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保障
勞動爭議調解是我國勞動爭議處理制度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所謂調解,就是指在第三者主持下,依據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勸說爭議雙方當事人,通過民主協商,互諒互讓,達成協議,從而消除爭議的一種方法和活動。調解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征:
第一,調解是在第三者主持下進行的,第三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組織。調解與當事人之間自行和解不同,自行和解沒有第三者參加。
第二,調解活動的進行和雙方是否達成協議,完全出于雙方當事人的自愿和同意。雖然主持調解的第三者常常提出建議,但這種建議必須為雙方當事人所接受,并成為雙方之間的共識。
第三,調解是通過宣傳教育、勸說疏導、民主協商的方式,通過提高當事人的認識,消除當事人之間的隔閡,從而解決爭議。它不采取任何壓制、強迫的做法。因此,調解活動的方式和性質與仲裁、訴訟活動有著明顯的區別。
調解是社會為正確調整人們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及時解決相互的糾紛。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和生產秩序,而采用的諸多方式中的一種,并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悠久的歷史。在封建社會,我國勞動人民一般不愿通過訴訟解決相互的糾紛,習慣于請有威望的親友、鄉鄰或第三者調停勸說,消除矛盾。實踐證明,調解解決爭議,及時徹底,簡便易行,矛盾不易激化,并且不傷和氣,雙方能夠體面下臺階,有利于增進當事人之間的團結。調解是符合我國國情、民情、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一種解決爭議的方式,它在我國解決各類社會矛盾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調解制度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法律制度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勞動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了勞動爭議調解制度。
社會發展到今天,勞動爭議調解有廣義的勞動爭議調解。廣義的勞動爭議調解可劃分為三類:一是由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等調解組織進行的調解;二是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主持的調解;三是由人民法院主持調解的調解。
狹義的勞動爭議調解是指解決勞動爭議的一種訴訟外調解制度,專指由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等調解組織對勞動爭議的調解。在我國,主要是由企業設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負責調解本企業發生的勞動爭議。近年來,也出現了行業性、區域性、人民調解委員會及勞動保障事務所調解組織。
企業勞動爭議調解,是指在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主持下,在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的基礎上,遵循一定原則,通過宣傳國家的法律和政策,采取說服教育的辦法,促使企業和有爭議的職工達成協議,從而把勞動爭議解決在企業內部的一種活動。我國現行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的基本體制是:自愿選擇企業調解,就地申請勞動仲裁,最終地方司法判決。企業勞動爭議調解雖然不是勞動爭議處理的必經程序,但它卻是勞動爭議處理中的“第一道防線”,是我國勞動爭議處理制度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對外開放的迅速發展,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企業將逐步成為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的主體。企業要適應高效能的經濟運行機制,必須具備高靈敏、高彈性的自我調節能力。因此,發揮企業內部勞動關系調整機制的作用,有效地預防和調解勞動爭議,促進企業勞動關系的穩定,維護正常的生產秩序,對于發展企業生產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企業調解干部應當著眼于我國存在的多種經濟成份和多種經營方式這種現狀,注意勞動關系呈現多樣化的特征,不斷豐富和發展企業調解理論,打破統一模式,不斷探索企業調解的各種有效形式,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企業內部勞動關系調整機制和調解制度,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要求。
在我國,運用調解的方式解決勞動爭議由來已久。舊中國,就建立了勞動爭議調解制度。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時期也探索過勞動爭議調解制度。1948年7月在哈爾濱舉行的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上通過于《關于中國職工運動當前任務的決議》,其中對勞動爭議的處理,提出采用協商、調解及仲裁直至訴訟的幾個程序,進一步奠定了勞動爭議調解制度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頒布了《關于勞動爭議解決程序的規定》,規定勞動爭議調解是解決勞動爭議的一項基本制度。但1956年后,勞動爭議調解制度曾一度受到了忽視。1987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勞動爭議暫行規定》,恢復了勞動爭議調解在解決勞動爭議方面的地位。1993年,國務院發布的《中國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和在1994年7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都對勞動爭議的調解作出了相關規定,對我國勞動爭議的調解制度進行了明確。規定了調解委員會的組成、調解機構與工會的關系、調解委員會調解勞動爭議的時限等等,保證了我國勞動爭議調解制度的發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把勞動爭議調解放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2008年5月1日,《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正式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勞動爭議調解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欄目責編: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