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佳(貴陽學院音樂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
我國高校鋼琴教育培養模式研究
米 佳
(貴陽學院音樂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
進入新世紀,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經歷了更快發展。與此同時,我國的高等教育,特別是高校鋼琴教育也在快速發展。與過去相比,當前樂器學習者的總體音樂素質有較大提高。但是,當前的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時代要求,因此,本文就此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高校;鋼琴;培養
(一)教學模式不合理
傳統高校鋼琴教育依然是填鴨式教學,教師在課堂上主要講,學生主要是聽。學生的學習接受情況如何,教師其實并不太清楚。同時,不少教師也沒有進行教學創新,習慣于按固定的模式進行知識的傳達,這樣就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效果自然不佳。
(二)課程培養模式不科學
不少鋼琴課程的設置并不合理,比如不少學校每周只安排了一到兩節的課時,且可能是兩節課同時上完,這導致學生學習時間間隔較長,學生不能得到知識反復灌輸,知識與實踐的生疏成為必然,這顯然對促進學生鋼琴知識的掌握與技能的提升產生較大負面影響。
(三)教學重點有失偏頗
音樂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只有真正體會音樂的精髓才能夠真正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才可以促進音樂的發展。但是,高校教學大多集中于如何使學生掌握鋼琴演奏技巧,并沒有關注學生的興趣點與音樂內涵的傳達,使學生的演奏往往流于技能,而沒有關注感情的表達。
(四)教學內容不合理
國內不少高校鋼琴課上不能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來安排教學,一些教師往往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表演各曲目,而不管學生是否喜歡教師的演奏,這使一些學生對鋼琴課不能產生興趣,也不會去認真領會教師所傳授的彈奏方式,同時,另一些學生則是由于不能跟上教師的教學節奏而逐步放棄學習。
(五)考試評估不合理
閱讀在現代社會成為難以培養的好習慣,而閱讀習慣的培養更有賴于良好的閱讀氛圍。斯塔萬格大學挪威閱讀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兒童家庭閱讀氛圍對于其上學后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有很大的關系。
傳統高校鋼琴教學當中,為了達到較高的通過率,往往選取最為基本與簡單的曲目進行測試,有的甚至對于蒙混過關的形式也采取“睜只眼、閉只眼”的方式來處理。還有的在測試過程當中只給予一次機會,使學生不能完全展現自己的鋼琴演奏能力。
(六)鋼琴教員缺乏
在我國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即不少高校一方面缺少專業的樂器老師,從而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有不少優秀的高校音樂系畢業生不能通過招聘進入高校。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當前高校并沒有重視鋼琴等器樂教育的發展。此外,高校音樂教師的薪酬待遇并不高,也導致了不少鋼琴教員不愿意從事音樂教育。
(一)制定合理的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明確教學效果、規范教學內容的綱領性文件,因而制定科學合理的課程標準是改革的首要步驟。筆者認為,課程標準的合理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鋼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應當能夠被學生所接受,教學時間應當充足;二是,根據學生的水平、天賦等制定差異化的課程標準,比如分層次教學等;三是,課程標準應當與時俱進,符合社會文化環境的要求,定期對課程標準進行修訂、補充等;最后,應該鼓勵學生參加各類鋼琴比賽,將其獲取的相應獎項納入綜合考核當中,同時,在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促進學生的國際交流,讓這種交流制度化。
(二)制定完善的培養方案
不同高校制定的鋼琴人才培養方案可能存在差異,但是一個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應該是分階段培養、由易到難、各階段緊密銜接。筆者以北京某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為例,來說明一個好的人才培養方案所具備的特征。該高校在學生大一時進行分組,約15-18個人一組,每一堂課都要求學生分組練習,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學習、鑒賞、糾錯,一整年下來,每個學生的鋼琴基礎知識都掌握得比較扎實。進入大二之初,先對學生進行考核,并將排名前50的學生單獨組成一個小班,稱之為“尖子班”,該班實行“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將51-100名的學生單獨組成一個班,實行“一對二”的教學模式。其余學生單獨組成一個班,實行“一對多”的教學模式。進入大三之后,通過讓學生演奏巴赫以及一首奏鳴曲的方式,進行二次篩選,為排名前50的學生安排最為專業和優秀的鋼琴教師,并實行一對一教學。這種優勝劣汰的培養模式可以使學生具有壓力感,并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制定詳細的教學方案
首先,一視同仁地向全體學生講解或演示鋼琴的基本知識。可以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授課,這種教學方案適用于鋼琴知識零基礎或鋼琴水平差異不大的學生群體;第二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隊,分別授課。在全體授課之后,由于學生在天賦、勤奮程度、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因而第二步應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隊或小組,實行小組或小隊授課;第三步,在小隊或小組授課過程中,挑選出每個組或隊中表現優秀的學生,并將這些優秀學生單獨編為一個尖子隊,實行一對一的指導;第四步,引導學生將練習鋼琴作為一種習慣。鋼琴練習需要漫長的時間,才可能獲得成就,而且鋼琴練習的過程是非常枯燥乏味的,需要學生具有超強的毅力。因而,教師應培養學生對鋼琴的興趣,引導學生學會欣賞鋼琴演奏,把鋼琴練習作為一種美的享受;第五步,培養學生對所奏曲子的理解能力。機械地彈奏一首曲子,不會讓觀眾產生共鳴,只有領會曲子的內涵、作者的情感,才能彈奏出令人感動的美妙旋律,才能贏得觀眾的喝彩。
當前,各國高等教育均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舊式的教育培養方式早已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的需要。為了滿足我國對鋼琴教育的需求,各高校必須因地制宜地進行改革創新,轉變教育思路,開創我國高校鋼琴教育新局面。
[1]唐玲.論鋼琴教學中學生音樂人文探究能力培養現狀及措施[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09).
[2]孫敬軒.大學鋼琴教育教學模式的合理構建和理性反思[J].音樂大觀,2013(05).
[3]李春曉.對當前高校鋼琴教學的探討[J].黃河之聲,2015(03).
[4]鄧雪晴.鋼琴教學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湖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