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琪(新疆藝術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 )
俄羅斯音樂教育體系簡述
李安琪
(新疆藝術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 )
俄羅斯是一個教育大國,其音樂教育體系嚴謹精密,獨具特色。自上個世紀以來,俄羅斯的音樂教育家們為推動本國乃至世界音樂教育做出卓越貢獻,越來越多的音樂人才選擇留學俄羅斯深造,筆者在2008-2013年間受中央音樂學院公派推薦,于俄羅斯莫斯科格涅辛音樂學院學習,本文主要就筆者所知的俄羅斯音樂教育體系詳細分析。
俄羅斯;音樂教育;體系
19世紀中葉,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推進了俄羅斯民族在文化藝術上的發展,涌現出大批世界級的文化藝術巨匠。1862年,安東·魯賓斯坦創建俄羅斯第一所高等音樂學府—圣彼得堡音樂學院,1866年,尼古拉·魯賓斯坦創建莫斯科音樂學院。圣彼得堡音樂學院創辦初期主要由外籍演奏家任教,莫斯科音樂學院成立后師資力量匱乏。俄羅斯的音樂教育體系中培養出柴可夫斯基、格拉祖諾夫、斯克里亞賓等眾多音樂巨匠,這得益于俄羅斯獨特的音樂教育體系。至今,俄羅斯的音樂教育領域還是以卡巴列夫斯基教學思想為指導,使受教育者獲得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一)音樂初級普及教育加校外音樂教育
普通學校的音樂課屬于常規課程,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陶冶情操。課余時間,學生可以到國家設置的音樂學校里學習,此類學習享受國家補貼,享受良好的音樂教育不會給普通家庭的經濟帶來負擔。此類音樂學校擁有專業的師資力量,其中不乏有高等專業音樂學府的專家教授任教。
(二)專業初級音樂教育
以格涅辛音樂學院附屬音樂學校為例,6歲的兒童即可報考,在通過考試并被錄取后,將在學校進行長達11年的系統音樂專業教育和文化課程學習,音樂專業學習的強度隨著年級逐步加大。學校的師資以各大音樂學院的教授為主。此初級專業音樂教育為免費教育。
接受專業初級音樂教育的學生,在八年級會面臨一次大考,如果沒有通過,將轉到非專業音樂學校就讀;非專業音樂學校接受初級普及音樂教育的學生,也可參加專業音樂學校的八年級考試,并有機會轉入專業音樂學校就讀。
(一)并存的兩種高等音樂專業體制
現今俄羅斯的高等音樂教育體系分為兩種:傳統音樂教育體系(5年專家教育+3年副博士教育);與歐洲教育體系接軌的新高等教育體系(4年本科教育+2年碩士教育+3年副博士教育)。此兩種音樂教育體系并存于高等音樂院校中,學生可以自行選擇接受傳統體系教育,或新體系教育。在俄羅斯音樂院校中對學生的音樂素養的要求還有相當嚴格的教育標準:熟練的視奏,能夠不僅僅演奏獨奏曲目,還要能夠參與室內樂等合作表演形式;有一定的創作能力,可以改編樂曲甚至作曲;能夠建立自己鑒賞音樂的標準,描述音樂的內容;能夠理解音樂當中的文化內涵,建立理解各種人文藝術學科之間的關系。
(二)俄羅斯文化部高等音樂院校學術聯盟
俄羅斯文化部高等音樂院校學術聯盟由圣彼得堡音樂學院、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和俄羅斯國立格涅辛音樂學院三所院校組成。“國家考試委員會”由此三所院校的導師共同組成,高等音樂院校的學生必須參加并通過“國家考試”才能順利畢業,“國家考試委員會”會參與非本院校的“國家考試”,并且為學生評分,這樣的制度不僅能促進院校之間的交流,而且能保證考生分數的相對公平。
(三)音樂院校之間頻繁的相互交流與合作
歷史上,圣彼得堡音樂學院和莫斯科音樂學院由魯賓斯坦兄弟創建,兩所院校的人才交流從未間斷。在蘇聯成立,并遷都莫斯科后,俄羅斯的政治文化中心向莫斯科轉移,吸引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來到莫斯科,使得莫斯科音樂學院逐步成為蜚聲世界的著名高等音樂學府,同在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和格涅辛音樂學院更是從未間斷過相互的緊密合作,并為俄羅斯培養出大批世界級的優秀音樂家、教育家。
縱觀俄羅斯與歐洲其他國家最大差異在于它有世界上最長的初級音樂教育。例如我在俄羅斯留學的導師維切·米·普羅科波夫教授——俄羅斯小號協會主席、俄羅斯國家音樂考試評審委員會主席、俄羅斯國立格涅辛音樂學院銅管與打擊樂教研室主任,同時也擔任莫斯科布拉熱維奇管樂學校、達巴科夫音樂學校的教職,這兩所學校只接受普通學校的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專業。可是在這樣高師資的起點上,孩子們盡管名義上屬“業余”范疇,可在專業水平上絕對不業余。
音樂教育是一種重要的“博物館教育”,而俄羅斯作為一個文化大國,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藝術中心之一,擁有著眾多的音樂廳和劇院團體。其中莫斯科的交響樂團就有24個(另外還有20多個室內樂團和5、6個歌劇芭蕾舞劇院的樂團)。同其他世界音樂中心城市比較一下:柏林有6個,巴黎5個,維也納5個,倫敦5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城市會有這么多的交響樂團!每當夜幕降臨,莫斯科大劇院,馬琳劇院,各大小音樂廳里都不斷上演著來自全世界的歌劇、交響、戲劇、芭蕾表演。而音樂學院的學生只需憑學生證,就可以免費觀賞大部分的演出!
俄羅斯的音樂教育體系在百年以來培養了無數音樂人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科學的教學體系、完善的教學內容、豐富的“博物館式教育”都是俄羅斯音樂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非常值得我們分析與借鑒。然而在蘇聯解體,全體國民的積蓄化為烏有,一貧如洗的時候,當俄羅斯文藝工作者工資、地位大大下降,一名音樂學院教授的工資還不如超市售貨員高的時候,卻有那么一批藝術家,拒絕了歐美國家提供的優厚職位和豐盛報酬,選擇留在了這片故土之上。我曾經問過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教授,“小提琴沙皇”奧伊斯特拉赫的嫡傳弟子米哈伊爾·郭茨金奈爾:老師,您為什么不走呢? 他的回答很簡單:“因為那里,沒有莫斯科音樂學院。”
[1]任光宣.俄羅斯藝術史[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