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蘭(內江鐵路機械學校,四川 內江 641000)
中世紀與古典主義時期音樂情感的比較分析
蔡 蘭
(內江鐵路機械學校,四川 內江 641000)
音樂是一門藝術,一門關乎情感的藝術,情感在其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世紀是一個提倡神學的時代,因此,情感在音樂中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人們對上帝的贊揚。而古典主義時期情感在音樂中的表現則主要體現在人文關懷方面。因此,這兩個時期的音樂情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通過比較兩個時期的音樂情感在內容、表達方式和審美取向上的區別,希望能夠對音樂情感的了解有所裨益。
中世紀;古典主義;音樂情感比較
對于音樂這門藝術來說,情感在其中一直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西方的音樂哲學和美學領域都認為,情感是音樂的本質,音樂首先要能夠滿足人的情感需要,這是第一要務。如果音樂失去了情感,那么再美好的旋律也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它就只是一個音符,不可能在時代的變遷中為人們所接受和喜愛。音樂情感我們一般認為是發源于古希臘的,但是由于古希臘當時崇尚神學,壓抑了情感的表現,因此音樂情感并沒有在此時期發展開來,更沒能主宰整個歐洲的音樂文化。在中世紀,人們崇尚神學,宗教勢力幾乎籠罩了整個時代,這個時期,音樂的主要對象沒有定位為人,不是為滿足人的需要,而是更多地服務于上帝,用來表達對上帝的贊美之情。因此,這個時期的音樂沒有很好的發展開來,主要運用于表達人類對于上帝的贊美之情。
到了古典主義時期,因為經歷了文藝復興,人們對于古典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經歷了啟蒙運動,人們對于神與宗教的認識更加的客觀,了解了更多關于自然和人類的知識,這時期的音樂不同于中世紀主要用于對上帝的贊美,音樂開始更多地關注人的情感需要,音樂的感情色彩較為濃厚。可以這么說,中世紀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人的情感在音樂上的體現,而古典主義時期則開始重視人的情感在音樂上的體現,將滿足人的情感需要作為音樂的本質。
中世紀是一個特殊的時代,很多人認為中世紀與現代文明相去甚遠,現代文明已經無法理解當年那個神學統治的時代。在中世紀,人們的情感被壓抑,神學說統治著人民,人們認為,上帝應該是他們唯一服從的神,他們的內心沒有自己,上帝的指令才是一切。在這樣一個年代,人們很難去關注自身的需求,而且,禁欲說在當時也非常流行,人們的正常欲望無法得到認同甚至接受。這一切,人們的一切欲望被認為是罪惡的,只有上帝才是人們唯一要遵從的。
(一)神學在中世紀音樂中的體現
在中世紀這個特殊的時期,民間音樂的數量其實非常少,教堂音樂占據主體地位。我們都知道,其實民間音樂表達的情感要比教堂音樂來得多。在民間音樂中,人們的生活,大自然的美好,以及在勞動中的情感都能夠通過音樂體現出來。但是,在中世紀這個特殊的時期,神學統治者人們的思想,音樂界同樣也是如此。
中世紀,只有職業的音樂家才有權利掌管記譜法,而這些音樂家大都只在教堂和修道院中。這些職業音樂家認為民間音樂不足一提,沒有記載的價值,因此,在中世紀只有宗教音樂被這些職業音樂家記載了下來,當時的民間音樂由于沒有得到記載,沒有保存下來。那時的神學家普遍認為,音樂的感情作用應該被抑制,音樂是一種能夠超越語言與邏輯的藝術,能夠使人們瘋狂。音樂的情感宣泄會給神學帶來潛在的危險,它會使人陷入忘我的精神狀態,不能控制自己,在音樂中宣泄自己的感情。在神學盛行的中世紀,這是不被允許的,神學家認為,這種感情的宣泄會影響到人們的理性思考。人在陷入迷狂的狀態時,就不能用一種理性的態度去對待神學,自然也就沒有辦法真正的信仰上帝。這種迷狂還會激發人們內心的欲望,這種欲望膨脹在神學盛行的中世紀自然也是不被允許的,當時神學家們提倡禁欲主義,認為理性應該制約感情的膨脹,音樂只是一種外部力量,應該用來引導人們而不是順服人們的欲望。
(二)中世紀的音樂并不為人們所需要
中世紀的音樂具有非常強烈的神學色彩,它并非不包含感情因素,在宗教音樂中也有感情因素的存在,但是這種表現相對比較單一,情感并沒有那么熾烈。因此并沒有給人們留下深刻地印象,人們在提到音樂的時候很少會想到中世紀的音樂,在音樂領域,中世紀音樂是作為一種歷史存在的,它并沒有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中世紀音樂年代久遠,與我們現在的生活與審美習慣相差甚遠,且完整保存下來的曲目較少之外,中世紀音樂所包含的情感較少是最重要的原因。
中世紀的音樂情感主要體現在對上帝的贊美,宗教音樂沒有過多的去考慮的人的需要,而是把音樂看成一種工具,一種為上帝服務的工具,因此,很難為現在的人們所接受。宗教音樂只是為了唱歌而唱歌,其中除了對上帝的贊美,并沒有任何真情實感,而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大多數是人們的真實情感,因此更能夠打動人心。
古典主義時期的歐洲,由于經歷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人們的心靈已經從宗教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整個歐洲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音樂不再是人們向上帝表達贊美之情的工具,而是開始真正的回歸到人們的手中,真實的傳達人們內心的喜怒哀樂。人們通常將這個時期奉為古典,這個時期的音樂風格主要表現在藝術上,由于經歷了啟蒙運動,更加推崇理性。在音樂語言上,這時期的語言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更加精煉的去表達人們內心的純樸感情。古典主義時期與中世紀音樂相比,人們的需要得到了重視,音樂開始更多的去考慮人的需要而不是教會神學的需要,通過人們的日常生活來表達人們的真摯情感而不是為了唱歌而唱歌。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時也影響了后來歐洲各國音樂的發展。
(一)“以人為本”
歐洲在經歷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之后,宗教神學對人們的束縛大大減弱,人們開始追求個性解放,開始注重人的發展。相應的,音樂家們要注意到了這一變化,與中世紀相比,這個時期的音樂家們不再把音樂作為為上帝服務的工具,而是更多的開始考慮人們的需求。音樂所表現的內容拓寬,人們的生活,人際關系,包括友情,愛情,親情都成為了音樂家們的表現對象,這時期的音樂更加注重表現人們的真情實感。這個時期,情感在音樂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盧梭等人認為,音樂能夠表達出人們內心的怨怒,痛苦和喜悅,這些情感都通過旋律的方式表現了出來。旋律在模仿著人們的喜怒哀樂,同時也是人們的一個表現工具,這個時期的音樂之所以擁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最重要的就是感情的體現。
(二)音樂家們的看法
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不再被宗教神學所束縛,單純的表達對上帝的贊美,而是開始關心人的感情,它所表達的感情非常細膩,所表達的內容也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現實生活中的愛情,友情,親情也更加被音樂家重視,這時候的情感體現相當細膩,因此更加能夠打動人心。這個時期出現了三位音樂巨匠,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他們在整個音樂界的成就無人能及,在音樂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音樂能夠被人們記住,首先要能夠為人們所接受,要有能夠打動人心的力量,音樂帶給人們的這種情感體驗越深,也就越能夠打動人心。貝多芬在發表對于音樂的看法時曾說,愛,是時間最為寶貴的東西,一個音樂家只有真正懂得這種感情,才能夠用旋律去表達戀人之愛,親人之愛與友人之愛。愛,是一種崇高的感情,作為人類,只有我們真正的懂得了愛,才能夠用愛賜予的力量對抗時間一切不公,痛苦與丑惡。所以,在貝多芬的創作中,愛是其最重要的情感元素。貝多芬也是在遵從以情感動人的原則,用音樂來打動人心也是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家們的共同原則,因此,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比起中世紀的音樂來說,更加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對于音樂界來說,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個起點,音樂家們開始關注人類自身的需求,情感成為最重要的表達方式。這是一個新的轉折點。
中世紀與古典主義時期是兩個不同的時代,在這兩個不同時代中,主導人們的觀念不同,中世紀主要是神學觀統治著人們的思想,人們的情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束縛。因此,這兩個時期在音樂情感的表達上存在較大差異。我們以《歌頌圣母瑪利亞》和《費加羅的婚禮》這兩首曲目為例具體分析一下這兩個時期音樂情感的不同。
首先,從情感內容上來看,中世紀的《歌頌圣母瑪利亞》是一首教會歌曲,它所要表達的主要是對上帝的贊美與恭敬之情。這首曲目中,音響的效果比較單一,人們的感情也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始終處在一種較為平靜的態度之中,主要表達的上帝的旨意,神的意志以及人們的贊美。而在古典主義時期的《費加羅的婚禮》就更加注重了人的情感,甚至還以音樂的變化塑造了人物的性格,因此它所呈現的內容就更加豐富,情感也更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其次,音樂的表達方式存在差異,中世紀的歌曲主要是通過歌詞和人們的演唱體現出來,而古典主義時期的曲目除了歌詞之外更多的融合了音響,旋律等來表達人們的感情,更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這一點在這兩首曲目中有很好的體現。最后,兩個時期音樂情感的審美取向不同,在中世紀,音樂情感主要體現在對上帝的贊揚,因此,這個時期評價音樂的好壞標準主要在于是否體現了對于上帝的贊美,《歌頌圣母瑪麗亞》就主要是對圣母的歌頌,表現形式也更為平和。但在《費加羅的婚禮》中,人們的審美標注主要體現在對人類需求的滿足程度上,這個時候,人們的情感更為重要,表現形式也更為大膽,夸張。
音樂情感在中世紀基本上是出于被壓抑的地位,主要用來表達對于上帝的贊美,因此音樂并無特別出彩之處,到了古典主義時期,人們開始更多地重視人們的情感在音樂中的體現,因此,取得了較為輝煌的成績。通過這兩個時期的音樂情感的比較分析,我們更能夠看出情感在音樂發展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1]羅伯特·希柯克.音樂欣賞[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
[2]刑維凱.情感藝術美學歷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錢仁康.音樂史與音樂欣賞-歐洲音樂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