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蔻
點亮生命之燭的血脈親情
□寇蔻
53年如一日地照料,不拋棄,不放棄。只因為樸實的趙憲亮夫婦認準了一個理:既然把孩子生了下來,就要做負責任的父母。盡管,他們大兒子趙渭在出生八個月的時候得了“腦癱”。此后年齡在長,可是智商卻只能達到1歲年紀的認知,并且未叫過自己的父母親一聲“爸媽”。雖然趙渭沒了健康,丟了智力,甚至連朋友也沒有,但人世間最寶貴的東西他并不缺:那就是父愛和母愛。
1963年,趙憲亮和劉漢萍的第一個兒子趙渭出生,孩子長得虎頭虎腦,可愛至極。這本是一件大喜事,可就在孩子八個月的時候,由于得了肺炎被誤診為麻疹耽擱了最佳治療時期,而重度肺炎導致趙渭在住院期間6次休克,半個月內身體持續抽風報病危。最終轉院后,為時已晚,因為趙渭最后一次的休克引起大腦缺氧時間過長,而得了“腦癱”。這對于趙憲亮夫婦無疑是晴天霹靂。孩子雖然撿回了條命,可身體依然虛弱,頭發脫落,不會吃奶了。趙憲亮夫婦守在病床前,沒日沒夜地輪番照看,拿個小勺子用奶粉拌著藥粉一點一點地給孩子喂。
出院后,趙渭的身體抵抗力一直很弱,經常發燒感冒,趙憲亮夫婦不厭其煩地細心照料,生怕這個孩子再有什么閃失。
第二年,家里的二兒子趙政出生,兩口子更加忙碌起來,除了工作就是照看好兩個孩子,基本沒有閑下來喘息的時間。
“即使每天要不厭其煩地教他學會吞咽,教他站立,教他走路,教他撐地,教他說話,幫他按摩,我們都不覺得累,只要有一天他可以獨立行走,那么我們怎么做都值得。”
趙渭直到5歲前都不會走路,趙憲亮就給孩子自制了個帶四個輪子的小木箱,以便孩子挪動。5歲后,趙渭竟然慢慢能站起來走路,雖然走起來像個醉漢不穩當易摔跤,并且也逐漸學會了自己吃飯。這在平常孩子看來再簡單不過的事情,對于趙渭來說是個奇跡,對于趙憲亮夫婦更是像一束曙光照亮了他們的生活,為他們點燃了希望的火把。
隨后3年,趙渭情況稍有好轉,會唱簡單的歌,居然也能背上幾句毛主席語錄,雖然他依舊不會叫爸爸媽媽,說話也只是偶爾冒上幾句,可趙憲亮夫婦堅信孩子好了起來。但事實卻是,趙渭在8歲那年,不再開口說話了,去醫院檢查,醫生告知他的半邊腦已逐漸萎縮。
希望之火剛剛燃起又瞬間破滅,可趙憲亮夫婦沒有心灰意冷,只是振作精神,面對現實:“無論這個孩子變成什么樣,我們都會不拋棄、不放棄、不歧視?!?/p>
趙渭雖然可以自己吃飯,但自理能力還是比較差,走路不穩當,也不會自己穿衣服,入廁大便還得父母給擦屁股。但還要工作的趙憲亮夫婦,也不能將他鎖在家里。于是,母親劉漢萍上班時,只能將趙渭帶著。
有年冬天,劉漢萍忙于工作,當抬起頭時已是下班的點,窗外飄起了鵝毛大雪,她這才想起兒子趙渭會不會還坐在單位樓下的電線桿旁等她,趕緊沖出去找兒子。
那么冷的天,趙渭的耳朵凍得通紅,渾身哆嗦,可依舊坐在那里一動不動看著她來的方向。看著兒子被凍得直流鼻涕,劉漢萍心疼得眼淚直流,抱著兒子,邊給兒子捂臉和耳朵邊哭著說:“我的傻兒子啊,這么冷的天咋不在家呆著呢?是在等媽媽嗎?”趙渭仍然沒有言語,但劉漢萍心里趟過的是陣陣暖流,她堅信雖然兒子不會表達,可這不就是他愛他們的表現呀。
從此,只要是冬天,劉漢萍都會給兒子戴上大棉帽子。
為讓兒子每晚睡得舒坦,父親趙憲亮每天晚上都要與兒子同睡,為他焐腳蓋被,夏天還要為他扇扇子、打蚊子,晚上提醒兒子起來上廁所……50多年來沒睡過一個安穩覺。
如今,81歲的趙憲亮早已在二師紀委崗位上離休,74歲的妻子劉漢萍也在二師商業總公司退休。老兩口退休后,為了53歲現已頭發花白的兒子趙渭,沒有共同出門旅游過一次。
劉漢萍有腿疾,身體不大好。趙憲亮就堅持每天鍛煉身體,他覺得自己的身體不能再出毛病,必須健健康康的,努力讓自己“走”在兒子趙渭的后頭。
今年年初,趙渭突然摔倒,五個腳趾頭都摔折了,這可嚇壞了老兩口,幸好發現及時,治療得當,這才讓他們松了口氣。
53個春秋,外出旅游與他們無緣,節假日的走親訪友他們也無法抽身。若有什么急事或者回老家,都是夫妻倆換著出行。他們不想給其他兩個孩子添負擔,也為了能夠更好地照顧兒子趙渭,老兩口毅然承擔著本不屬于他們這個年紀老人的重任,甘當“老保姆”。
唯一讓趙憲亮夫婦有些不能理解的是,兒子無法享受到任何國家的政策。若是趙渭能享受“低保”,對他日后的生活也是一種保障。但由于兒子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和他們同住被照顧,所以不夠“低保戶”的資格。
但夫婦倆一直懷有樂觀的心態,他們認為現在能做的就是鍛煉好自己的身體,多存點積蓄,萬一走在大兒子前頭,那么最起碼能給趙渭留點養老積蓄。再就是其他兒女也很孝順,若真有那么一天,也一定不會讓他們二老失望的。
夕陽下,已年過古稀的趙憲亮夫婦喂著已知天命年齡的兒子趙渭吃著水果。遠遠看去,嫣然是3個都已白發的老人坐在一起享受著靜謐的時光,斜陽灑在他們的周身形成溫暖的光暈。
欄目責編:碧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