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川(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淺談建國初期我國鋼琴藝術的發展
吉 川
(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鋼琴是最為重要和流行的樂器之一,鋼琴在我國的流傳時間較短,但是卻受到廣泛的歡迎和喜愛。建國初期,百廢待興,鋼琴藝術作為重要的音樂門類,受到藝術工作者和文化部門的重視。在建國初期的鋼琴藝術發展過程中,發展成就主要體現在對多種音樂形式進行的鋼琴曲改編和鋼琴曲的民族化發展。
建國初期;鋼琴;發展
建國初期,我國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文化建設都處于特別落后的局面,如何有效提高我國的藝術水平,成為廣大文藝工作者特別關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鋼琴藝術屬于舶來品,并不具備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淀,想要推動鋼琴藝術在我國的發展,進行我國鋼琴曲的編創和民族化的鋼琴曲發展成為推動我國音樂文化發展進步和鋼琴藝術民族化的重要手段。
鋼琴曲的改編,主要是指對我國本土化的音樂藝術,根據鋼琴的演奏技巧和基本構造進行適應于鋼琴演奏的改編。這種改編可以直接取材于現有的音樂形式,使鋼琴藝術的發展充分體現出民族化、本土化的特征,也有利于建國初期我國鋼琴藝術的豐富和發展。總體而言,建國初期鋼琴藝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對我國民間歌曲、民族樂曲、愛國歌曲和歌舞劇等的改編。
(一)對我國民間歌曲的改編
據統計,根據民間歌曲改編的鋼琴曲是建國初期最主要的鋼琴曲改編類型,這主要是因為我國民間歌曲的類型豐富,而且其旋律特征適合鋼琴的演奏特點。在建國之前,我國已經開始了民間歌曲的鋼琴曲改編工作,為建國初期的改編工作提供了經驗和依據。在建國初期的民歌改編過程中,作曲家已經不僅僅是簡單地進行民歌的移植,而是更加注重鋼琴這一西洋樂器的演奏特點和作曲方法,通過對民間歌曲的曲調組織和安排,并結合鋼琴藝術的表現力,這一時期的民歌改編鋼琴曲充滿了民族特色。由此,我國也學到了把我國的民族音樂與西方的樂器進行調節配合的方法,給以后我國的音樂創作和音樂發展開辟了道路。這一時期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改編鋼琴曲有汪立三的《蘭花花》、尚德義的《喜豐年》等。
(二)對民族器樂的改編
我國的民族樂器發展歷史悠久,傳統的古代樂曲更是體現了我國的文化精髓和民族性格。我國民族器樂曲,不僅是我國民族音樂的體現,也承載了深刻的文化內涵,具有獨特的東方韻味和儒家文化特點。此外,我國的古典樂曲與古典樂器相結合,具有悠遠、柔美等顯著的特點。建國初期的藝術家們在進行民族器樂曲的改編過程中,為了保持我國傳統音樂的特點,體現我國傳統音樂的意境,通常是保留原曲的旋律,同時根據鋼琴的特點加入各種技巧模仿我國古典樂器比如箏、簫等的音色,從而豐富我國古典樂曲的藝術表現力,使我國古典的樂曲通過西洋的鋼琴,也能很好地展現出來。這段時期,比較有名的民族器樂曲改編的鋼琴曲有江文也根據北魏同名箏曲創作改編的《典樂》和根據琵琶古曲《蜻蜓點水》改編的《初夏夜曲》等。
(三)對愛國歌曲和歌劇、舞劇的改編
愛國歌曲是自清末、特別是抗日戰爭以來我國歌曲創作的一個主流,也是時代特征的重要體現。愛國歌曲,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曾經激勵著千萬愛國志士流血犧牲,同時也反映著新中國成立之后的時代變化,是最具時代精神的音樂形式之一。對愛國歌曲進行的鋼琴曲改編,可以豐富這些歌曲的表現形式,激勵建國初期的工農兵隊伍為建設一個強大富有的祖國而奮斗。歌劇、舞劇的創作是自建國之后就開始進行的既能體現我國民族音樂特征又兼具表達時代發展需要的音樂創作活動,對這些劇目進行鋼琴曲的改編,是當時的藝術家們體現時代的自覺藝術追求,也是反映時代的客觀需求。
1965年孫以強將《唱支山歌給黨聽》改編為同名鋼琴曲,改編后的作品仍為三段式結構,不僅在音樂中表達了對黨的熱愛,還體現了新舊社會的對比,從而很好地表現了對黨的熱愛之情和對黨的成就的感激。由吳祖強、杜鳴心作曲的芭蕾舞劇《魚美人》于1959年在北京首演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60年吳祖強、杜鳴心合作改編的《舞劇“魚美人”選曲》是我國第一部神話題材的鋼琴曲,二人以出色的創作激情和創作手法,以自己對劇中人物深刻的理解和發自內心的激情,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
我國的歷史悠久、民族眾多,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傳統,給我國的音樂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和養料。鋼琴曲的民族化,既是我國豐富深厚文化內涵發展延續的自覺需求,也是我國愛國文藝工作者對祖國熱愛熟悉的自覺體現。
建國之前,我國早期的鋼琴曲的創作,就特別注重從民族樂曲的創作方法和韻律特征中尋求借鑒,這種借鑒給后來我國的鋼琴曲改編也提供了一定的傳統思路和方法。我國傳統的民族音樂的旋律是經過悠久的歷史延續并受到廣大民眾喜愛的。因此,建國初期的鋼琴曲改編,多數延續了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旋律特征,只是在音樂的表現技法上,借鑒和融合鋼琴獨特的風格特征。由賀綠汀創作的鋼琴曲《牧童短笛》,通過清新、流暢的旋律線條和呼應、對答式的二聲部復調,把我國傳統水墨畫和詩歌中經常出現的“牧童短笛”意象生動地展示給了聽眾,這種良好的藝術效果,正是通過民族化的旋律來呈現的。除了民族化的旋律,我國建國初期的鋼琴改編曲也很注重借鑒西洋和聲創作技法為我國民族調式和聲而編配織體,巧妙地形成傳統和聲、民族調式相互交織的創作特點。這些都使得建國初期我國鋼琴藝術的發展充分體現了民族化和時代精神,避免了對西洋樂曲的生硬編創。
回顧建國初期我國鋼琴藝術的發展,鋼琴曲的創作和改編是當時鋼琴發展的主要表現,也正是當時的鋼琴曲改編和創作,為鋼琴這一西洋樂器在建國初期的我國得到迅速的發展,豐富和擴展了我國的音樂表現形式,提高了我國文化藝術的發展水平。
[1]中國音樂家協會編.鋼琴曲選(一九四九——九七九)[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2]居其宏.新中國音樂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3]郭立紅.從中國鋼琴作品看鋼琴音樂的民族化.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