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靚(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中國音樂美學之“情”的作用
呂 靚
(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中國古代樂論不同于西方國家,其本質差異就在于前者本于“情”。那么“情”在中國古代音樂活動以及音樂美學思想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情感教化;樂以治心;仁
嚴正先生曾從哲學角度進行過“性情說”概括:“縱觀我國古代哲學發展史、性情學說異常豐富多彩,蔚為大觀。古代性情觀主要是探討人性的善惡和情感的正當流露問題,而歸根到底還是為了更好的治世,為維護封建統治提供理論根據。圍繞這個目的,人性論與本體論、認識論、社會政治理論均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是我國古代哲學的一大特點。”這段話肯定了情感體驗的意義,并且闡明了中國古代情感體驗的人倫目的。在音樂中概括的說就是用有“情”之樂治心、治人、治世。
西周時期,周公通過對“殷商以來以宗教為中心的禮儀進行過一番規范化、體系化、并使之與血緣宗法等級制相結合,由此形成一套政治化、倫理化的禮樂制度”,這是將“情”納入“德”的范疇,所化之德,尤以“中”、“和”為重,“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這是禮樂教育尤其重要的方面。中、和之德的禮樂教化是諸教化的根本,所謂“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這種中和之德體現在樂教中可以使人“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而在管理國家音樂上也有“凡建國,禁其淫聲、過聲、兇聲、慢聲。”(《周禮·春官·大司樂》)春秋時代,西周禮樂制度日漸衰落以至“禮崩樂壞”,重整禮樂對人倫的規范、教化作用成為當時維護西周以來血緣宗法社會秩序的必要途徑。這時突出了禮樂的政治功能,強調“中音”、“中德”對于合天下的政治意義。
中國古人對情感性人倫問題的關注使其對人倫問題作“情”的投入。孔子堅持不懈地用“禮”的標準去規約情感,將“仁”的思想注入禮樂之中。《論語·泰伯》子曰:“恭而不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在這里“恭”、“慎”、“勇”、“直”這些都是具有道德意味的情感,而這些情感要以“禮”的標準去制約不會走向極端,禮從外部給人以約束,使人之“情”可以正當的流露。如果說禮是對人之性情外部的約束,那么仁就是“克己復禮”的目的,是內在的道德情感的平和。所以孔子質問:“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強調“仁”是禮樂的本原,是孔子樂教思想的核心。這種以“仁”為本的禮樂教化成就人的完美性格,所謂“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就是樂教可以使人立身成性。孔子不僅注重禮樂對人格修養的作用,也強調用禮樂來實現社會性倫理教化。也就是“移風易俗,莫善與樂”的體現,這就達到了用音樂的情感力量來“以樂化民”的目的。
孟子在繼承孔子思想的同時,將“仁”從血緣親情推及人格自我完善,從性善論的角度強道德之情的樂教的意義。在《孟子·離婁上》中他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一方面說明了音樂產生于倫理道德的愉悅之情,另一方面是說音樂中這種道德之情自然的流露,正是人性本善的表現。孟子意識到“樂”能以情感人的特殊作用,也能發揮出社會性的禮樂教化功能。他在《孟子·盡心上》中說:“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在這里樂教作用更重要的是動情,以血緣之情為根基的人倫之情在樂教中的重要性。“仁聲”為主的“善教”被置于“善政”之上,可以看出孟子對這種以人倫之情為主的音樂教化功能的重視。
《樂記》中討論了情生樂、樂本情的樂與情的關系。“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樂記·樂本》)“治世”與“政和”使人心和,產生和諧快樂之情,這種“情”體現在音樂中必然表現為“音安以樂”;反之,“亂世”與“政乖”抑或是“亡國”與“民困”使人心生哀怨,對現實產生不滿之情,體現在音樂中也必然是“音怨以怒”和“音哀以思”。這就是情既生樂,“故觀其禮樂,而治亂可知也”(《禮記·禮器第十》)“是故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啴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樂記·樂言》)這里不同的音又能引發人不同的情感,也就是音亦生情。可見“情”是《樂記》中樂教的思想起點,也是其理論體系的支點。
《樂記》中對聲、音、樂做了不同層次的解釋,聲是情有所動而發生的結果;音是經過美化的聲,是具有審美形式的聲;樂是最高的層次,是情的最高表達,樂的審美形式是人倫體驗的結晶。與此相對應則構成了不同的人格層次,知音者,是動物能為之的;知音者,是人的行為;知樂者,是具有審美活動人的行為,不僅能夠欣賞樂的藝術之美,同時能夠體驗樂的人倫內涵。“致樂以治心”,樂對人心發生的作用,能夠調和人際情感。“致禮以治躬”,禮對人的行為發生作用,維系人倫秩序。所謂“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記·樂論》)樂治內禮治外從而使人致善致和,治個人之心并不是樂記的最終目的,最重要的是要治民之心,“生民之道,樂為大焉”(《樂記·樂象》),使社會人倫和諧有序。
通過以上論述呈現出音樂的倫理道德教化實踐于情感教化的獨特面貌,并將人的情感的和諧導向人倫社會的和諧。
[1]李澤厚.歷史本體論·己卯五說[M].三聯書店,2003,176.
呂靚(1988—),女,漢族,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14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