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祥琴(南京大學附屬中學,江蘇 南京 210008)
師生交往理性下的中學音樂教學
明祥琴
(南京大學附屬中學,江蘇 南京 210008)
有教師道:“音樂課不好上,學生素質太差”這樣的話。對此,我有一點同感。但是,有經驗的老師都明白:“音樂課不好上”更多的問題是教師自己。在教學中,作者有幸接觸到了“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理論”, 并將“師生交往理性”理念滲入到了中學音樂教學過程中,結果發現,在傾聽和采納學生建議的條件下,整合書本和師生的教學資源、規范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藝術、變換教學和育人方法對于提高音樂課堂教學質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交往理性;中學音樂教學
“交往理性理論(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是指針對現代社會中主體對客體工具理性思維影響下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異化而提出的回歸生活世界,重視主體之間和諧交往的一種理論。這一理論是由當代德國最負盛名的社會學家和哲學家于爾根哈貝馬斯((Habermas,Jürgen,1929-)于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這一理論以主體間的誠實對話為主要形式,旨在通過無任何強制性的誠實對話達成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協調,以實現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1]。”
(一)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縱觀12~15歲左右的中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在生理上,初中學生正處于旺盛的生長第二高峰期,在心理上,他們的思維發展迅速而敏捷、情感日益豐富而具波動性、個性逐漸形成且不穩定[2]。”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樂于表現自己、樂于擺出自己觀點,且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和對學習內容的選擇性等特征,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不能是教師說了算的,也不是學生說了算,而是在交往理性基礎上的師生交往互動的課堂教學形式。
(二)初中音樂教學中師生交往關系缺失的現狀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后的今天,由于傳統教育觀念的根深蒂固,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依然活躍在實際的教學中,并影響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步伐,課堂教學還基本處于一種“我教你學”“我教什么,你學什么”、“我的課堂我做主”、“學生的考核我說了算”等這種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之中。雖然新課程標準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強調師生交往。然而,這種學生主體性的體現是建立在教師絕對“權威”的控制之下的那種單向式的主體性的體現,即主體(教師)對主體(學生)的絕對操控,如,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等無一不體現教師對學生的“主宰”,教師在這些環節中還處于一種絕對的權威性,師生之間缺乏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交往關系。
這里要談一個“音樂資源”的概念,音樂資源無窮無盡,浩瀚無邊,如何抓住關鍵的音樂資源,“經典音樂”不愧是一個重要的資源。但同時,音樂的時代性因素不能忽視,它已經成為推動時代發展的一股浪潮,新時代的中學生需要具有時代氣息的作品做為音樂課堂的渲染劑。那種“教師說了算,書本說了算”都不是主體性的教育。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性教育應該是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基礎上的雙向教學共同體。這種共同體下的課堂不是“我的課堂我做主,或我的課堂你做主。”而是,“我們的課堂我們做主”的那種學習共同體。
交往理性理論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實踐,其原則是隨時聽取學生的建議而不完全倒向學生的一邊,學生的建議一定要聽要且采納,但是要有度,不能整節課都是學生的音樂,也不能一點都不要,要根據情況而定。對此,我專門對“學生的音樂空間”課題做過研究,在課堂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課題在2013年已結題。這一實踐的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從新學期的第一節課開始,我就會把我的教學思維、計劃和學生進行交流,同時聽取學生的心聲和建議,然后把師生之間交流的信息整合起來就是我們音樂教與學的大致方向。
第二,每一節課上課后都要聽取學生的反饋建議(基本上是聽取性格不同的學生建議),并將學生的建議納入我后面的教學之中,這樣的循環往復,讓我的每一節音樂課都有新的東西,這樣的課很有意思,因為它為我的音樂課不斷地輸入了新鮮的血液。一不小心進入儒家經典之中“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第三,學生的良好建議讓我的音樂課堂成為師生期待的樂園。幾年過來了,很有意思的是,學生參與課堂的情形隨時激蕩著我的這顆“動蕩的心”。有的學生把自己家里的攝像機拿出來,利用中午休息的時間在校園里拍攝邁克爾·杰克遜的學生版《Beat It》,這可成為了六位中學生的處女座,處女座的出爐帶來了一大批學生參與音樂表現的熱情。在征求《Beat It》全組學生的同意后,我將學生版的《Beat It》帶到其他班級進行“巡回演出”,熟悉的面孔和動感的旋律,學生幽默而又幼稚的表演,讓我所帶的初一、初二年級的所有學生大飽眼福和耳福。這樣的巡演可謂在初一初二兩個年級掀起了音樂作品展示的高潮。
我是2009年接觸到哈貝馬斯的這一理論的,應該說幾年下來,我的音樂課堂教學一直受益于它。對于這一理論指導下的音樂課堂,我將以開放的心態接納學生的各種建議,整合經典的音樂教育資源,為音樂教育事業繼續努力。
[1]張天寶.交往實踐的主體性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曹理.音樂學科教育學.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2011.
[4]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5]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課堂教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6]郭華.課堂溝通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7]哈貝馬斯[德].《交往行動理論》第一卷——行動的合理性和社會合理性,重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