應該思索人的生態本質,不斷改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陳文勇.生態觀的重構——以復雜性代替機械性[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2]曹敏.從工具性到文化性——中小學音樂教學范式探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1年1月.
[3]汪霞.后現代課程研究的特點及對我國課程改革的意義[J],教育評論,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