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志英(黑河學院音樂學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
探索俄羅斯埃文基族音樂的特點
關志英
(黑河學院音樂學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
俄羅斯埃文基族音樂是傳統的少數民族音樂類型之一,它體現了典型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內涵,本文就其特點展開分析研究,進一步挖掘其文化內涵,希望能引起更多人關注這種音樂的民族性特點,從而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俄羅斯埃文基族;音樂類型;調式特點;文化內涵
音樂的民族性是指音樂當中包括的民族文化特質在音樂中的體現。這種體現具有民族的代表性,反映了某個民族的共同文化生活和歷史影響。包括語言、生活常態、思維意識、文化信仰等方面。近些年來許多國際音樂交流讓人們重新認識到了音樂的民族特性,重新興起了音樂民族性探討的高潮,對于音樂民族性如何更好得體現,始終是音樂界討論熱烈的話題。
俄羅斯埃文基族的音樂具有濃厚的民族傳統文化特點,與傳統生活有深刻的聯系。埃文基族的音樂嚴格講并沒有藝術形式體系,因為它已經和埃文基族的生活完全融合在了一起,表現在日常的生活、勞作、宗教信仰當中。也可以說埃文基族的音樂已經脫離了藝術的屬性,與生活幾乎完全融合在了一起。這種表現主要集中在它的調式、民族性內容、創作形式上面,埃文基族傳統音樂里面, 除了幾種固定的調式,還有少量的特殊調式音樂,比如交替式。本文對此不做分析。
宮調式音樂在俄羅斯埃文基音樂里占三分之二的數量。可見這種特點具有代表性。它的屬性是在音樂樂段的結尾,比較講究宮音的支撐。具體來看有以下幾種:
兩句樂段的音樂比較常見, 前面樂句調式的高音區突出徵音與宮音 ,后面調式樂句強調低音區使用角音作為主要音,但是最后結束在宮音。比如《八月十五》這類音樂主要使用的是樂段的前后對比,通過對比產生呼應,給人一種唯美的感受[1]。
以調式主和弦的和弦構成音作為主要音,最后旋律半終止在徵音、宮音上面,這就要突出主屬音對主音的支撐功能。比如《烏拉爾山》這首作品就是如此。它最終呈現的感覺是大調的感覺,具有鮮明的大調特征,給人積極明快的感受。
《古列胡得》這首作品通常以羽音與商音進行半終止,這樣可以為宮音進行支撐,起到相互聯系的作用。它講究音程之間的色彩對比,整體音樂形態具有統一性,音調比較流暢,還經常采用調式的輪替,讓音樂色彩更加豐滿多樣化[2]。
在四句樂段結構的埃文基族音樂里,其中前兩句是用羽音和商音為主要音, 后兩句卻變化為角音和羽音,最終也是停止于宮音。這種作品通常是由商調式和宮調式交替輪換使用,讓調式的色彩直接碰撞,最終體現出溫暖柔和的音調美感。比如經典的歌曲《為什么》就是如此。
《白樺林》是另一種形態的音樂作品。它強調商音和徵音作為主要音,樂曲在半終止時由宮音完成對商音的支撐作用。在終止的時候必須由角音完成對宮音的支撐作用。最終體現出一種舒緩優美的特點。
俄羅斯埃文基族音樂的民族性要比其他民族性復雜多變。總的來說俄羅斯埃文基族民族性格帶有勇猛尚武的特點,同時又體現出一些憂郁多愁善感的特質。19世紀開始就被深深地刻上了這種雙重“標準”,因此許多樂曲中都具有這種鮮明的雙重特質。舉例說明在《祝酒歌》的演奏中,通過使用變奏曲式的自由化處理手段,不僅完整地體現了情感矛盾的對立,又展現了理性的思考一面。無論在曲調、節奏、音樂結構上面都圍繞這種主題展開演奏,同時又為聽眾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比如在第12小節當中,關于“自由、漸慢”的標記有十幾處,從節奏的整體把握就擁有極大的演奏自由度。演奏者擁有廣闊的自由空間,哪怕是3/4拍、6/8拍的演奏中也不必遵循“強弱弱”的節拍,這種演奏的處理方式和中國相比反差很大,總之,嚴格規律下的自由,這種俄羅斯民族的精神特質在演奏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3]。
俄羅斯埃文基族音樂演奏不但強調民族特性的結合融入,還特別重視傳統樂器的使用。加入樂器以后,表演者在音樂的演奏中大量使用技巧,突出了民族性特點,讓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內容表達得更為真切。
俄羅斯埃文基族音樂的創作強調二次創作。二次創作者按照初次創作來進行表演,整個過程需要二度創作者去理解創作出來的音樂,根據自身的演唱技巧、演唱能力、演奏技巧和演奏能力去完成再次創作。主要內容是表達音樂作品中包涵的情感、加入自身的情感兩方面。其次要適度地隨機融入表演者自身的情感。表演者是對初創者的作品進行二次創作,在準確地表達作品自身的情感后,需要適度地融入自身的情感。表演者是有感情的人,要想完全跳出自身的情感因素客觀地表達初創者的音樂情感并不現實。或多或少地總會夾雜自身的情感,如果情感運用得合理適度,反而會對表演具有好的效果。一般來說包括構建音樂的形象、產生共鳴兩種。這都是其創作中所展示的特點。
綜上所述,埃文基族的音樂充滿了傳統民族魅力和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在埃文基族音樂的宮調式、民族性、創作里。所以說這幾種類型是埃文基族音樂的主要特點,其表現內容比較豐富,表達的情感明快感人。通過了解埃文基音樂的特點形式,我們可以更好地窺視到民族文化當中最為核心的精華部分,對于了解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隨著全球一體化、民族同質化的變革,許多民族音樂發展似乎遇到了瓶頸。未來如何能夠更好地順應時代的要求,發掘、留存更多的音樂作品,近年來一直是業內熱議的話題。
[1]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黃任遠.那曉波等.埃文基族[M].遼寧民族出版社.2012.
[3]郭淑云.原始活態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該論文為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5D046,項目名稱《俄羅斯埃文基音樂與中國鄂倫春族音樂的共性與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