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群(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淺談中國詩詞藝術歌曲的歷史發展及藝術特征
黃超群
(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中國詩詞藝術歌曲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與音樂相結合的產物,它有著數千年音樂傳統文化的積淀,在20世紀初又有多元現代文化的滲透,使得中國詩詞藝術歌曲具有鮮明的民族與時代特色。本文通過分析中國詩詞歌曲的歷史發展,從而更近一步的闡釋中國詩詞藝術歌曲的意境美、音律美、聲腔藝術美的特征。
詩詞;藝術歌曲;藝術特征
中國詩詞藝術歌曲是采用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詩詞為歌詞,在譜曲、配器、伴奏與唱法等方面都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聲樂作品。音樂結構簡練且運用樂器伴奏,具有格調雅致、高尚的特點。
中國的詩詞藝術歌曲產生于傳說中的皇帝時代,起初指的是由樂器伴奏的燕射歌辭和郊廟歌辭等用于儀式性的雅樂歌曲。所謂燕射歌辭和郊廟歌辭是指在朝廷宴會等重大節日上和古人祭祀尊奉上天所用的樂歌。從春秋時期開始,中國的詩詞歌曲逐步發展,出現了多樣化的題材形式。從詩經、楚辭、樂府、絕律詩、詞體歌曲、琴歌、元散曲、明清小曲等不同題材的逐漸演變,中國的詩詞藝術歌曲展現出了多姿的藝術風貌?,F存創作詩歌的總集,有南宋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這些自度曲雅致優美,風格高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與使用價值。除《白石道人歌曲》以外,在清代還有《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其中收錄了一百七十多首唐宋詞體歌曲。清人又用“九宮大成”體例對其他的唐宋詞進行譜曲。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的藝術歌曲出現了新的發展階段,西方作曲技法的傳播與滲透、中國民間音樂元素巧妙地運用,造就了不拘一格的中國藝術歌曲的詞體風格。這個時期主要是以青主與黃自的創作為代表。青主率先采用西方的作曲技法為中國古典詩詞譜曲,為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開創了新境界,確立了在中國音樂史上的開創性地位。黃自致力于探索音樂的民族風格,注重詞曲的緊密結合,充分表現了中國藝術歌曲民族化的特征,其中《點絳唇》、《玫瑰三愿》、等都是他近代詩詞歌曲的代表作品。
在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詩歌與音樂是密切聯系的,詩歌具有文學和音樂的雙重特性詩,從原始的詩、樂、舞為一體的大型樂舞形式到詩經、再到唐詩、宋詞、元曲無不是詩與樂完美結合的典范。藝術歌曲這種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的歌曲類型,所選用精致、簡單、情感細膩的詩詞作為歌詞而進行譜曲,詩詞藝術歌曲講求的是詩詞與音樂互為融合的意境美。古詩詞把“雅”作為其審美核心,具有含蓄古典的韻味,詩詞從內容到形式風格典雅精致,情感細膩,其豐富的意象、含蓄的韻味、深邃的意境、工整的音節等,都體現出詩詞意境典型的的藝術性。
藝術歌曲常運用比喻、烘托、象征等借景抒情的手法,或者與賦、比、興的手法相結合,描繪出令人心神向往的詩化境界,使其淋漓盡致的抒發所要表達的感情。與此同時,詩詞的韻和節律也是非常之重要的,正如黑格爾所認為的,節律和韻甚至比華麗的詞藻還要重要,詩詞語句的對仗、節奏的抑揚頓挫、語句的平仄關系等共同構成了歌詞的聲調美和韻律美。黃自是中國藝術歌曲的一代宗師,對古典詩詞的有著非常深的造詣,在創作上,他十分重視歌詞的韻味和節律,尤其注重詞曲的結合,善于用精煉的語言來表現詩的意境。
詩詞藝術歌曲最重要的呈現方式是古詩吟誦,在吟誦的過程中基本遵循著平長仄短,多調回環、依字行腔等原則。漢語本身有著音樂性特點,使得詩詞藝術歌曲以“字調”規律為參照,充分發揮詩詞的音樂音律美。詞曲間通過一字對多音或長音進行結合,使得每一個字從字頭、字腹、到字尾都清晰的顯示出其發展的過程,旋律的起伏根據詞調的變化、詩詞的語音產生強烈的對比效果,旋律間的高低起伏、音程的大跳與級進的有效結合,使得藝術歌曲的韻律富有動力和色彩性。
黎英海創作的《楓橋夜泊》首次將吟誦性的旋律用于藝術歌曲的創作,這首作品的鋼琴部分承擔了景色描繪、形象刻畫、情緒渲染、聲音造型等方面的作用,充分提升了鋼琴在詩詞藝術歌曲中的表現力。在這首作品中,主旋律采用了中國傳統的雅樂六聲和七聲調式,鋼琴與人聲的模仿、對比巧妙地交織成為一個整體,伴奏中運用色彩空洞的純五度和弦模擬寒山寺的鐘聲,恰到好處的表現了這首七絕古詩含蓄、空靈、自然美的獨特韻味。體現了詩詞藝術歌曲旋律中獨特的音律美。使得音樂既具有中國古典音樂風貌的同時,又不失現代音樂特色。
藝術歌曲的演唱是在漢語語言特點的基礎上形成與發展的,具有其獨特的韻味,字正腔圓,依字行腔是對其演唱藝術最基本的要求,元代燕南芝庵的聲樂理論著作《唱論》中,通過描述聲樂演唱中常見的二十四中弊病,來表現正確的演唱方式,他提出了“聲要圓熟,腔要徹滿的”演唱要求。明清時期也有眾多的演唱理論著作,形成了系統的美學觀念,主要提到的就是“聲情并茂”、“字正腔圓”,魏良輔曾提到過演唱要吐字扎實、行腔要母音飽滿,要依據語氣內容來掌握節奏。長腔與短腔在演唱時需要注意不同的問題,長腔避免拖沓、合理的運用氣息的支持,短腔注意要唱的干脆而有力。在演唱時還應依照漢語發音的特點,讀字清晰準確,發聲圓潤。
詩詞藝術歌曲所具有的聲腔美、音色美的特征在由石夫所作曲的《長相知》中表現的十分突出。演唱過程中注重聲腔的聲調韻味,演唱之前先進行朗讀,將每個字的字頭、字腹、字尾念清晰準確,保持腔圓,字尾收干凈,讀出詩詞的語氣,從而把語氣帶入到演唱的過程中。中國詩詞藝術歌曲結合清晰準確的語言、優美的旋律曲調、細膩的情感、意味深刻的意境,帶給人們豐富的美感與意味雋永的審美意蘊。
中國詩詞藝術歌曲是從遠古時期走來,又經過新時期不斷挖掘、不斷發展、不斷總結的藝術品,它既保留了我國民族傳統的審美習慣與文化特質,又滲透著新時代多元文化的品質,有著鮮明的綜合性和獨特性,具有豐富的審美價值與現實意義。當前,詩詞藝術歌曲已經被各高等音樂院校選為聲樂教材以培養學生民族音樂文化知識,加強學生對中國藝術歌曲的形成與發展的認知,培養學生對中國藝術歌曲藝術特征的審美能力,加強學生對旋律美、民族聲樂美的把握,這些對于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的音樂文化具有積極的意義。
黃超群(1992—),女,漢族,山東省巨野人,本科,研究生,研究方向: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